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昌
目前個稅面臨的最大的稅制問題不是提高免征額,而是制定合理的項目扣除標準。
個稅改革是一個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牽動著很多人的心。個稅改革的方向在于設計公平效率的稅制,開創高效的征管體制,構建自然人稅收征管體系。
澄清個稅的各種“謠言”
謠言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一定的蹤影可察。或出于無知,或被無限放大,但謠言總會止于事實、終結于天地間的風清朗潤。個稅的各種謠言也是如此,我們不妨對各種廣為流傳的個稅傳聞做一下梳理和辨析。
“年收入12萬元”=高收入?
“年收入12萬元”是最近被熱炒的一個概念,原因是把12萬元界定為高收入。究竟年收入12萬元算不算高收入?
年收入12萬元在二十年前應該算是高收入,而如今不能算是高收入了。通貨膨脹和高房價已經使得貨幣的購買力直線下降。年收入12萬元當初被認定為自然人自行納稅申報的最低標準,但時過境遷,年收入12萬元并不是高收入的底線了,年收入12萬元的個人已不屬于高收入群體。如果把年收入12萬元與高收入劃等號,無異于刻舟求劍般可笑又可嘆。
個稅=工薪稅?
個稅是工薪稅嗎?為何出現個稅是工薪稅的觀點,這要從3500元的免征額談起。2011年11月份修訂后的個稅免征額定為3500元,而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的最低工薪標準范圍為3000-3500元,幾乎所有的工薪階層都需要繳納或多或少的個稅,于是個稅就淪為“工薪稅”了。但是,目前個稅面臨的最大的稅制問題不是提高免征額,而是制定合理的項目扣除標準。
個稅制度“虐待”高收入者嗎?
國務院最近印發《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特別提出要推進個稅改革:“健全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稅收體系,逐步建立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稅收負擔,發揮收入調節功能,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
面對這一政策精神,社會又起波瀾,高收入者為何要多承擔稅收,這是否意味著政府和社會存有對高收入者的厭惡情緒?我們倒是更傾向于另一種關于個稅改革的政策預案——“提低、擴中、調高”,即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調節過高收入群體。個稅改革的這一政策設計,非常符合我國的國情和現實需求,即從以下三個方面發揮個稅的調節作用:一是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讓以勞動所得為主的工薪階層有獲得感;二是讓推動消費升級換代的中產階層不至于“被高收入”;三是讓灰色收入廣泛存在的高收入階層無法再輕松逃避稅收。
“提低、擴中、調高”的政策核心是擴大中產,促成橄欖型社會的發育,為宏觀經濟增長提供源泉和動力。筆者認為,個稅改革的宗旨和目的不是使高收入者承擔不公平的高額稅負,而是讓高收入者不再有逃避稅收的空間,這將引導個人的依法納稅行為,形成個稅收入新的增長點。
個稅關鍵性制度設計
個稅改革的成功與否,關鍵取決于個稅的制度設計。從公平、效率視角出發,構建綜合與分類征收相結合的個稅征管制度,是個稅改革和制度設計的重要內容。
調整個稅征收范圍。
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稅范圍為11類所得項目,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種新的收入項目層出不窮,譬如各種福利性收入、金融商品轉讓所得等不斷增加。如果不對這些福利性收入和金融商品轉讓所得征稅,不僅會造成大量稅收流失,還會破壞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因此,個稅改革必須考慮將福利性收入歸入應稅收入項目統一征收個稅,將金融商品轉讓所得納入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征收個稅。
劃分綜合與分類征收的適用范圍。
在確定好個稅征收范圍之后,建立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征管模式的關鍵,是明確哪些所得項目適用綜合計稅,哪些所得項目適用分類計稅。
目前理論界有以下四種基本主張:一是按收入性質劃分,勞動性質的所得適用綜合計稅,資本性質的所得適用分類計稅;二是按所得的連續性與否劃分,具有連續性的所得適用綜合計稅,不具有連續性的所得適用分類計稅;三是按所得有無費用扣除標準劃分,有扣除標準的適用分類計稅,無扣除標準的適用綜合計稅;四是按照所得的監控難易度劃分,監控比較容易的適用綜合計稅,監控較難的適用分類計稅。
若采用第一種劃分方法,適用綜合計稅的收入項目有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稿酬所得、勞務報酬所得;適用分類計稅的收入項目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其他所得。
合理確定費用扣除標準。
合理確定費用扣除標準是個人所得稅改革的關鍵,借鑒國際經驗,綜合計稅的費用扣除可以分為成本費用扣除、生計費用扣除和特殊扣除三個方面:一是扣除的成本費用,必須與取得的收入有直接聯系,且是取得該項收入所必需的支出。比如,勞務報酬所得可以享受800元或者20%的扣除。二是扣除的生計費用,包括個人基本扣除和家庭生計扣除兩部分。個人基本扣除是指對個人最低生活費用的扣除,家庭生計扣除是指對贍養老人、撫養子女的生活費、房貸利息支出等家庭生計費用扣除。三是扣除的特殊項目,是指納稅人涉及的醫療、教育等支出項目。
分類計稅的費用扣除主要適用于資本性質的所得,這部分所得的費用扣除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對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費用就能取得的所得,比如偶然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可以規定一個扣除標準或者不做扣除;二是對于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或費用代價后才能取得的所得,如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等,可以按照實際發生的費用據實扣除。
科學設計稅率。
對于綜合計稅部分,應當采用超額累進稅率,以更好地發揮個稅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目前我國工資薪金所得適用3%-45%的七級超額累進稅率,與世界典型的國家相比,存在累進級次過多、最高邊際稅率過高的問題,建議將工資薪金稅率級次設計為五級,即制定3%-40%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
對于分類計稅部分,從簡化稅制、便于征管角度考慮,仍宜選擇現有的20%比例稅率。此外,為促進我國資本市場發展,鼓勵中長期投資,可以對財產轉讓所得等以持有期限為標準制定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建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
借鑒發達國家的個稅征管制度,我國必須盡快建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依托個人身份證件號碼,增加一定的數字位數,形成納稅人識別號,為每一位自然人建立完整、準確的納稅人檔案,對其收入和相關納稅信息進行歸集和整理,并實施動態管理。
在個人收入多元化的今天,依據每個納稅人獨一無二的稅號,才能將個人納稅信息歸集到一起,為綜合計稅奠定基礎。有了納稅人識別號,不僅可以對個人收入進行監管,購房、買車、高檔消費以及投資、理財等個人經濟行為都與納稅人識別號掛鉤,就可從單純的收入監管變為對收入、消費、支出等的全方位監管,真正實現對自然人的“信息管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