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
摘要:伴隨著新形勢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出現的資助目標不斷提升、資助內容不斷豐富、資助形式不斷更新等新特點,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出現了部分經濟困難生認定材料造假、誠信意識淡薄、心理自卑等新問題。新形勢下,不斷完善資助工作機制,實現資助育人模式由“他助”向“他助-自助-助人”轉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核心開展主題教育,引領資助育人工作;加強對貧困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典型的宣傳,傳播正能量。
一、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特點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需要我們正確認識當下高校貧困學生群體的現狀,包括他們在思想認知、目標規劃以及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新特點,掌握其內在需求和這一群體的特殊發展規律,從而塑造這一群體正確的價值觀,同時要不斷適應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豐富資助工作內容,轉變資助方式。
1.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目標進一步提升。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金支持和幫扶力度,建立了全方位的新型資助體系。當前我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更多的是停留在“經濟幫扶”方面,雖然“精神支持”育人方面有了一定探索,但效果并不十分顯著。新形勢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目標和方向進一步明確,主要圍繞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也為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傳統資助工作目標主要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讀期間的經濟困難,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忽略了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價值觀方面培養和塑造這一重要工作目標。新形勢下,學生價值觀的培育和人格塑造這一目標被更加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高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起到了價值引領作用,對于做好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2.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內容更加豐富。以往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內容主要停留在對貧困生進行困難資格認定審核,辦理助學金、貸款以及勤工助學等事務性方面,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要求我們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經濟物質方面關照和支持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價值觀的塑造。在幫扶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度過經濟“難關”的同時,要重視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習技能、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自信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教育和培養。通過豐富資助工作內容,提升資助工作層次,將每一個貧困生都塑造成為合格大學生,合格的社會公民。
3.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方式不斷轉變。傳統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體系下形成的“獎、貸、助、補、減”主要在于通過物質幫扶解決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問題,一定程度上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提供了物質保障。但在新形勢下,必須充分認識到,若學生只接受物質資助,對于其后續的價值觀教育不跟上,則其走上社會后將很難形成良好的反哺他人的良性互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成長發展中的教育問題。必須改變以往過于簡單化的以經濟幫扶為主的工作方式,要深入挖掘貧困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方式,探索貧困學生成長發展中的規律和問題,在具體工作中加強引導,特別是對于貧困學生成長過程中心理方面的問題、價值觀層面的困惑等,都需要我們用更加科學的方式開展工作,使困難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行為準則。
二、加強新時期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路徑構建
(一)建立多維的勵志方式
一是加強受資助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勵志引導。學生資助工作應和學生日常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在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中將資助措施落實到位,避免出現為了資助而資助的現象,而是要通過資助達到“化解困難,傳送溫暖,提振信心,增長才干”的目的。因此,資助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就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利益觀,變以“貧困”為依據的評為以“能力提升”為依據的獎。只有將勵志教育、價值觀教育與學生資助工作具體事務緊密結合,才能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將“無形”化為“有形”,讓學生在日常事務中堅定信念、錘煉意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流于形式,并且促進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有效實施。
二是發揮學生資助工作的人文關懷。為了保證資助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目前高校多采用公示制度,但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在貧困生建檔工作中有意隱瞞自己和家庭的經濟困難情況,甚至在某些時候“打腫臉充胖子”,不愿意主動申請資助。因此,高校一定要關注這些特殊學生的資助問題,詳細了解他們的家庭經濟狀況、日常生活消費和學業表現情況,并通過獎勵方式在經濟上資助他們,在精神上鼓勵他們,在學業上激勵他們,在心理上疏導他們。
三是樹立勵志自強的學習榜樣。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貧困所嚇倒。有些貧困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并不比普通同學差,但他們往往不能客觀認識自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找不到自己的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在徘徊中失去了很多發展機會。因此,高校應注意挖掘貧困學生中的勵志自強案例,樹立學習榜樣,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青春風采,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自強不息、發憤圖強,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逐步增強自信心。
(二)建立以強能為核心的培訓鍛煉機制
一是開展能力建設幫扶活動。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而言,能力不足比經濟困難更可怕,貧困生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能力問題比經濟問題更突出。實踐證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高貧困生的造血功能比增加經濟扶持的效果要明顯很多。因此,高校要設立一定的貧困學生培訓基金,支持和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學習培訓活動,以實踐活動來鍛煉提升就業能力。同時,要大力開展就業層面的情況分析咨詢會、心理素質培訓會、面試技巧輔導會、職業生涯規劃會等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優缺點,揚長避短,合理設計職業發展規劃,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發揮吃苦耐勞精神,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二是在實踐活動中鍛煉能力。首先,高校要廣泛聯系或設置知識型、能力型的校內外勤工助學崗位,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既可通過勤工助學來緩解經濟困難,又可提升工作能力,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其次,高校要創造機會讓學生走出校門接受鍛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專業水準。最后,高校要緊密結合我國人力資源開發利用的發展趨勢,多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辟校內外創業場所,并提供一定的扶持啟動資金,安排人員指導他們開展創業活動,幫助他們獲得良好的創業就業經驗,提高創業意識和自信心。
三是發揮學生團體作用,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能力鍛煉機會。高校應通過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各種學生團體組織,讓他們參與相應的管理、服務與組織工作,鍛煉提高他們的組織管理、人際溝通、語言表達等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達到強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季權.對高校貧困生實施發展性資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
[2]李貴平.高校貧困生資助的發展性對策[J].教育評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