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計算大數據以及社交網絡和移動支付這些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為金融服務模式提供了發展的堅實基礎。許多新的金融服務模式基于互聯網產生并且蓬勃發展,與此同時對現有的金融模式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新形勢的來臨下,金融市場開始面對許多新課題、新挑戰。大數據背景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為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使得金融業整體的競爭格局發生變化。而這一模式下的金融普惠性大幅度提高,對于解決很多中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提供有力的幫助。基于我國征信體系的現狀,不難發現其與金融業態的大環境發展的進程不一致。這種滯后為金融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監管問題和潛在風險,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的良性發展。由此,尋求互聯網金融與征信業的平衡點,盡快建設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當務之急。
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
當前的時代是大數據時代,金融領域同其他行業一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移動支付普及進千家萬戶,網上銀行和云金融等創新型金融業務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些嶄新的金融業務集合匯總,形成了一種金融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互聯網金融。借助于現代信息以及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開始活動于經濟活動的不同領域中,在社會經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由于其當前在金融領域中的地位,對其問題分析以及應用研究就具有了十分的必要性和現實性。
1互聯網金融和信用風險
1.1互聯網金融的含義
互聯網金融同許多新興發展的事物一樣,在不同的側重點下有著形式各不相同但本質大體一致的定義。一種說法是,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依托,以第三方電子支付、線上投資理財和線上信用評價等為主要表現形式,將已經被廣泛認定接受的傳統金融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它是在電商迅猛發展的形式下產生的,結合了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充分發揮了網絡移動、無線的優點。借助互聯網獲取和分析已有的大數據,為用戶提供了更先進的工具和更大的可選擇性。
先進的技術和良好的體驗使得用戶對于這一金融模式開始接受并習慣,同時開始產生新的金融需求,從而產生新的金融模式和新形式的金融業務。與此同時,其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也在不斷的提高。
1.2互聯網金融模式分析
就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情況,已有幾種成熟的業態模式。如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平臺、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眾籌以及虛擬貨幣等。這些業態模式的產生在時間上先后不同,在內容上形式多樣。但它們彼此之間互相作用,在相互依存的情況下共同發展,同時帶來更好的服務。
第三方支付目前的應用已十分廣泛。其狹義上的概念比較具體,指一些有能力且被信任的非銀行機構,和各大銀行進行簽約,以通信等一定的技術手段為基礎,在用戶和銀行的支付結算系統之間建立鏈接。這種電子支付方式有比較成熟的企業和產品,如常用的支付寶等。P2P網絡貸款平臺,又稱點對點信貸。同樣基于互聯網技術,通過一個第三方平臺將需要借、貸資金的雙方進行匹配。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供給和需求能夠有效率的匹配,同時支持多位貸款人分擔一筆借款額度從而使風險得以被分散。這一形式的代表有阿里小貸、上海宜信等。眾籌則是基于以往的籌款模式,加之以網絡技術的應用,完成群眾籌資的目的。它采用團購與預購相結合的形式,向使用網絡的人群募集資金。利用互聯網巨大的傳播度和便利性,眾籌的成本大大減低而效率大大提升。對需要資金援助的不同人群來說,都是獲取公眾關注和支持行之有效的辦法。
1.3信用風險的含義
在網絡金融交易中,存在著交易者在合約到期日不完全履行合約內容的風險,我們稱之為信用風險。在借貸行為中,付出以收回為條件,取得以歸還為義務。也就是說,貸方的貸出是在不受損失以及可以獲得回報的前提下的,而借方的借入則需承擔歸還和給予報酬的義務。由于借貸行為在空間時間上的分離以及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信用風險就會產生。直白來說,在借貸行為發生后,貸方已經付出,但借方有不履行義務的可能性,此時貸方就承擔著無法收回和取得回報的風險。就是我們所說的信用風險。
1.4信用風險的成因
在互聯網金融的多種形式中,信用風險都存在著。首先,互聯網金融模式基于互聯網,線上的交易形式使得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信貸行為不具有擔保和抵押等保障措施,而又難于對交易雙方進行基本的身份確認和信用評價。更大的信息不對稱帶來更大的信用風險,而互聯網金融尚處在發展階段,難免在融資抵押和資金流向控制等等方面有所不足,在一些制度和保障措施上不夠完善。其次,當前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主要發生在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易業務,但在我國,客戶的個人信用評估體系還不夠完善。在客戶信用評價方面數據的缺乏,直接導致對個人的借貸行為難以評估和證實。征信體系的不完善自然導致了更高的信用風險,這也是很多虧損現象的成因。
2國內征信體系現狀
國內的征信業務歷史較短,發展程度相較于歐美發展成熟的國家也有所滯后,但征信業務的開展一直在進行。一類是電子商務公司以自家的電子平臺為基礎,通過一定的支付渠道自行組建的征信機構。有廣泛的用戶為基礎,其個人信用的數據系統覆蓋面廣,針對性強,能夠支持一定的金融業務。另一類是原本的金融機構進行業務擴展,成立征信機構。他們有著與銀行溝通交流的基礎,能夠征集銀行的信貸記錄情況,加之以其他途徑獲得的信息進行完善,成為數據的“搬運工”。最后一類是建立共享的平臺為其他機構提供信息,整合報告。
在法律法規方面,國務院曾與2001年3月成立小組起草管理條例《征信管理條例》,該條例于2013年3月5日正式出臺,成為了征信業接下來發展的法律支柱。此后,征信市場的管理和規范,對信息的控制和保護都有了提升。但在專門化的法律法規方面,國內仍處于缺失狀態。基礎性制度的不夠完善會導致在執行約束的時候不夠具體有力,與此同時社會信任基礎又比較薄弱,信用數據的不完善又反過來作用于行業發展,造成惡性循環。由此,加快征信體系建設的步伐,不斷對其進行健全和完善以及合理提高風險評估機制對行業發展有著很大的重要性。
3體系建設建議
3.1自律與他律
在一些征信體系已經成熟的發達國家,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自律是促進其良性競爭和發展的重要途徑。隨之而來的就是行業的規范運營,消費者的權益被保護、體驗更加良好。當然行業內的自律需要基于現實情況,如良好的公眾基礎和社會環境等。所以在自律性建設方面不應心急,而要徐徐圖之。比如建立合適的行業協會,在專業教育上投注一定的時間與精力。開通和提供更多的交流渠道,為用戶提供更健全的保障機制。對行業協會采用自我管理和適當監管相結合的方式,建立健全統一的標準和合理的體制,不斷發展壯大。
在重視強調自律的同時,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實現他律的效果。我國現行已有一些相關的法規,對于指導和規范信用體系建設有一定作用。但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并未成熟,且不具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進行有針對性的限制和指導。互聯網金融已經有一段時間的發展,對于其已經出現的問題,可以作為經驗來對現有的法律法規進行針對性的補充和完善。使存在的問題得以解決,對未來的風險加以防范。同時,指導性政策對于信息的收集、保護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歸集到的信息加以合理處理,形成統一的采集和應用標準,從而最終為用戶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成熟征信產品。
3.2風險監測和信息共享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中,目前仍獨立于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對其具體的財務狀況,由于互聯網的特性而難以掌握實際情況。但對于資金流動性等信息的了解是必要的,這有助于對其建立合適的檢測指標,從而對日常風險進行有效監測。建立有效的保鮮和保障制度對風險進行防范。一些可以預想的犯罪行為要加以有針對性的預防處理,將風險降到最低。同時,對于實名制的要求不能放低。互聯網金融實名制是保障其安全的重要途徑。隨著實名制不斷落實,個人信用數據庫的建立難度會有所降低,從而在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防范風險,保障安全。
個人信用的數據留存困難時數據庫不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征信體系成熟的國家,個人信用評估數據庫往往基于數據共享來減輕難度。如線上線下數據共享,線上之間數據共享,線下之間數據共享等。而國內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目前的形式是線上線下脫節,僅根據句線上交易記錄來評估個人的信用等級,數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全面性。在大數據時代下,對個人在不同電子交易平臺所提供的信息進行整理匯集的難度系數不高,對個人借貸行為的信用評級卻作用巨大。評分機制的完善將對征信體系建設有著不可替代的幫助。
4結語
毫無疑問,互聯網金融為金融業帶來了新的模式和新的發展前景。與此同時,金融業以及其他相關行業不得不面對其帶來的挑戰。在對風險的評估和控制,征信體系建設方面,我國尚處于發展的狀態中。在不斷汲取先進經驗和現實經驗的前提下加以研究和應用,將會使互聯網金融體系建設的進程發展的又快又穩。參考文獻:
[1]周燦.我國股權眾籌運行風險的法律規制[J].財經科學,2015(3):14-21.
[2]鐘輝,王學武.關于互聯網金融發展與金融征信體系建設的思考[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5(4):32-37.
[3]王曉嬌.我國互聯網金融典型業務及其經濟機理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4.
[4]藍小燕,秦昌盛,梁干等.互聯網征信中個人信息權益保護探析[J].商,2016(11):235-236.
作者簡介:胡蝶(1989.-),女,浙江杭州人,碩士,廈門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