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若蘭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這樣的基礎上,全球掀起了“漢語熱”,在這樣的浪潮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來中國留學。而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便爭取與國際接軌,中國學生已有將近半世紀的外語學習(尤以英語)經驗。無論是留學生還是中國學生,都有著學習外語的“必修課”。因而兩者在學習外語過程中必定有其相同點和不同點。本文建立在對西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和西北大學本科大學生發放問卷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學生態度,學習環境,文化四個方面,研究兩種群體在學習外語中的異同點。
關鍵詞:留學生;本科大學生;外語學習
一、引言
“中國投資促進中非貿易 90后非洲留學生學中文成風潮”,近年來,這樣的新聞屢見不鮮,“漢語學習”這樣的關鍵字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頭條。
因此,研究出一套適合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教育方式方法可謂是迫在眉睫。雖然我國從中美建交后,便不斷進行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育事業,然而,還存在很多誤解,例如“中國人皆能教漢語”等。隨著9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教育(后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學科深化發展,這樣的誤解逐漸得到解釋。然而,在調研之前,筆者發現部分外國留學生漢語教學過程中存在教材老化,教學方式單調,方法單一的問題。而對比與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方式,在市面上可謂是琳瑯滿目,種類齊全,不僅存在經驗豐富的眾多英語老師(包括中國教師和外國教師),為學習英語而設立的“英語角”、“英語口語比賽”等,為吸引學習英語學習的“美劇學習法”等等。既然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如此發達,那么是否可以中國學生將學習外語的方法與外國留學生學習漢語的方式進行對比,從而指導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育和以英語作為外語學習的教育?
二、研究程序
在社會調查中,項目參與者對于樣本的選取與其所處客觀環境、以及具體的經濟狀況有直接的關系。在本次調查中,筆者將調查地點選取在西北大學以及西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也同樣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首先,項目參與者為西北大學在校本科生,相對于身邊的樣本群體有較深的理解。并且,由于項目參與者專業的特殊性,與西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學生有一定的交流和聯系,而且國際交流學院的學生來自分別來自中亞,歐美等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由于個人精力有限,因此在樣本抽取上只能做到盡可能廣泛。再次,由于國教交流學院學生數量有限,因此樣本范圍相對于西北大學中國本科生數量較少,樣本在普遍體現規律可能不具有完全的準確性。
我們針對性地選擇了西北大學國際交流學院和西北大學中國本科生為對象,聯系實際、依托現實對研究命題進行充分論證,提供可信度較高的研究數據以及分析報告。
三、調研結果
本次調查是一次小型調查,由于時間和精力的制約,我們在兩處完成了問卷 份。分別為40份國際交流學院留學生以及65份西北大學在校本科學生針對漢語(英語)學習的問卷調查,回收100份,回收率為95%。兩處有效問卷分別是30份與62份,后又分別增補問卷調查共計12份,其中1份無效。問卷調查的方式以電子問卷以及紙質問卷為主。問卷中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教師教學對于外語學習的影響,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學習環境對于外語學習的影響,中國/英美文化對于外語學習的影響。
四、相同與差異分析
一)相同
兩者的相同點是很明顯的,以下從以上所提的四個方面進行概述
在教師教學影響方面,正因為無論是漢語教學或者是英語教學,教學過程中的核心都是教師。
在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方面,無論是中國學生還是外國留學生,都極其重視自習,并認為正確的。
在學習環境方面,中外學生都重視范圍的影響。
在文化因素方面,可謂是有極高的一致性,中方將近95%的學生都表示除了對于英美文化的喜愛,而外方學生亦以極高的比例(98%)表示出了對于中華文化的喜愛。
(二)差異
在教師教學影響方面,在老師國籍的選擇方面上產生了極大的分歧。中國學生僅有將近一半的學生喜歡外國教師(對比留學生接近100%),其原因更多是出于對于英語理解的困難,甚至可以理解是對于中英差異時的迷惑。正是因為中英文化存在差異,故英語在理解上出現了難度。而外國留學生既然選擇了來到中國留學,首先要克服的便是語言關卡,因此這樣的差異時可理解的。
在學習者自身學習態度方面將近80%的中國學生雖然到課率高,然而更多地將英語課當做一種義務和責任,而非真正對于英語語言或者文化的喜愛。而相比于中國學生,將近75%的留學生則表示除了對于漢語言和漢語文化的興趣,因此他們更愿意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漢語學習。
在學習環境方面,中國學生中,僅有50%的學生更希望在與外國人交流中學習英語。而在外國留學生中,70%的學生喜歡與中國人交流。在追加調查中,留學生表示,與中國人交流,不僅能夠學習到地道的口語表達方式,同時,一些新興的“網絡語”、“流行語”會讓他們覺得很“潮”。
在文化因素方面,由于一致性過高,但是中國學生相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由于文化的來源方式較為單一,主要是通過二手媒介,如翻譯的文學,新聞,引進的產品,抑或是改良的外國美食。而外國留學生,相比于中國學生,其由于生活環境的便利性,更接近于直接的文化,因而在文化了解程度較高于中國學生。
五、結論
(一)對于問卷結果的分析
經過此次調研,我們證明了此前推論的正確性。
教師,在教學中起到領導和主導作用,對于中外學生都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但是學生的主動積極性與對老師的依賴性的關系,在這次調研中仍有模棱兩可之處。
學習者學習態度,是學習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而在調查中,功利性(中國學生)和興趣性(外國學生)是這次問卷普遍顯示出來的結果。當然,問卷具有偶然性,我們并不將結果絕對化,僅是對問卷情況的客觀闡述。
學習環境方面,交流和固定的教學環境在調查結果占據上風,體現了中外學生對于連續交流的環境的重視。正是在穩定的環境中進行交流,從而循序漸進。語言學習并非急促可得,一日一日的穩固基礎才能提高語言水平,這也在本次問卷中體現出來了。
文化方面,本次問卷更多體現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推動性,正是因為文化的滲入,使得語言學習更具有趣味性,也逐漸使得語言更易被學生所理解。
(二)對于調研過程的分析
在反思我們的調研活動中,我們發現了不少問題。當我們將調研結果和理論資料整合時,我們發現了許多與理論知識不符合的方面,如對于教師的過度依賴,因此考慮到了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對于調研結果具有很大影響,因此我們將不同之處的結論更加偏向了問卷結果。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學引論》
[2]王志敏《大學英語教師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策略的有效性研究》(2014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