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源
提升直接融資比例,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形成和完善公司治理,對提高經濟質量和經濟的競爭力意義重大。
十八屆六中全會后立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范經濟金融風險”。這為當前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重心的轉移指明了方向,同時,也進一步明確了當前及今后一定時期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監管的重要思路。
在此之前,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的越來越緊,在資本市場被解讀成了資金從樓市轉向股市的明顯信號。不久前還在探頭探腦的牛市論一時之間甚囂塵上,大有2015年突然夭折的那波牛市行情將再次卷土重來?,上漲力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似乎還頗有可能不減當年甚至或有所超越的樣子。于是,久攻未果的3100點大關終于借著十八屆六中全會的東風被一舉突破。
我們能夠理解市場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壓抑之后,希望轉變期盼突破的牛市情結。不過,能夠稱得上牛市的行情和短時間或短期的行情變化畢竟未必是一回事,哪怕是受到一些篩 好因素的影響。盡管GDP的連續三個季度維持6.7%,似乎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進入L型下半場,不過正像一些經濟學家所指出的那樣,如果這種經濟下行的止跌企穩不過是L型有可能轉變為一字型的標志,難道也能成為所謂“牛市論”觸底回升的證明嗎?
當前房企整體負債率已達76.9%,各類理財產品的繞道進入房地產市場更進一步推升了居民與房地產企業杠桿率。一方面某些該調整不調整的行業或企業繼續“眉飛色舞”;另一方面微觀企業生存困境壓力越來越大。如果說前期寬松政策對于前9個月的保增長來說有一定的促進效果,那么在這種突出矛盾下的扭曲經濟數據是否還能繼續如愿以償地維持這種所謂“持續平穩健康發展”的概念?這顯然將不能不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
證監會黨委在傳達學習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時指出:要自覺地把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監管工作放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謀劃,不斷強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資本市場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的功能,緊密跟蹤國內外金融市場發展動態,依法全面從嚴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更加重視和努力防范資本市場的各類風險,切實推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在筆者看來,這里所闡述的穩定健康的發展論對于急不可耐的牛市論不啻一貼清洗劑。
炒概念是中國股市的一大通病。只要有了一個似乎擺得上臺面的概念,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炒它一把再說。2015年的“改革牛”是如此,現在的“健康牛”,不外乎也是如此。如果說,2015年前的從2000多點的起步拉升到3000多點,此前至少還有長達數年時間的醞釀和鋪墊,那么,在2015年不到半年就2000多點的猛拉暴漲,則全憑“改革牛”三個字的一鼓作氣。“改革牛造就了”5423點,同時也帶來了慘烈的斷崖式下跌。據業內人士估算,這次失敗的牛市不僅至少消滅了至少60萬個流動資產在150萬以上的中產階級,并令許多缺失自我保護機制的散戶發生了難以挽回的重大損失,更重要的是,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至今令市場還難以走出“自我調節和自我恢復”的困境。而所謂“健康牛”的說法,本質上其實同“改革牛”并無二致,只不過將故作驚人的“改革”二字換上了“健康”二字而已。實際上,只要稍有一點經濟常識都不難懂得,沒有健康的經濟,哪來什么健康的牛市?
多年來的經歷告訴我們,牛短熊長,是一個無法否認的規律性市場現象。盡管被高位套牢的投資者無不期盼翻身有日,但漸行漸遠的牛市并不會很快就回來,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實。當下經濟不振、通脹抬頭、貨幣收緊、美國加息難免,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市場雖然仍不時會有個別板塊或個股的間歇脈沖性行情發生,但從整體的市場趨勢來看,牛市還會不會說來就來,誰也說不清楚,而且也不由誰說了算,只有對資源配置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市場才有真正的發言權。
提升直接融資比例,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資本形成和完善公司治理,對提高經濟質量和經濟的競爭力意義重大。這既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重要作用的具體體現,更是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的方向。離開了這一點,資本市場勢必就只剩下自娛自樂的泡沫游戲,是沒有什么真實的價值可言的,更遑論什么價值投資不價值投資?!我們只所以不主張離開實體經濟的改革去追求什么“改革牛”或離開實體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去炒作什么“健康牛”,道理也就在這里。
當前,把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監管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謀劃,一方面意味著當前我們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依然是去杠桿,去泡沫,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而并不是什么急功近利地去實現和推進泡沫化的牛市,哪怕是以所謂“改革牛”和“健康牛”的名義所推出的牛市。另一方面,也并不是除了監管還是監管,而是需要不斷強化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發揮資本市場在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的功能。畢竟,發展才是真正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