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朋松+唐北胤+李松陽+趙茹月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發達地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還處于比較滯后的狀態而且存在諸多問題。現階段經濟共享型發展模式成為了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時代選擇。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共享型
一、經濟共享型發展模式的定義
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基于市場經濟而產生發展的。在市場經濟作用下,在市場中競爭力弱的主體在參與市場經濟時總會被排斥在市場之外,甚至表現為“社會排斥”現象。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對不具有競爭優勢的地區進行援助,對不具有競爭優勢的居民進行幫助,以使落后地區及其居民能夠參與市場活動,而不是被排斥在市場之外,能夠在市場之外獲得發展要素,而不是被市場所淘汰的一種經濟發展方式。
二、實施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基礎
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一種重要方式,市場機制強調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占有優質資源的主體往往會因為其競爭優勢而在市場競爭中獲益并不斷發展,而不具備競爭力的主體則往往難以從市場中獲益并有效發展,于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失業等情況的出現。這種情況從本質上是市場機制的體現,但有時表現為“社會排斥”。而“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依靠政府的財政支出和幫助,可以促進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并使經濟欠發達地區居民從市場中獲益,具有良好的“吸納效應”。
1、市場機制與“社會排斥”
市場機制是價值規律作用的機制,市場機制所蘊涵的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這三大機制(或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風險機制四大機制)是通過激勵市場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實現資源有效配置,進而實現整個市場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市場強調效率,強調投入和產出的比率,這就使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者逐漸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具體表現為生產要素不足的地區、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產品、勞動技能不高的工人、管理能力不強的企業主無法在市場競爭中獲益,無法在市場中立足,更難以在市場中尋求發展,最終,他們將都以“社會排斥”的方式被“擠出”或“排斥”在市場經濟之外。
2、共享型經濟發展與“社會吸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國家或政府(包括二級行政區域間的轉移支付)從獲得總收入中的一部分來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有效緩解市場經濟對競爭能力處于弱勢
地位主體的排斥,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及其居民具有很好的“社會吸納”作用。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的“社會吸納”作用主要表現在:可以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積聚生產要素,可以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培育市場競爭能力,可以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居民分享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使經濟欠發達地區及其企業、居民均能夠參與到市場經濟之中,從而避免壞的“累積因果”和“社會排斥”。
所以,由市場機制引發的“社會排斥”現象,是市場機制作用的結果。而“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政府主導下,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保證經濟增長健康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因此,可以說,“社會排斥”與“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本質上體現的是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之間的關系。
三、西藏經濟共享型發展的實際運用和成效
西藏從改革開放就實施共享型經濟發展、特別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
2001年6月25一27日,第四次中央西藏工作會議召開。此次會議為西藏在新世紀全面實現現代化規劃了宏偉的藍圖,并決定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西藏現代化發展的支持力度。
第一,直接投資方面。確定了國家直接投資的建設項目117個,總投資約312億元,其中經濟項目42個,投資額約256億元,重點安排在農林牧水、能源、交通等領域;社會發展項目75個,投資額約56億元,重點安排在郵電通信、文教衛體、廣播電視、旅游、城市基礎設施及基層政權建設等領域。其中,青藏鐵路在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為中央援建項目中的重點項目,占援建資金中的120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個,累計投資6.58億元,共建成城市道路50.34公里,供水能力12.08萬噸/日,鋪設給排水管道232.88公里。
第二,確定了各省區市對口支援西藏建設項目70個,總投資10.62億元。
從以上西藏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可以看出,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離不開中央財政支出的各個層面的支持。同時,西藏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離不開我國各二級行政區域以項目等方式進行的轉移支付的大力支持。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特別是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將對口支援制度化后,我國二級行政單位(包括國家有關部委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的政府間的轉移支付大都是以援藏項目方式開展的。其中,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確定的9省市援建的43項工程,第三次會上確定的由國家有關部委和所有省區市分別承擔的62個項目,第四次會上確定的各省區市支援建設的70個項目,共計投入資金39.19億元。
共享型發展方式為西藏提供了資金等生產要素,有效促進了西藏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并且為西藏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人們能從市場經濟中獲益。西藏共享型經濟發展方式,使西藏在我國政府主導下,在市場經濟之外獲得了必要的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在西藏的經濟還沒有足夠競爭力的時期,有效地保障了西藏的經濟隨著我國經濟的展而發展,避免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循環累積因果效應”,避免了西藏及其居民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將西藏及其居民吸納在市場經濟之中,有效地促進了西藏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使西藏的居民能夠分享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促進了民族團結和社會的穩定。
四、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仍然很落后。中國想要在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民族地區的發展就必須很好的解決,而從西藏實行經濟共享型發展模式取得的成效來看,對于欠發達的民族地區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參考文獻:
[1]王清先.對投資拉動西藏經濟增長效應的初步分析)[J].中國藏學,2005(3).
[2]貢秋扎西,楊斌.西藏經濟增長方式初探[J].西藏研究,2006(1).
[3]朱玲.西藏經濟市場化進程中的勞動力流動[J].中國人口科學,2004(1).
注:本論文受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中央高校優秀學生培養工程項目”資助,(項目編號:820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