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維儀
西方經濟學學派林立,國內在學習這些學說時更重視內容的評論而忽略方法論的突破與發展,然而方法論主導著研究的方向,研究方法論對于一套理論體系的發展至關重要。亞當·斯密是18世紀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創建者,其經濟學理論和政策統治歐洲和美國兩百多年,其經濟學方法論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淺析了其方法論形成的思想基礎、方法論的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同時探討了其方法論研究對于我國經濟學發展研究的啟示。
方法論哲學二重性抽象法現象描述法
一、亞當·斯密方法論的思想基礎
亞當·斯密是古典經濟學的杰出代表人物,1776年名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簡稱《國富論》)的出版為其帶來不朽聲譽,此書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系統運作做了較明白、清楚地闡述,明確地向世人表示:經濟的一般性原理是存在的。在經濟學研究方法上,他繼承威廉·配第提出的歸納法和魁奈發表的演繹法,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法,同時又從維護英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形成了一套現象描述的方法。亞當·斯密是世界經濟學說史的開山鼻祖,他的理論思想基礎、特性及其形成原因引人深思、值得探討。
亞當·斯密本人曾是道德哲學教授,他的許多著作都是作為哲學著作來構架與寫作的,比如《道德情操論》,他的經濟學研究經常運用哲學方法,即進行經濟哲學的研究。《國富論》中的理論體系也正是受到當時盛行的自然哲學學派“自然秩序”思潮的影響,即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一樣,存在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才構建完畢。
斯密所處時代的主流哲學思想流派是自然哲學,這種思想傳承于古希臘的斯多亞派,它認為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而人也是理性地生活,依自然而生活,依道德而生活。在經濟生活中人類要服從于政治秩序和道德秩序,政治秩序是人類創造自我規范的,而道德秩序是天然由自然產生,因而此學派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要遵循道德法則,專注于倫理的關懷。
自然哲學學派認為存在著的自然秩序,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優越性。經濟學史上的重農學派深受這一思想影響,篤信這條自然法則,認為只有在此秩序下,人們才能發展地生存,因為外界狀況是由經濟沖突而不是由經濟和諧所引導的,當現實狀況偏離自然秩序時,自然秩序的有益成效便無法充分地發揮。重農學派發展地繼承了斯多亞派的思想,亞當·斯密又發展地繼承了重農學派的思想,在其《國富論》中以自然秩序作為分析經濟問題的出發點,并由此探尋經濟活動的過程和內在規律。斯密把此思想進一步發展,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由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六種動機所引導。因而,每一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都被一只無形的手引導著去完成并非完全其本來的目的。政府的作用不單單是守夜人,政府的作用是為了讓市場機制更完備地發揮作用,每個人都在機制的作用之下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形成良性的公共利益的平衡。
基于這進一步思想發展的基礎,斯密認為人在經濟生活中,永遠是以利己心出發開展一系列經濟活動。所謂利己心,指的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人們做出的任何行為都是為了實現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遵循著這個規律,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通過仔細測算自己所能夠獲得的最大利益從而做出最理性的選擇。利己心一脈相承于自然秩序,是人的天性,符合自然,因而追求個人利益便成為了符合自然之理,追求個人利益的活動就不應該受到限制。也就是說,斯密認為人類所追求的一切都會適應自然的發展,符合自然秩序原理。 利己心不僅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而且是一國交換活動產生的基礎,因而引出分工。這樣分工、交換、價值、貨幣等經濟現象便隨之而生了,斯密的體系漸漸顯現輪廓。
雖然斯密認為人的經濟活動是以利己心為出發點的,但是他又認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并不沖突,可以達到一致。一方面,因為人不可能是純粹的唯利是圖的“單面人”,而是受到法律規范以及個人內心的道德的約束來追求個人經濟利益的。另一方面,因為個人的需求具有多樣化,不可能完全自給自足,需要與他人發生經濟活動來滿足自己的多層次需要。個人在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利益。如何進行交換,原則是什么,便引出價值的概念;如何更方便地交換,便引出貨幣的產生。
總體來看,斯密從自然哲學的角度出發,引出自然秩序思想,從利己心出發,認為激發人類行為的利己心是經濟行為的原動力,利己與利他并不矛盾,以追求利潤為出發點的經濟活動將推動經濟發展和國民財富的增長,最終也帶來整體社會福利的增長。道德生活和經濟生活存在共同目標——利己利他統一、個人利益社會利益統一。
二、亞當·斯密方法論的二重性
亞當·斯密主要采用抽象分析法和現象描述法來分析經濟現象。在使用抽象分析法來研究當時的資本主義經濟時,他不是從細節把握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而是先選出一系列主要的原始范疇,把它們相互依存的根本關系聯系起來,再去進行復雜和具體的社會現象分析。在《國富論》中,斯密運用抽象分析方法,尋找資本主義經濟運動中的一些本質因素——價值,初步形成了勞動價值理論,再從價值范疇出發,形成了分工、交換、工資、利潤等一系列概念。當他運用抽象的方法研究經濟現象時,能夠相對深刻地揭示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矛盾,而且發現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局限性,尤其是能從工資與利潤、地租的關系中,發現本質關聯,看到利潤和地租都是工人的剩余勞動創造的剩余價值,是資本家、地主對工人勞動的無償占有。在使用抽象分析的同時,他又采取現象描述法來分析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在此種方法中他運用經濟學的專業概念、數學公式等專業工具對經濟現象的進行分析,把用數學方法得出的表面現象的聯系作為本質產生原因。例如在價值分析中,他運用抽象法區分了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但是他用抽象分析法去分析經濟現象時卻提出了購買到的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即把產品和工人的生活資料或工資的表面聯系說成是價值的來源。從價值理論出發,分析分配環節時,也出現了兩種方法分析得出矛盾結論的現象。工資理論上,抽象分析法得出工資應是勞動的全部產品,現象描述法得出工資是生產費用的一部分。利潤理論上,抽象分析法得出利潤是勞動者全部產品的一部分,現象描述法得出利潤是資本要素的報酬。斯密的方法論體系中的一步步分析始終混淆“勞動決定價值”與“產品所能支配或交換的勞動量決定價值”,前者是本質分析,后者是現象分析,時而以后者替代前者,他沒有分清兩者,直接就從本質轉到現象上來進行分析。
經濟學說史表明,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研究者的主義與方法是相互聯系的。劉永佶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書里曾說:“主義主導方法,方法實行主義。”主義是學說的基本理念,方法符合主義并實行著主義。政治經濟學家不是獨立存在世上,他一定會代表一定的階層利益。同樣,對于斯密的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方法的二重性,需要分析他背后的階層利益,才能解析二重性形成的真正原因。
三、亞當·斯密方法論的形成原因
斯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二重性是由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和他所代表的階級——英國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決定的。在斯密生活的18世紀中后期年代,英國資產階級在勞動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封建貴族的統治,成為統治階級,同時,隨著階級所代表的生產方式的確立,極大地促進了英國經濟的發展。斯密是當時英國資產階級利益的先鋒代表者。一方面,為了證明資產階級的先進性,需要從理論上論證資本主義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福利改善的促進作用,以進一步體現出資本主義對于推翻封建主義的正確性。這個結論的得出需要他必須運用抽象分析法,不停留在社會經濟生活的表面,挖掘揭示出社會經濟現象的本質。另一方面,由于英國資產階級本身的軟弱性與妥協性,因為害怕革命過于激烈而丟失資產,因而革命很不徹底,這就決定了斯密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抽象法貫徹始終,在揭示到不利于自己階級的真相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滿足于表面現象,進行現象描述,不再深入挖掘。
同時代英國哲學家休謨的思想對斯密的二重方法有直接影響。休謨是一位二元論者。一方面,他是經驗主義者,承認世界的客觀物質性,認為一切認知都來源于經驗感覺,主張用概念和演繹揭示現象的本質聯系。另一方面,他又是懷疑論者,認為人的思維只能夠局限于有限的現象世界,事物自身是不可認知的,主張用現象的描述來代替事物本身的真理。由于斯密和休謨交往密切,在經濟現象研究中,斯密自然而然地以休謨的二元方法論進行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二重性。另外,斯密的老師哈奇森對他也有重要影響,哈奇森是功利主義的創始者,他把人的利己主義作為經濟研究前提,斯密也繼承了這種理念,雖然在《國富論》中抽象法是與現象描述并重的方法,但最基本的出發點利己主義確是現象描述法的基礎。
四、亞當·斯密方法論對中國經濟學研究啟示
斯密的方法論在經濟思想史和哲學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抽象法與現象描述法,引起了其后世經濟學方法論和經濟思想的分化,逐漸形成了兩大理論流派。一派是從李嘉圖到馬克思,他們逐步完善了斯密的抽象法。另一大派別是從馬爾薩斯、薩伊、馬歇爾、凱恩斯等到今天為止的西方經濟學,他們繼承和發展了現象描述法 ,并借助不斷發展的數學工具使其不斷現代化。
美國多所大學在亞當·斯密誕辰270周年時,舉行盛大學術研討會,現在歐洲各國基本上依然奉行他的理論和政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研究亞當·斯密的方法論對中國經濟學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第一,我們需要關注經濟學的哲學基礎。斯密的《國富論》基于哲學思想的基礎發展出來的思想使經濟理論直接面對了經濟現實。哲學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為經濟學的發展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和思維的源泉。眾所周知,西方經濟學一直引領世界經濟學潮流,中國經濟學如何異軍突起,成為專家學者們關注的大焦點。從我國目前經濟學的研究來看,如果我們想要在經濟理論上取得創新突破,需要進行方法的改革,從而需要重視哲學的研究。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是以社會經濟現象作為研究對象,哲學理論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工具,對經濟學的研究往往產生著很大的影響,甚至決定著社會科學研究的總體方向和處理問題的途徑。因此,在中國經濟學的研究中要關注經濟學的哲學傳統。
第二,需要重視抽象法的應用。在當今大學課堂里學的經濟學基本為西方經濟學著作,比如薩繆爾森的《經濟學》或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等,學生們也主要關注公式、圖形、基于假設推出的邏輯關系,而從來也不或是甚少去深入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原因。馬克思為何能寫出歷史巨著《資本論》,原因其一是非常熟練地掌握了抽象分析的方法。而我國一向信奉馬克思列寧主義,也貫承其思想解放中國,發展中國的經濟。馬克思發揚地繼承了斯密的抽象分析法,知識為體,方法為魂,當今更要學習前人的方法論——抽象分析法才能更好地指導經濟發展。
第三,要重視中國社會大環境對經濟研究的影響。經濟學“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曾說:“經濟學的內容,實際上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獨特的過程。如果一個人不掌握歷史的事實,不具備適當的歷史感或所謂的歷史經驗,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時代(包括當前)的經濟現象。”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傳統且積淀深厚的國家,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社會因素對經濟運行有著很大影響程度,因而要使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指導現實,就必須重視社會因素對經濟學研究的影響。在研究中國經濟學問題時,既要研究那些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又要重視文化、道德等社會因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從而增強研究成果的實踐性。目前,我國的經濟學日以崇尚數學化、模式化,重新全面學習亞當·斯密社會科學體系的精華,對中國經濟學的現在和未來,無疑有啟示意義。參考文獻:
[1]任保平.論亞當斯密《國富論》的方法論基礎與特征.經濟評論,2003,2.
[2]廖樂煥,鄧顯波.論斯密的二重方法即其歷史影響.貴州大學學報,2008,1.
[3]羅良文,黃強.李嘉圖邏輯抽象法及其對經濟學方法論的影響——兼論邏輯抽象法與歷史描述法的結合.經濟問題,2009,8.
[4]張斌.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哲學基礎與方法論特征.經濟科學,1998,5.
[5]余傳貴.亞當·斯密價值理論的方法論特點和理論特色研究.財經理論與實踐,2003,9.
[6]許崇正.重溫亞當·斯密理論與對中國經濟學未來發展的思考.經濟評論,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