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瑋
摘 要:棚戶區改造是關系到百姓安居樂業的民生大事,在盡快實現北梁棚戶區居民“憂居”變“宜居”的總體目標的指引下,要規劃好、設計好、建設好北梁棚戶區改造安置房三期地塊二、三、四工程項目,讓棚戶區居民住得進、住得穩、住得好。
關鍵詞:棚戶區改造;宜居
北梁地區是包頭市面積最大的城市棚戶區,也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典型的城市棚戶區之一,人居條件差,90%以上的房屋為建國前后建成,房屋老舊、面積小,市政基礎設施匱乏,群眾的生活環境和居住條件惡劣。群眾想改造、盼改造的愿望十分強烈。
2011年3月和2013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曾先后兩次視察該棚戶區,并主持召開棚戶區改造現場會。
按照李克強總理的指示精神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要求,包頭市委、市政府確定了北梁棚戶區搬遷改造“四年規劃,三年力爭完成”的工作計劃,加快推動整體搬遷改造進程,切實做到和諧搬遷、人民群眾滿意搬遷,盡快實現北梁棚戶區居民“憂居”變“宜居”的總體目標。在認真總結之前改造經驗和學習外地改造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方法,并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北梁速度”,積累了豐富的棚改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造措施,形成了包頭特有的“北梁棚改模式”。
1 項目概況
1.1 項目區位。項目地處包頭市東河區工業路以東地區東部,周圍主要道路有東腦包路、利郎路、工業區東路,交通便利并且與城市其他地區聯系方便。
1.2 用地及周邊現狀。項目用地范圍東至工業區東路、南至規劃路、西至利郎路、北至東腦包路。規劃用地分為三個地塊,分別為北部為二地塊,用地為45338平方米;中部為三地塊,用地為45733平方米;南部為四地塊,用地為45660平方米。規劃用地處于北梁棚戶區,現狀用地內部有居民住宅、油庫用地及部分工業設施,地勢較為平坦,適于建設。
2 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
《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范》;
《包頭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試行)》;
東河規劃分局供地形圖等資料及甲方設計要求。
3 規劃原則
3.1 適居性原則。按照居住生活﹑社會活動規律和生理﹑心理特點進行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居民居住生活﹑休閑娛樂等活動的不同需求,創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間和生活環境。
3.2 生態優化原則。尊重自然與人文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原有資源,倡導人與自然的真正融合,促進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統一,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3.3 可持續發展原則。合理地利用土地﹑資金﹑能源和材料,用低消耗換取最大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收益,實現社區的綜合效益。
3.4 社區塑造原則。要在社區文化﹑社區教育﹑社區交往﹑社區治安等社區服務與保障方面強化社區功能,形成社區特色。
3.5 整體性與多樣性原則。充分考慮居住的模式,統一布局,合理分區,在保證組織結構﹑布局結構﹑空間結構整體統一和相互協調的前提下,營造豐富多樣的城市空間,強化空間的感染力和可視性。
3.6 彈性可操作性原則。規劃設計充分理解現狀條件和局限,提高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和管理的彈性,避免不合理的僵化,切實有效地指導開發。同時,兼顧短期和長期效益,合理安排規劃實施近期和遠期的銜接,有效控制以達到規劃既定目標。
4 總體功能布局
根據現狀用地條件和甲方的設計要求及上位控制性詳細規劃,根據城市道路劃分,將用地劃分為北(二)、中(三)、南(四)三個地塊。地塊二布置高層住宅,以14至18層為主。沿東腦包路、利郎路、工業區東路、規劃路布置沿街網點;地塊三布置高層住宅,以16至18層為主。沿東腦包路、利郎路、工業區東路、盛達路布置沿街網點。地塊四布置高層和小高層住宅,以11和18層為主,沿利郎路、盛達路、工業區東路、規劃路布置沿街網點。
5 住宅建筑布局規劃
住宅群體組合首先從功能上要滿足日照、通風、安靜、舒適、方便、安全和交往方面的要求,其次要符合經濟和美觀的需要。整個園區住宅布局注重空間圍合,按照人的心里和生理要求,營造有歸屬感的空間。各地塊高層住宅沿主要道路布置,有序排列,自然圍合出內部較為安靜的居住空間,通過不同的戶型和樓型組合,滿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各層數住宅分類穿插布置,不僅使空間感覺富于變換、跳躍、避免呆板,而且靈活界定出園區內外的不同空間,可識別性和歸屬感增強。
6 公共建筑布局規劃
方便居民生活,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必不可少。規劃地塊周邊干路圍合,是人流和車流的主要來向,沿城市道路布置商業服務網點既便于經營也符合住戶的使用習慣。在地塊二東南角布置幼兒園一處;地塊三東部沿工業區東路一側布置社區管理用房一處,便于園區管理;地塊四東南角布置社區管理用房一處。公共廁所根據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設置三處。地塊三設置垃圾轉運站一處。
7 道路系統規劃
地塊二、三分別設兩個出入口,分別位于南北兩個方向;地塊四設一個出入口,位于北側盛達路上。園區路采用環型路布置方式,走向在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其對住區空間景觀、空間層次和形象特征的建構與塑造,力求道路空間的多樣化。園區主路寬6米;宅前路寬4米,并設計成盡端路加回車場,方便車輛通行。道路規劃結合宅間綠地設計,在路邊設置景觀小品、樹木綠化、活動廣場等,增強沿路的景觀性和局部開放的廣場效果。在沿路的寬敞位置布置路面停車位,在園區內部高層住宅的地下修建地下停車庫,并在地面布置一定數量的停車位滿足居民的停車需求。地面停車位宜做成綠地空心磚形式,為園區增加綠意。
8 綠化景觀規劃
將宅間綠地加以景觀設計,和城市道路綠帶的滲透景觀共同構成園區的綠化景觀網絡。營造園區良好的景觀環境。利用商業網點屋頂綠化和宅間綠地相結合,打造立體綠化網絡。建筑布局朝向順應開放空間的安排,以提供居住者足夠的視覺品質和開放性的景觀廊道。貫穿三個地塊的景觀軸線與二、三地塊間的景觀步行街,交于中心景觀交點。所有景觀建材及細部處理以自然、生態為主,利用鑄鐵、天然磚石等自然素材與環境結合,如天然石板步道,陶磚鋪面等。
9 豎向規劃
9.1 設計原則。滿足各項用地的使用要求(修建、活動、交通、休息等);保證排水順暢;充分利用地形,減少土方工程量;考慮建筑群體空間景觀設計的要求;便利施工,符合工程技術要求。
9.2 設計內容。本設計為各組團內的豎向設計,根據地勢條件確定坡度和坡向,由于各組團內部地勢較為平坦,道路與建筑依地勢布置。各個走向的道路坡度大都在3%以內,局部在5%。
10 結語
北梁棚戶區搬遷改造的目的是為了給居民創造一個美好和諧的新家園。其核心內容不只是提供一套房,安置區將不會被邊緣化,做到與現有的市政基礎設施與城鎮的總體風格協調一致,建設過程中也將大量優化配套設施,在盡快實現北梁棚戶區居民“憂居”變“宜居”的總體目標的指引下,要規劃好、設計好、建設好北梁棚戶區改造安置房三期地塊二、三、四工程項目,讓棚戶區居民住得進、住得穩、住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