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妍妍
摘要: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要,各大高校提出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已經不僅僅圍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也已經走在前列,我國現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所以第一、第二課堂的有效結合是必然的。作為農業院校,更應結合實際,發揮專長,大力開展與學生所學知識息息相關的實踐內容,鼓勵其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所以,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社會實踐的積極作用,如何將社會實踐與農業院校特色緊密結合以及社會實踐對青年學生的素質提升的作用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社會實踐;青年學生;素質提升
實踐育人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育的延伸和升華,也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以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取的理論知識和間接經驗為基礎,以開展與學生專業發展和成才成長密切相關的各種實踐活動為途徑,以引導大學生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斷增強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我校作為吉林省重點院校,對服務地方經濟,農業發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制定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時更應該緊密結合農業類專業知識,將實踐開展到田間地頭,引導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一、社會實踐的廣泛積極影響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培養環節,也是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具體表現。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隨處可見的大學生,優越感逐漸殆盡,發展方向更是模糊不清,為了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豐富的專業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綜合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
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渠道,使他們按著現代社會的要求健康成長。當代大學生要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就不能閉門讀書,而必須敞開大門,走向社會,與具體實際相結合,積極投身到社會建設中去。目前,相當部分的青年學生在注重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往往忽視和拒絕貢獻社會,從而削弱了社會責任意識,在自我與社會之間橫著一條不淺的鴻溝。社會實踐能萌生責任意識,只有到實踐中去,才能迸發出熾熱的社會責任感來,才能為社會做貢獻。
社會實踐也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所學知識、吸收新知識、發展智能的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大綱的限制,大學生可以在這個課堂里自由馳騁,發揮自己的才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間的以學習為主、學好和掌握科技知識的有力條件,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真正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實際工作和適應能力。
二、社會實踐與學校特色的緊密結合
我校作為吉林省重點院校,承擔著吉林省農業發展的重任,結合黨中央、省市等部門的相關要求,結合“吉青家園”、“校地對接”等平臺,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社會實踐活動的系統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貢獻。
2016年,我校共組建了565支社會實踐重點團隊,其中9支國家級重點社會實踐團隊,15支省級重點社會實踐團隊,共有315余名指導教師和5300余名大學生分赴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浙江、廣東、海南、貴州、甘肅、寧夏等20個省市、自治區和全省9個市州,并首次踏出國門遠赴泰國,開展以科技支農、企業幫扶、義務支教、關愛民生、掛職鍛煉、文化傳播、社會調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全校各團隊共舉辦農業科技培訓班60多個,直接培訓農民和農業技術人員3500多人次,解決實際問題和提出合理化建議600余項,為農民和企業提供有價值信息1500余條,建立大學生實習和實踐基地30余個承接了團省委“農業專家指導團”項目,選派相關領域專家赴省領導包保的精準扶貧點開展幫扶活動,有效的推動了我省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喜人成果。
作為農業類院校,組織學生去到省內周邊鄉村,為農民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真正去觀察,去體會在田間耕作時的感受,可能要比在課堂上坐一個半小時聽課來的更加直觀。社會實踐與我校特色緊密結合的典型案例就是“百村千戶”調研服務團,學生自發組織團隊,分別奔赴吉林省內各個村落,集中調查土地流轉問題,調研結束后,形成報告,發表在吉林省委內部刊物上。在這個調研過程中,青年學生會更加明確自身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下到基層,走出象牙塔,了解真正的社會基層現狀,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將是一次洗禮。
三、社會實踐對青年學生的促進作用
洗禮青年學生身心健康,導入正確主流思想。在實踐活動中舉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宣講活動。組織大學生到各地大力開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活動,宣傳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省情,進行正確的社會觀察,不斷增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奮發成才的責任感,堅定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我校以農業類專業為優勢,組建大學生科技支農服務團。重點發揮農業專業大學生志愿者的知識技能優勢,組織他們在前期必要調研的基礎上,通過舉辦農業知識培訓班、網絡信息服務、現場指導等方式,將科普宣傳融于支農服務中,傳播推廣農業實用技術,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當好宣傳員、信息員、技術員。探索利用互聯網平臺舉辦農產品營銷比賽等活動,針對農村基層農產品銷售難的情況提出有創意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有利于青年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靈活運用在實踐中,也在實踐中,向一直在田間的農民汲取寶貴的經驗。
提高學生在畢業求職中的應變能力和成功率,我校組織校企共建服務團。赴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創業園、人才培訓、科技開發、技術咨詢等方面與我校有長期合作關系的共建企業,結合學科專業特點,開展實習、調研、專業技能培訓等專業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參與專業實踐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能力、增長才干。依托學校、專家及校友資源,聯系與我校相關專業契合的企業,重點派駐大二、大三的有一定專業理論基礎的學生,參與企業生產實踐,經受磨練,增長才干,為就業擇業積累寶貴經驗。同時,選拔一定高水平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或承擔相關課題研究的博士、碩士生派駐企業,實地考察生產技術及運營狀況等,為企業提供技術及決策參考,為走向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
志愿服務也是我校對青年學生思想引領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培養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意識,在前期準備中,組成大學生愛心奉獻志愿服務團。赴社區、鄉村等,對老弱病殘、低保家庭等進行幫扶,赴敬老院、孤兒學校等開展志愿服務,將我校學子的愛心播撒在吉林大地上。聯系社會有關方面捐贈圖書,鞏固鄉村圖書站(室)建設,幫助建設一批新的“農家書屋”,在此基礎上開展讀書活動和文明新風宣傳,傳播科學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另外,大學生義務支教也是學生近些年來樂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方式。青年學生充分汲取我校師長暑期云南、甘肅、湖南支教的成功經驗,深入祖國各地貧困鄉村、災區,繼續開展暑期大學生支教服務活動,為廣大中小學生送去文化知識、送去生活所需、送去我校學子的深情關愛。
四、結論
實踐育人是基于當前教育教學形勢和人才培養規律的科學教育理念,構建新時期高等農業院校實踐育人模式是辦好人民滿意大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長期、系統的育人工程。我們將充分發揮實踐育人的重要作用,并結合我校的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在服務“三農”、服務社會的同時,使青年學生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努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促進吉林省的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勇作貢獻。
參考文獻:
[1]黃蓉生,構建高校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2(3)
[2]宋珺,論實踐育人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實施[J].實踐與探索,2012(7)
[3]何勇,社會實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論析[J].德育新思維,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