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已經逐漸成為供應鏈領域的研究熱點,許多學者對解決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從供應源的多元化到訂貨方式多元化,期間更加入供應雙方風險態度以及雙方所持信息是否完全是研究更加貼近現實狀況,甚至考慮到供應鏈整體協調問題期望能達到整體效益最大化。本文通過面對供應鏈中斷風險的各種訂貨策略研究現狀進行了綜述。
供應鏈中斷分析采購策略
0引言
近年來伴隨企業全球化采購、非核心業務外包、單源供應和精益供應等業務模式的發展,供應鏈在空間上越拉越長,而在時間上則越縮越短,供應鏈的這種時空變化提高了中斷發生的可能;而自然災害、恐怖主義、戰爭、流行病、計算機病毒、經濟波動等外界環境要素擾動的不斷加劇,使得供應鏈更加脆弱,發生中斷的可能性越來越高。
在這種背景下,許多學者針對面臨供應鏈中斷風險對供應鏈訂貨策略進行了深入研究。根據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不同學者從研究不同訂貨策略到從單個供應商擴展到多源采購拓展到實現供應鏈整體協調等方面。通過對上述研究的比較分析,可以總結出當前面對供應鏈中斷風險管理訂貨策略研究的特點及不足并進一步明確研究的方向。本文即在閱讀大量文獻的基礎上,對上述研究進行綜述分析。
1供應源多元化
對于供應商數量的研究主要是比較單一供應商和多個供應商的利潤大小,經過多數學者研究證明多源采購比單源采購具有較多優勢。Tomlin從比較綜合的角度來分析中斷風險減輕對策和應急改線對策。他建立的模型涉及到一種產品、兩個供應商,其中一個是可靠供應商,另一個為不可靠供應商,不可靠供應商能以相對低的價格提供產品,但是具有產能限制,可靠供應商提供價格相對高,但產量靈活。假設對于一個風險中立的企業,在面對中斷風險時只能從采購對策、庫存對策、應急改線對策中做出選擇,Tomlin分析指出運行時間百分比及中斷風險性質對于選擇哪種對策起到決定作用,對于發生頻率低但時間長的風險,采購對策優于庫存對策;若不可靠供應商產能有限,或企業是風險規避型的,那么混合對策(采購對策與庫存對策的混合)是最優策略;在可靠供應商產量靈活的情況下,臨時改線對策是最優策略;對于給定的運行時間,如果中斷風險很少發生,風險減輕對策優于臨時改線對策。
Keren研究了一個已知需求隨機供應的報童模型,分析表明由于更多的訂購數量可以增加生產者最優生產數量,所以對制造商來說,訂購數量多于其自身需求是最優選擇。
Davarzani和Zegord的文章對于面臨中斷風險的企業,建立了模型解決了在面臨單一供應商、兩個供應商及多個供應商時應分別采取怎樣的采購策略。
2訂貨策略多元化
過去的訂貨方式都是單一的固定訂貨方式,隨著供應商數量的增多,將不同方式相結合來提高企業利潤成為更多學者研究的重點。
在供應鏈中,合作企業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是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目標。Ritchken等首次將期權引入供應鏈傳統訂貨來提高供應鏈契約的柔性,從而降低供售雙方在合作中應對的市場風險.馬士華等也通過引入期權機制,提出了制造商通過訂貨量來實現預訂其上游供應商的生產能力的模型,不僅能使制造商自身以較低的風險獲取外部資源,以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而且能使供應商通過期權降低自身的經營風險,增強收益的能力,最終實現供應鏈利益的整體協調。Liang將期權用于救濟物資上,旨在實現供應雙方利潤最大化,使得救濟物資管理實現有效性減少災難對人們的影響。
于輝通過改進回購契約使其能協調應對突發事件,通過建立模型,得到如下結論:突發事件造成的供應鏈成本增加,必須由參與供應鏈的各企業按一定規則共同承擔才能維系整個供應鏈的利益。
Xia 研究了在一個分權供應鏈中通過期權合同和固定訂貨合同來分享需求和供應風險,在何種情況下期權合同和固定訂貨合同對激勵供應商更加有效以及比較了在兩種情況下制造商的利潤,通過建立模型考慮了在不同時期用不同合同使利潤最大化,但沒有考慮在同一時期運用兩種合同的情形。
3供應鏈整體協調
供應鏈中斷發生時,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都將面對劇烈變化的外部環境,應急處置成為每個企業要面對的問題,而從整個供應鏈系統的角度,供應鏈協調是中斷危機爆發時最重要的問題。學術界對供應鏈協調和供應鏈應急管理的研究已經比較深入,但是針對中斷危機發生時供應鏈協調的研究尚不多見。
于輝研究了一個協調的單周期供應鏈對于突發事件的最優應對策略,通過對原有協調協約進行調整,使得分權供應鏈也能實現集權供應鏈對突發事件的最優應對,提出了協約具有抗突發事件性的概念。
李果等研究了在供應商產出不確定下考慮缺貨成本、殘值收益和零件不匹配所產生庫存成本下基于懲罰策略的兩供應商-單制造商供應鏈系統協同問題。首先建立了基于懲罰策略的供應商和制造商模型,接著對模型中供應商和制造商的最優決策進行了分析,得出兩供應商的最優生產批量決策存在唯一納什均衡,且最優期望利潤間接地受其單位缺貨成本的影響,而制造商最優訂貨批大于等于市場需求。其次建立了集中決策下供應鏈利潤函數模型,并證明了該函數是決策變量的聯合凹函數,存在唯一的最優解。為了達到集中決策下的供應鏈利潤最大化,推導出基于懲罰策略的供應鏈協同機制。制造商通過調整訂貨批量和零件單位缺貨懲罰成本,在供應鏈利潤最大化前提下獲得最大的剩余利潤。
馬士華分析了在溢出庫存懲罰下供應商產出隨機的基于兩供應商-單制造商的裝配系統生產批量和訂貨批量協調問題。首先選擇兩個供應商和一個制造商組成的兩階供應鏈,分別考慮獨立決策下供應商、制造商利潤最大化,再對集中化決策下供應鏈利潤進行分析,其次對供應商和制造商的生產批量和訂貨批量的納什均衡分析。由分析得知,制造商和供應商以及供應商之間存在的納什均衡博弈降低了供應鏈的整體效率,減少了供應鏈利潤。由于制造商和供應都是獨商立的主體,在獨立決策下供應鏈存在雙重邊際化效應,為了使制造商和供應商在獨立決策下實現集中供應鏈的最優結果,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新的供應鏈協調機制——風險共享,即制造商共享供應商的有效產出大于訂購量的風險,而供應商則共享其供貨量不一致而導致的制造商最后產出減少的風險。通過模型數值分析證明風險共享契約可以減少由于供應隨機帶來的不確定性,從而達到供應鏈協調的目的。
4總結與展望
本文對供應中斷風險的采購策略的研究進行了綜述分析,從總體上來看,供應中斷風險的采購方式和多源采購的研究已比較深入,并且學術界對該問題也越來越重視,研究深度和廣度都在加強。但由于現實生活中采購方式多樣且供應商眾多,購買者所了解信息及風險態度復雜,雖然當前研究已經逐步在減少假設,但和現實狀況還是相差甚遠,對實踐的運用也只能淺嘗輒止,缺乏一定的現實意義,減少研究假設,增強研究的現實意義增強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是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進行采購策略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Tomlin B. 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5): 639-657.
[2]Keren B. The single-period inventory problem: extension to random y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 chain[J]. Omega, 2009, 37(4): 801-810.
[3]Davarzani H, Zegordi S H, Norrman A. Contingent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Effects of dual or triple sourcing[J]. Scientia Iranica, 2011, 18(6): 1517-1528.
[4]RITCHKEN P H,TAPIERO C S.Contingent claimscontracting for purchasing decisions in inventorymanagement[J].Operations Research,1986,34( 6) :864-870.
[5]馬士華,胡劍陽,林勇.一種基于期權的供應商能力預訂模型[J].管理工程學報,2004, 18(1): 8-11.
[6]Liang L, Wang X, Gao J. An option contract pricing model of relief material supply chain[J]. Omega, 2012, 40(5): 594-600.
[7]于輝,陳劍,于剛.回購契約下供應鏈對突發事件的協調應對[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6, 25(8): 38-43.
[8]Xia Y, Ramachandran K, Gurnani H. Sharing demand and supply risk in a supply chain[J]. IIE Transactions, 2011, 43(6): 451-469.
[9]于輝,陳劍,于剛.協調供應鏈如何應對突發事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5, 25(7): 9-16.
[10]李果,馬士華,高韜,等.不確定交貨條件下兩供應商-單制造商協同供貨模型[J].管理工程學報, 2011, 25(3): 91-99.
[11]馬士華,李果.供應商產出隨機下基于風險共享的供應鏈協同模型[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 2010, 16(3): 563-57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區域創新體系發展中科技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機制設計研究”(08AJY02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風險規避供應鏈促銷下的契約協調研究”(7146202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引導基金模式下的協同創新激勵機制研究”(CQDXWL-201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