徐雅婷

[摘 要] 教師素養的高低決定教育質量的優劣,全面提升教師師范教育理念,是推進新課改工作扎實有效開展的基礎和前提。文章采用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探討了T大學教師師范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升教師師范教育理念的對策。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教師教育;師范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2-0006-02
面對新時期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者必須全面提升師范教育理念,潛心研究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才能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文章采用問卷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探討了T大學教師教育者師范教育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提升教師教育者師范教育理念的對策。
一 調查對象與問卷分析
本研究以T校承擔“5+3X”(“5”是指“教育概論”“心理發展與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學設計”“學科教育學”等5門必修課程,“3X”指的是“當代世界教育改革”“現代西方教育理論”“課堂教學技能”“班主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6門課程中任意3門選修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教學的教師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對教師進行調查、分析。調查問卷由封閉性試題和開放性問題兩種題型組成。其中,封閉性試題的題型由12道選擇題組成;開放性問題由3道無結構問答題組成。調查問卷卷面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調查教師個人基本情況;第二部分主要是中小學工作情況,包括課程、教學、師生觀等方面;第三部分是三道無結構問答題。此次調查共向T校發放調查問卷1200份,收回問卷1150份,問卷回收率為95.8%?;厥諉柧砗?,筆者對漏選、多選和矛盾選擇的問卷作廢卷處理,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1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7%。
二 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一)對課程的認識
第一,對舊課程的認識。一是在課程結構方面,57.8%的教師認為舊課程類型過于單一,課程結構不合理,門類過多,學科間缺乏有效的整合。同時,有71.1%的教師認為舊課程結構缺少綜合課程(見表1)。二是在課程內容方面,42.2%的教師認為舊課程有利于應試教育。同時,64.4%的教師認為舊課程繁、難、偏、舊,與現實生活所需的知識技能缺乏有效聯系(見表2)。三是在課程實施評價方面,教師教育者忽視課程對人生命成長的培育和激勵功能,注重課程、知識的甄別、選拔功能,具體表現為過于注重對結果的評價,忽視對過程的評價;過于關注成績分數,忽視對人的綜合素質和全面發展的評價。從問卷調查統計結果看,有六成以上教師認為舊課程注重結果性評價、考試性評價、升學性評價。
第二,對新課程的認識。一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75.6%的教師認為新課改的核心目標是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但仍有11.1%的教師認為新課改是配合高考改革需要,同時還有13.3%的教師表示對課改核心目標內容不清楚(見表3)。二是課程結構不合理,舊課程形態表現為單一性的學科課程,而新課程則更多地向復合化、多樣化方向發展,表現出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的特點,雖然絕大多數教師看到了新課改課程結構的新特點,但仍有少數教師認為新課改結構沒有變化,或者對此不了解。
(二)對教學的認識
第一,對新課程教學過程,絕大多數教師認為,新課程教學目標體現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發展的趨勢,強調科學與人文素質培養并重的教學目標。但仍有少數教師認為,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仍是實質或形式教學論,還有15.9%的教師表示不清楚。
第二,關于新課程的教學方法,77.8%的教師認為是強調引導—探究法,55.6%的教師認為是強調合作學習法,但仍有6.7%的教師認為新課程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系統講授法。
(三)對師生觀的認識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顯著變化,教師由原來的課程知識被動傳遞者,轉變為新課程知識的主動調適者、研究者和創造者。問卷調查顯示,有42.2%的教師認為教師是教學研究者,有48.9%的教師認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
三 結論與建議
第一,著力轉變師范教育理念,全面提高教師教育者素質。教師是新課改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轉變教師教育者師范教育理念是前提。為此,教育教育機構及教師教育者應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深刻領會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改革思路,著力轉變教育觀念,努力實現四個轉變,即實現以競技為中心的、內容單一的舊體系向以健康為主的、內容多樣化的現代學校新體系轉變;實現以強制性教育為主的舊模式向可選擇的自主學習的新模式轉變;實現以直接灌輸為主的方式向間接引導教育為主的方式轉變;實現教學評價從絕對標準、結果性評價向相對標準、發展性評價轉變。
第二,深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穩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遵循新課改已確定的改革目標方向,堅持新課改倡導的教學觀、師生觀,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重構新型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著力改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以教學為重心的新教學模式,采用協作式、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使課堂成為師生相互激勵、互相提高、教學相長的過程;著力改變傳統被動性、依賴性學習模式,提倡主動學習、獨立學習的新學習模式,使學習成為人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著力改變傳統接受性學習方式,提倡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
第三,構建科學合理評價體系,扎實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一是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新課改評價體系。新課改下新的學生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課業成績,也要關注學生素質與能力的發展,要通過評價全方位了解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二是構建提高教師能力、素質的評價體系。要建立與人才培養目標相吻合的教學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教學評價等體系,并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檢查、督導;要注重培養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反思能力,同時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級教學督導組、同行專家、學生及其家長等共同參與的教學評價制度,多渠道反饋、獲取相關信息,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永明.國際師范教育改革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葉瀾.新世紀教師專業素養初探[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1).
[3]高慎英.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專業”問題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8(3).
[4]邵寶祥,王金保.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基本模式的理論與實踐(上)[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5]唐智松.論教師培訓的創新[J].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版),1999(5).
[6]張傳燧.教師的類型及其素質培養探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6).
[7]唐智松.提升主體性培養創新力[J].教學與管理,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