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哲
改革開放后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環境問題層出不窮:霧霾,水污染,垃圾處理不當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節能減排社會責任感科技創新環保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當代社會的發展不僅要實現“小康”,更要實現“健康”,因此走綠色發展之路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環境與經濟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21世紀的中國,經濟正在實現中高速增長,但是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也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綠色發展這一概念正是順應當今時代發展要求而提出的,即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單位、每一家公司、每一個政府部門都應該身體力行,節能減排,推動低碳經濟。
縱觀世界的經濟發展史,國家在經濟與環境的關系處理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先污染后治理型。以德國為例,工業革命后,德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是環境質量急劇惡化。從 20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國家發展戰略從經濟發展優先逐步調整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通過實施一系列環境法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嚴重的環境污染得到治理。到20世紀90年代,德國的環境污染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二是中途醒悟型。以日本為代表。二戰后隨著工業發展,日本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日本一開始寄希望于在不妨礙經濟發展的情況下保護環境,結果沒有擺脫公害事件爆發的厄運。從1970年開始,日本確立環境優先原則,實施世界上最嚴格的環境法律和標準,經過幾十年努力,基本解決了工業污染問題。三是提前預防型。以新加坡為代表。新加坡在工業化初期就開始實行城市功能分區,將工業區與居住區分離,避免市區環境污染。經過加快建設完善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較好地保護了城市環境,成為舉世聞名的“花園式城市”。
然而我國在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的道路上也面臨著著重重阻礙。從政府層面看,個別市縣政府不能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關系,沒有認清當前與長遠、局部與整體利益的關系,一味注重發展經濟,對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態度不鮮明,對嚴格環境執法心存顧慮。一些地方環境規劃、立法和政策介入相對滯后。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并沒有實現真正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同步,大部分省市的高投入、高能耗、重污染、低產值的產業仍占主導地位,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緩慢。從企業層面看,部分企業不能正確處理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的關系。一些企業為了追求既得利益,漠視環保法律法規,私自停運環保設施、超標排污、偷排偷放,面對環境執法往往以龍頭企業、納稅大戶、就業功臣自居,對問題敷衍塞責;一些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排污不治污,把利益留給自己,污染留給社會,責任推給政府。從個人層面來看,居民的環保意識不足,垃圾隨意丟棄,不能積極地響應國家政策節能減排,見到污染的企業不及時舉報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給我國的綠色發展之路掃清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破壞環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論英雄,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是終身追究。”要想提高環境執法力度和成效,必須嚴格環境執法。政府決策機構和相關執法人員應加強節能減排管理,建立綠色發展長效綜合管理機制,堅持依法管理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做好規劃指導,完善法規標準,制定相關推動政策,嚴格執法監督,切實落實環保法律,決不能容忍“以犧牲環境賺錢,靠污染環境致富”的現象發酵。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建立相應的統計、跟蹤和評價機制,科學預測綠色發展趨勢,為更好地制定綠色發展相關政策提供有效支持。通過相應的政策優惠和技術支持,引導企業加強產業布局和規劃,提升能源節約認識,增強環境風險意識,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平臺和通道。
企業應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積極開展節能降耗、污染治理,促進企業生產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實現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增強企業發展后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加速轉變,積極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關注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注重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和建設等環節的節能增效,加強保護生態環境。技術進步和創新是綠色產業的重要支撐,要加大對節能減排降耗和環境保護等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加強創新鏈各環節的銜接。要建立公開透明、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可預期的投資回報,促進企業進行長期創新投入。
同時對于社會公眾要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呼喚全民參與節能減排行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普及有關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和標準規范,從改變居民的生活習慣做起。居民個人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做到低碳生活,綠色出行。同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及時舉報,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綠色發展是一條艱難而又必須的道路,我們要堅持綠色惠國、綠色惠民,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更好地實現中國夢而奮斗。參考文獻:
[1]呂薇.把握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N].經濟日報,2016年9月8日.
[2]張志宏.正確處理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關系[N].甘肅日報,2015年3月23日.
[3]鄧卜平.推進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融合[EB].中國經濟網,2012年3月13日/2016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