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榮+劉貴振+劉然
[摘 要] 在滄州市部分高校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智能手機可以成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教育者可以利用其開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但由于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趨勢和“虛擬性”等問題,也同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關鍵詞] 智能手機;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2-0076-02
由于數字蜂窩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不僅具有尺寸小巧、攜帶方便、通話清晰、可以發送短信、拍照等傳統功能,而且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用戶可以自由安裝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軟件,還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或WIFI來接入無線互聯網絡,可以隨時隨地享受文字、圖像、語音、視頻的傳播盛宴。智能手機給人們的思想、行為、觀念、生存環境帶來了一次徹底的革新,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目前,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已經基本普及,既豐富和便利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重要的影響,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 智能手機與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調查
2016年6月課題組在滄州師范學院、滄州職業技術學院和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三所高校對大學生的智能手機的某些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為本科學生300人,專科學生100人。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滄州師范學院200份,其余每所學校100份,收回有效問卷368份。調查內容主要包括對于大學生來講智能手機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學習的作用、課堂使用手機的情況、主要使用的媒體類型和上網服務類型等問題,目的在于了解智能手機對大學生的影響及發生影響的主要方式,以此來透視其對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產生的影響。
在被問及手機的主要作用時,有70.1%的學生選擇了“消遣娛樂”,只有29.9%的學生選擇“學習認識”。當被問及“智能手機對你的學習是否有促進作用”時,只有14.9%的學生選擇“作用很大”,67.7%的學生選擇了“有一定作用”,17.4%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作用”。這兩道題目說明,學生們清醒地認識到手機被有意識地用于學習的程度是有限的,主要是有意識地被用于了消遣娛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只能順應,不能強迫。
當被問及“是否在課堂使用過手機”時,有42.4%的學生選擇“經常使用”,有47.5%的學生選擇“偶爾使用”,只有10.1%的學生“從未使用”。關于“課堂使用手機的原因”,32.6%的學生選擇“查找老師問題的答案”,20.1%的學生選擇了“突發緊急情況”,有多達54.9%的學生是由于“課堂枯燥,打發時間”,而選擇此項的在文科的學生當中竟然高達70.1%。這兩道題目表明,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而使用手機的原因卻主要來自學習以外的原因或由于課堂學習的無趣。顯性的課堂教育很難解決某些特定的困難,如學生的逆反情緒所帶來的消極反應。
當被問到“主要使用智能手機的哪幾種媒體類型”時,有多達77.5%的學生選擇“手機QQ”,近72.5%的學生選擇“手機視頻”,選擇“手機微博”和“手機微信”的都占到約40%。當問到“主要使用的手機上網服務類型”時,有約67.5%的學生選擇“在線聊天”,約62.5%的學生選擇“在線影視”,有近42.5%的學生選擇“搜索引擎”,約35%的學生選擇“在線閱讀”。這兩道題目說明教育者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托的手機媒體首先是手機QQ,其次是微博和微信;可以利用的教育方式排在第一位的是在線聊天,其次是在線影視,再次是在線閱讀。
在被問及“自認為對網絡信息的真偽鑒別能力如何”時,32.6%的學生選擇“較好”,62.2%的學生選擇了“一般”,5.2%的學生認為“較差”。在被問及“對待不知真偽的網絡信息如何處理”時,57.3%的學生選擇“保持懷疑,果斷刪除”,42.7%的學生會“當作消遣,不予理會”。這兩道題目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于自己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的評價相對樂觀;對那些不知真偽的網絡信息他們雖然沒有有意識地選擇“不管真偽,積極轉發”,但也表明這些信息會對他們產生相當的影響。他們當中可能有人“保持懷疑”,有的“不予理會”,但對于大量網絡信息的輪番轟炸,大多數學生還是保持了一個比較積極至少是容忍、接受的姿態。說明無論是否有意識,他們還是認定這是借以了解世界的重要和必要的途徑。
二 智能手機給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中的基本普及和在他們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地位,說明了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學生生活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成為很多學生用來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徑,給高校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
第一,智能手機可以成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上述調查顯示,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課堂灌輸、思政課老師的教導等容易引起他們的厭煩和逆反。有些話如果是老師在課堂上講的,他們會覺得無趣也無用,但同樣的話如果是無意間聽到、看到的,或者從影片、書籍中獲得的,或者從好友的空間那里“撿”來的,他們可能覺得很有道理。而智能手機在學生的手中,主要是有意識地用來消遣娛樂和情感的交流,而不是有意識地去學習,更不會主動用于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由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隱蔽性、滲透性、非強制性等優點,因此,智能手機這塊陣地,首先應當由高校的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來占領。讓他們在使用智能手機來打發的時間的時候,無意間接受了以另外一種方式提供的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者有意識地參加了學生無意識的“自我教育”,喜聞樂見,避免逆反,耳濡目染,潤物無聲。
第二,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開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既然大多數的學生自認為對網絡信息的鑒別能力是一般或較好,說明他們大部分還是保持了一個比較積極的姿態來接受信息的轟炸。那么,教育者可以設計、開發大量的產品在網絡上對大學生的智能手機進行輪番推送,花樣翻新,使大學生在看似被動但也容忍地接受了這些產品的過程中接受了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取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經典作家的誕辰紀念日,推送有關的小故事、名言等,在倍感親切的只言片語之間,了解了偉人,教育了自己;例如,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日可以推送給大學生紅色影片,在他們百無聊賴之際可能順手點開就觀看了,了解了歷史,教育了自己;再例如,在國家重大節日、地區或學校有重大活動的時候,學生由于對此節日或活動很關心,也可能有興趣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此時,可以向大學生的手機推送相關的系列知識講座,如此等等。教育者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設計出來的這些系列產品,貌似篇幅短小但內容精湛,貌似雜亂無章其實花樣翻新,系統的知識、正統的價值觀念以碎片化的、看似隨意的方式呈現出來,比較適合智能手機的特點,也比較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
第三,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來增強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手機媒體的傳播形式為“點對面”的傳播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全面地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手機,大學生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發生在身邊的好人好事、校園內的突發事件,也可以通過手機互相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有助于大學生理性地思考問題,從容地辨別事情的真偽。根據調查的結果,手機QQ、微博和微信都可以成為有用的教育平臺,教育者可以利用在線聊天、在線影視、在線閱讀等形式來有目的地施教。正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過手機快速、準確地在大學生中傳播,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三 智能手機給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為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途徑,但信息技術和交流方式的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使輿論和思想傳播的環境更加復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
第一,“去中心化”加大了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通過智能手機的使用大學生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信息的發布和傳播更加自由,這種“去中心化”的趨勢增加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也就是說,教育者費盡心機、用心良苦提供的任何信息,隨時都有可能性被淹沒在多元、多樣、隨時更新、難辨真偽的信息海洋之中。如何使得這些信息在不引起學生逆反的前提下得到學生的特別關注并為他們所接受就成為問題的關鍵,這也是教育者面臨的最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注意教育目標的隱蔽性和教育內容的滲透性,教育過程的非強制性就必然要伴隨教育過程的長期性,還要不斷提高信息本身的質量,包括真實性和趣味性,還要把握好發布信息的時機,正好是他們需要的,最起碼是可以有興趣隨手打開看一看的,合時宜的。
第二,手機、網絡所創造的世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虛擬性”,這使得大學生參加現實世界的活動減少,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接近學生的現實,就需要通過智能手機貼近他們“虛擬的現實”,但還必須拉著學生回到真正的現實當中,這也增大了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手機網絡畢竟只是了解現實世界的“窗口”,而不是現實世界“本身”。它雖然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已經重要到了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實世界畢竟要大得多。馬克思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我們要培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通過智能手機了解世界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通過現實的社會實踐改造社會的能力。所以,教育者應當有意識地使智能手機具有這樣的指向功能,指向社會實踐,讓學生從喜歡關注“虛擬世界”,到關注并參與到改造世界的現實運動中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