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近年來,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孵化器)發展總體上呈現量增質升的穩步發展態勢。表現為總體規模不斷增長、集聚功能不斷提升、結構調整明顯加快、經濟貢獻不斷增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等方面。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企業規模偏小、利潤偏低、輕工化現象顯著等問題,本文在對上述現狀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產業平臺發展現狀對策建議
一、發展特點
1.經濟貢獻不斷增強
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總產值(歷年累計)從2010年的5404.369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8784.7704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0.0%。孵化器方面,嘉興市產業平臺(孵化器)總產值從2010年的455.7055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827.6203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2.7%。以從業人員數來看,2010年到2015年,嘉興產業平臺(含園區、孵化器)每年提供的就業崗位達120萬人左右,占嘉興市總人口1/4強,為嘉興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集聚功能不斷提升
近年來,在招商引資方面,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實際利用外資從2010年的162783萬美元增長到2015年的243787萬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8.41%;引進內資從2010年的2287098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5666351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9.89%。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的基礎設施投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基礎設施投入從2010年的1181771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988937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0.97%;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從2010年的7110742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2174331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1.35%。
2010年以來,共建成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嘉善經濟技術開發區、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嘉興出口區等國家級開發區4家、省級開發區11家、高新技術園區3家、嘉興現代服務業集聚區1家、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11家,整體能級不斷提高。全市共建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以上的工業園區23家,占園區總數的34%,其中工業總產值200億元以上的園區10家,占園區總數的15%。
3.結構調整明顯加快
從用地情況來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用地情況呈不斷攀升態勢,基礎設施投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呈現加速態勢,而市鎮工業園區的用地情況略有下降,基礎設施投入、企業固定資產投入增速放緩,這是我市工業結構由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發展的體現。
從行業來看,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著力引進大項目,培育大平臺,扶持大企業,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服務業集聚區和產業基地。光伏、電子信息、特鋼、鈕扣、裝備等園區各具特色。嘉興科技城、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基金小鎮、光伏新能源產業基地、信息產業基地,海鹽核電城、嘉興港區臨港化工基地、平湖生物技術基地等特色產業基地規模日益擴大。
4.經濟效益顯著提升
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0年的49.07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76.73萬元/人,年平均增長率為9.35%;企業平均產值從2010年的2704.80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3412.66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4.75%;平均畝產從2010年的158.49萬元/畝提高到2015年的237.49萬元/畝,年平均增長率為8.42%;畝產稅收從2012年的6.3萬元/畝提高到2015年的8.4萬元/畝;而隨著機器換人的不斷推進,就業密度顯著降低,每平方千米就業人口從2010年8098人下降到2015年的6896人。
市鎮工業園區方面,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0年的44.85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76.55萬元/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1.28%;企業平均產值從2010年的2786.65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3636.30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5.6%;平均畝產從2010年的169.94萬元/畝提高到2015年的265.57萬元/畝,年平均增長率為9.34%;畝產稅收從2012年的5.95萬元/畝提高到2015年的8.58萬元/畝;就業密度也顯著降低,每平方千米就業人口從2010年的9103人下降到2015年的6127人。
孵化器方面,縣區級孵化器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0年的25.53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50.39萬元/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4.56%;企業平均產值從2010年的1019.04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1607.02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9.54%;每平米產值從2010年的0.55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0.77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7.15%;人均辦公面積從2010年的46.62平米增長到2015年的65.13平米,年平均增長率為6.92%。
市鎮級孵化器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0年的17.41萬元/人提高到2015年的49.30萬元/人,年平均增長率為23.14%;企業平均產值從2010年的488.52萬元提高到2015年的1118.08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8.01%;每平米產值從2010年的0.36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0.79萬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7.38%;人均辦公面積從2010年的48.85平米增長到2015年的62.05平米,年平均增長率為4.9%。
二、存在問題
1.企業規模偏小
從企業平均從業人員數、平均固定資產投入、平均產值等統計數據來看,嘉興市產業平臺(園區)企業規模偏小。按照2003年《統計上大中小型企業劃分辦法(暫行)》,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數在300人以下、銷售額3000萬元以下以及資產總額4000萬元以下為小型企業,嘉興產業平臺(園區)企業平均規模僅為小型企業。孵化器企業規模更小,這里無需贅述。
2.企業利潤偏低
從統計數據來看,嘉興市產業平臺(含園區、孵化器)企業平均利潤、產值利潤率都不高,且都呈逐年下降態勢。到2015年,每個企業平均利潤不到200萬元,產值利潤率在5%左右。這說明企業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盈利能力較弱。
3.輕工業化明顯
目前嘉興各類產業平臺,尤其是市鎮園區,仍以傳統產品為主,以紡織、服裝、箱包等低附加值產品和低層次技術為主的產業特征依然明顯,輕工化現象顯著,總體仍保持加工為主的產品特色,沒有掌握核心價值的研發設計和產品營銷環節,在全球服裝價值鏈中處于低端位置,缺乏產品議價能力。新興產業如新材料、新能源、光通信等也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尚未形成較大規模,高精尖加工能力和重大技術裝備、成套設備制造能力薄弱。支撐未來發展的新型產業體系尚未建立,高新技術產業偏弱。
三、對策建議
1.加強統籌規劃,強化一體化開發
要高度重視產城融合發展。市區、市鎮工業園區都要主動融入全市發展大局,加快推進“三城一市”建設。注重各發展平臺和載體之間的銜接和配合,強化區域間、產業間的協調和互動,實現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制造業、服務業和諧共生的一體化發展格局。市區要突出重點、組團開發,以嘉興主城區“向南、向上”發展為導向,全力推進國際金融廣場和高鐵核心區的金融服務業、電子商務產業的組團式開發,形成產業集聚;招引好的、大的產業項目引領區域的開發建設,以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和功能配套項目的建設為項目引入創造條件。通過良好的城市環境吸引較高層次的人才和項目,形成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及產城良性互動,滾動發展的局面。
2.促進提檔升級,堅持產業鏈招商
一要樹立“產業鏈招商、精準招商”工作理念,基于嘉興現有產業平臺的發展現狀、發展基礎、特色主導產業集聚情況和優勢條件,聚焦我市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八大千億產業,結合“眾創空間”、特色小鎮等新興空間理念,著力引進能與我市產業平臺相關產業銜接的高端產業,大力促進現有產業的有機聯系。招商政策的重點放在有效推動我市產業網絡整合,提高企業產品、技術的關聯度等方面,為實現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奠定基礎。著力以新機制、新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平臺,培育經濟增長新亮點。
二要要切實把大項目做成大產業。十三五期間,我市產業平臺將有一批大項目建成投產。要科學布局、合理規劃好現有的大項目,為相關產業鏈伸展預留充分的空間,進一步釋放大企業、大項目對產業鏈的規模帶動作用,提升產業集聚度。多渠道做好國外大企業本地化與本地企業國際化相結合工作,促進大企業在集群中與中小企業建立緊密聯系,發揮其在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微笑曲線兩端)中的骨干引領作用,實現大中小企業互促共進、協同發展的集群集聚發展態勢。
3.推進兼并重組,優化提升產業鏈
當前,企業的兼并重組已經成為地區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產業競爭力,幫助企業走出困境的重要舉措。浙江省經信委4月7日印發《2016年全省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工作要點》,大力推進“四企一項目”兼并重組。結合我市產業平臺實際,一要持續大力推進“低小散”塊狀行業整治提升,通過整治提升,倒逼企業從管理、創新、設備、工藝、環境等方面進行改善,同時引導一批“低小散”企業主動對接優勢企業,鼓勵特色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兼并一批“低小散”企業,從而實現優化提升產業鏈,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目標;二要積極引導和推動同行業企業剝離相同的制造環節,采用股份合作制成立一批平臺型企業,為當地及周邊企業統一提供公共制造服務,提高產業集群的專業化水平。
4.鼓勵企業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
以互聯網+、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持續深入推進我市產業平臺企業兩化融合,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品牌創新。一是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強化創新鏈”目標,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加強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科技型創新企業、信息服務、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通過提升技術實現產業鏈延伸,消除大企業核心技術“空洞化”隱患,促使品牌企業變成品牌產業;二是借助園區基礎設施優勢和區位優勢,努力打造成具有顯著特色的現代化都市工業園,有效集聚高層次人才、資金、技術等高端創新資源,尤其是要完善人才發展環境,有效整合人才鏈的整體拉力,為我市產業平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力量。
5.突出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
以節能、環保等技術改造為抓手,重點在印染、造紙等行業開展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建設,引導個體、小企業園區化集中,鼓勵其改進工藝、設備,實施清潔生產,綜合利用環保、稅收、差別電價等法律和經濟手段,倒逼污染嚴重且無力改造升級的低、小、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開展印染等行業環境污染專項整治。加快污水收集管網和環保治理配套設施建設,對產業園區有污水排放的企業,必須做到污水預處理達標后納入管網,依法治污,達標排放。推動相關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按照資源化、減量化、循環化的原則,實現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的發展要求。參考文獻:
[1]趙佩佩.新常態下東部大型產業平臺的發展困境、轉型思考與規劃應對——基于新一輪戰略規劃的探索.中國名城,2015.
[2]蘇斯彬,周世鋒,張旭亮.產業平臺空間重構:從整合走向融合.浙江經濟,2016.
[3]錢平凡.產業平臺是產業競爭新利器.紡織科學研究,2014.
[4]李必強,郭嶺.產業平臺與平臺化生產經營模式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