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林+何昌彬+陳澤文
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攻堅戰在全國各地精準有效的開展。然而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其不斷深化,使原本高門檻的金融逐漸變得普惠性,這也是金融本身為所有人提供均等化服務的最新趨勢,為全國扶貧勝利貢獻血液。本文以巴中市為例,分析了它的現狀,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
普惠金融扶貧巴中市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秦巴山區作為我國十四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而巴中市又作為其貧困腹地,當前貧困程度深,貧困范圍廣,金融服務缺乏。因此研究該地區普惠金融去實現扶貧具有極大的意義。
一、巴中市普惠金融發展現狀
增加普惠金融需求基礎設施的供給。一是豐富多渠道組織機構類型。截至2015年12月,發展小額貸款公司9家、村鎮銀行2家,貸款余額合計14.62億元;發展村級發展互助資金項目186家、自助建設服務社2家和省鄉村發展促進分會2家,貸款余額0.48億元;鼓勵商業銀行設立“三農”事業部5個、微貸中心32個。二是組建服務弱勢群體的擔保機構。成立創業再就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融資擔保公司各1家,擔保責任余額0.56億元。三是大力普及農村金融教育及宣傳。截至2015年12月,各級志愿者開展金融培訓8370次,同時累計培訓69. 54萬人次。
增加新型普惠金融需求信貸品種的供給。最近幾年來,各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創新信貸產品,精準服務金融需求者,陸續推出了農房、林權、特色農產品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水資源經營權質押擔保,婦女小額擔保貸款以及最近的巴山新居貸,異地搬遷貸等10多款針對弱勢群體的信貸品種。截至2015年12月,金融機構對農房、林權、特色農產品抵押貸款余額分別為6300、1030、3080萬元;應收賬款質押貸款余額9800萬元;水資源經營權質押擔保貸款余額6000萬元;累計發放創業人員擔保貸款16356筆,總計10.74億元。
加快普惠性金融生態圈的落地。落實黨中央對農村存款性金融機構執行較低的存款準備金率、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存款70%(含)用于當地貸款等優惠政策,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2015年末支農再貸款余額達15.43億元。建立財稅、貨幣政策協調配合機制,同時地方政府在農村支付結算環境建設、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補貼。稅收優惠上,對信用社、村鎮銀行提供農村企業和農村各類組織貸款利息收入,按3%稅率征收營業稅;對金融機構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免征營業稅:對保險公司為種植、養殖業提供保險業務保費收入,按90%計入收入總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二、巴中市普惠金融扶貧的瓶頸
普惠金融本身強調根據實體經濟特定群體的金融需求特征,構建“對稱性金融”體系,消除信息不對稱,促使不同金融需求者得到與之相適應的金融服務。不過金融機構服務網點在農村服務滲透率和覆蓋面不足,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即使通過上述系列措施引導、改善,但金融服務信息不對稱依然很嚴重。
正規金融機構支持環境與弱勢群體資金需求不匹配。巴中是農業大市,普惠金融需求主要集中于小微企業、城鄉中低收入者、農業經濟組織,他們亟需獲得發展資金。但從信貸供給上看,資本逐利本性驅使正規金融營業網點設置、信貸政策對弱勢群體排斥性增強。巴中市服務農村市場金融機構數量少,且有信貸業務營業網點數不斷減少;銀行機構基本取消信用貸款,信貸門檻在逐漸提高;銀行機構對弱勢群體信貸支持力度減弱,如信用社處于農村信貸市場主導地位,但其2014年末農戶及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比較2010年下降16.28%。這些事實說明,當前正規金融機構支持環境與普惠金融需求之間是不匹配的。
金融深度與農戶、小微企業貸款獲取率不相協調。金融發展一般來說包括金融深度和金融寬度兩個維度。2009-2015年巴中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由100.4億元增加到290.56億元,年均增長23. 56%,金融深度在逐年提高,而農戶、小微企業貸款獲取率并未隨金融深度正相關變化,而是處于下降或停滯趨勢。另一方面,從有信貸記錄企業來看,2015年年末累計有4633戶企業辦有貸款卡,其中895戶有信貸記錄,占比20. 41%,亦能說明信貸服務滲透率較低。
三、巴中市普惠金融扶貧的對策
搭建政銀聯合支持平臺,積極為扶貧,提供發展動力。首先地方政府加大對普惠性扶弱機構或有關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并完善獎勵激勵制度、產權交易平臺、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同時加強監管、指導;其次是金融監管部門應放開面向農村金融服務的市場準入,允許各類商業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機構各自發揮比較優勢,構建多元化的有競爭力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最后是銀行機構積極建立資金“供血”機制,創設資金托管貸款、第三方擔保貸款等金融產品,開展業務合作。
金融資源配置適當向農村傾斜,提高金融服務網點的覆蓋面。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合作金融及農村非銀行小額貸款組織要明確自身在金融體系中的定位與分工,主動根據不同客戶群體、不同層次需求,創新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推出“捆綁信用”貸款、抵質押貸款、產業鏈龍頭企業擔保貸款等信貸品種,為低收入人群、農戶、小微企業等構建多樣化金融服務。
加大對普惠金融需求主體金融教育、信用培育和權益保護工作。在農村地區普及金融教育,構建金融知識宣傳長效機制,結合普惠金融需求主體特點,有針對性、形式多樣的開展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中小企業信用培育工作,將非銀行小額貸款組織納入數據釆集、培育、信用評級范圍,并暢通信息共享渠道,推動信用信息與銀行融資對接,不斷彰顯”誠信是金”的財富效應。參考文獻:
[1]曹龍騏.金融學(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鄭長德.發展金融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
[3]張曉燕.普惠金融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注:本論文受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中央高校“優秀學生培養工程項目”資助,(項目編號:820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