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張春翠
現代經濟學的研究離不開經紀人的假設,而經紀人假設又因其本身所存在的固有缺陷遭到了人們的質疑,尤其是關于理性人的部分。本文主要是以經驗型研究為基礎提出了對于理性人假設應當更加深入,并對影響理性程度的因素做出了簡要分析,對理性程度做出了簡要的劃分,以此來為以后經濟樣本的劃分提供一定的依據。
現代緊急學經紀人假設理性人假設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社會資源配置的科學,其研究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這是其最重要的目的,當代所有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及結論都是為了該目的而服務的。然而人類社會的復雜性、個體特征的差異性以及研究方法的差異導致了經濟學在其發展過程中發展出了不同的流派,而經濟學思想在古希臘就已經萌芽,在亞當斯密的《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研究》之后經濟學才開啟了成體系的研究。之后經濟學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所謂的主流經濟學與非主流經濟學的劃分,所謂主流經濟學就是指在經濟學界擁有領導權與話語霸權、對政府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指導、主導、引導和主要影響作用的經濟學。這是最為普遍的對于主流經濟學的定義,而非主流經濟學則是與之相對,除主流經濟學之外的經濟學都可以統稱為非主流經濟學。而在主流經濟學中,經紀人假設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假設,因為其假設人擁有完全理性,并始終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這在現實生活之中是幾乎不可能存在的。而主流經濟學對此的解釋可以說是空乏無力的,經濟簡單地說經濟人是對于社會人的高度抽象概括,是為了研究社會普遍現象而所做出的界定。顯然這并不能讓大多數人信服,因為每個人都不可能保持完全理性,始終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且在引入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之后,經紀人假設更是遭到了抨擊。
因此對于經濟人假設之中理性人的再次研究論證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文獻綜述
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出版以來,經紀人假設就可以看做已經成型。然而隨著近代經濟學的發展經濟人假設開始備受質疑,尤其是西蒙的有限理性理論的提出更是對于經濟人假設之中的理性人假設造成了重大沖擊。諾斯提出經濟人假設能夠很好地解決自利的行為模式,然而對于人類社會中利他的行為模式卻無法提供一個讓人滿意的回答。而當現代心理學所做的實驗提供了對于經濟人相反的證據之后,經紀人假設的地位更加的岌岌可危。在我國對于經濟人假設的研究并不在少數,如趙磊指出了經濟人假設存在五個誤區,且重點指出了對于斯密問題現代經濟學并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解答。楊立雄提出了經紀人還是社會人的爭論實質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論的不同所引起的爭論。陳孝兵則對于經紀人假設的流變及拓展做了一定的梳理。朱富強則提出經濟人假設與現代心理學的發展理應密不可分。然而上述研究主演是在于經濟人假設問題、完善等方面,對于經濟人假設之中理性人的假定并沒有做出相關的研究,所以可以說在對于理性人研究和完善這一領域,我國的相關研究依舊匱乏。
三、影響理性程度的因素
1.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理性也會發生改變,且年齡越大,理性程度越深。我將理性程度按年齡劃分,程度由低到高依次為16歲以下、16歲至30歲、30歲至65歲。之所以如此劃分的原因是在16歲以下時,人還沒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同時也是一個人接受教育和性格養成的時期,容易受感情等因素影響作出不理性的決策,也就是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階段,所以其理性程度最低。16歲至30歲作為一個階段是因為在這一階段人開始踏入社會,性格也基本成型,但是在這一階段無論是在讀學生還是已經畢業工作的人都是消費為主,儲蓄較少。造成這種社會現象的主要原因有父母還未退休,不需子女供養;超前消費習慣已經養成,也就是所謂的月光族;生活需要,如房租、購物、飲食等,很少有余錢可以用于儲蓄。30歲至65歲這一年齡段屬于理性程度最高的階段,主要原因有在這一年齡段,普遍有家庭需要照顧;父母年紀增大,養老壓力劇增;工作開始穩定,生活狀況也開始穩定。至于65歲以上人群因其年齡過大且基本屬于純消費群體,所以本文并未予以考慮。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理性程度的劃分純粹是由社會現象歸納而來,并未作出十分周密的考慮。
2.受教育程度
一個人的理性程度與其所受教育程度應該是成正比的,即教育程度越高,理性程度越高。依據中國的教育制度,可將理性程度由低到高分為以下三種:高中及以下、大學(包括大專)、研究生三類。之所以這樣劃分,主要依據還是中國的社會現象。高中及以下學歷由于所學知識為基礎知識,在校生上課時間占據了其生活的主要部分,而即使是初中畢業參與工作的也比較不穩定,其工作選擇主要依據情緒,也就是很容易因為一些問題而辭職。同時,在這一階段的人依舊處于父母的照顧保護之下,社會經歷較少,對于自身的定位也并不清晰。因此這一人群的理性程度相對較弱,受情緒影響較大。相對于高中及以下學歷者,大學(包括大專)學歷的理性程度會更高一籌。其一是因為其年齡的增長會使得其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更加趨向成熟,思考問題時也會更加理性;其二是因為其心理狀況和身邊周圍環境的改變,在進入大學以后,從心理上看,首先青春叛逆期已經過去,不會因為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問題而影響其決策,其次是學業壓力不再像高中一樣繁重,有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和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能夠在較為輕松地環境下做出決策,最后是其周邊同學和老師的影響能夠促進其身心的進一步成熟,同時做決策之時的會擁有更多的參照物和有老師的指導,其理性程度會更高;其三是因為接觸的社會信息更加全面,在高中及以下階段,一般所接觸的信息為學業信息和自己的娛樂偏好信息,信息較為單一,所以其決策過程相對參考較少,理性程度有限。
四、結論
理性人假設最為經濟人假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于經濟學的發展之中,然而理性人只是經濟學家所設想的一種理想化性格,與完全競爭市場一樣,其作用在于可以幫助人們更加簡單地理解經濟現象,但是其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因而理性人假設一直是經濟學所爭論的重點。針對理性人假設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可將理性人的程度按年齡和受教育水平做出粗略劃分,并進一步考慮了決策重要水平、社會環境因素、自身財富水平以及個人偏好的影響,之所以如此劃分的依據主要是社會經驗型研究的結果。對于理性人程度的進一步細分能夠對于經濟研究之時對樣本進行進一步的細化,提高其研究結論的精確度。同時細分理性人程度能夠更有效地排除一些干擾因素,同時為剔除干擾因素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參考文獻:
[1]趙磊.“經濟人假設”的五個誤區[J].學術月刊,2009.9:85-92.
[2]陳孝兵.經紀人假設的流變及其拓展[J].稅務與經濟,2004(6):1-4.
作者簡介:王君(1992.-),浙江嘉善人,在讀碩士,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張春翠(1991.-),女,云南曲靖人,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