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珩
語文教學中,習作教學一直是令人頭痛的事情。小學中年級是習作的起步階段,既是低年級看圖說話、寫話的延續,又是高年級作文訓練的準備。因此中年級作為作文教學承上啟下的入門階段顯得尤為重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中年級學生要留心觀察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達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但是,中年級的學生剛接觸作文,難免會觸難而退。如何讓他們消除畏懼心理,以最快的速度接受作文,喜歡作文,寫好作文呢?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從以下幾點去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讓孩子們逐步喜歡上作文。
一、給作文起個好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要給文章起個好題目并不容易。我們在平常的習作中,這樣的題目比比皆是:《我熟悉的一個人》、《我第一次……》、《我敬佩的一個人》、《我和××》、《一件有意義的事》、《一件難忘的事》、《一件有趣的事》、《春游》……小學生以寫記敘文為主,但如果什么事情都冠以“難忘”“有意義”,什么人都是“高尚”、“敬佩”,就讓學生寫起來無從下手。他只能絞盡腦汁去搜羅詞語,讀起來索然無味。《課標》提出:“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只有讓學生寫自己喜聞樂見,感受最深的東西,他才會覺得作文是件快樂的事情。因此,在給作文命題時,我們不妨把文章題目寫小一些,更貼近孩子的生活些。如寫人的文章,題目可以讓孩子們變換為《淘氣的小弟弟》、《愛哭鼻子的妹妹》、《嘮叨的媽媽》、《爸爸是個大力士》……學生寫的時候既能突出人物特點,又感覺很有趣。
二、讓作文貼近生活。
小學語文第六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是以“熱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景”為主題。因為今年開學比較早,春天來得相對遲一些。所以學完這個單元后,讓孩子們馬上去寫這樣的文章,聰明的孩子會仿照課文寫,可對于感受不到春天的孩子來說,他會面露難色。“老師,現在我感覺還是冬天啊。”我沒有強求他,就讓他寫自己所看到的景色。但叮囑所有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變化。一個星期后,天氣漸漸變暖了,柳枝發芽,桃花吐蕊了。我讓學生修改上周的寫景作文,把自己看到的真實的春天認真記錄到作文中。這一次,沒有人抱怨了。不管是動植物的變化還是人們的活動,在孩子們的筆下,都是那樣的充滿生機。他們不再覺得春天離自己遙遠了,他已經真實地感受到了“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由此他們就可以寫出很多與春天有關的作文。《春天的腳步》、《柳樹醒了》、《美麗的花壇》、……此時,你再去讀他們的文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景物,那可都是孩子們用心觀察得到的佳句啊。
每一個節日,對孩子們來說都是快樂的,不需要提太多的要求,只需要他們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劉一樂的《春節到了》、蔡麗琪的《春節游園》分別從家庭和公園兩個角度描繪春節熱鬧祥和的畫面,表現了家鄉過年的風俗。
三、善于欣賞鼓勵孩子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中年級是學習習作的開始,不要在這起步階段就讓孩子覺得作文是一個攔路虎,對作文望而生畏。而要消除習作的畏難情緒,關鍵就在于讓孩子覺得習作并沒什么難,甚至能從習作中找到樂趣。而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習作的樂趣,最快捷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受到肯定,得到贊賞。
“引導、激勵”能開啟學生習作的心靈之門,能激活學生的習作之泉。只有讓學生習作的心靈之門常開,習作之泉充滿生命力,才能寫出優美的篇章。班級里幾十個孩子,每個孩子的寫作基礎不同,領悟能力不同,寫出來的作文自然程度也不同。看到詞句根本不通的文章,有些老師只得連連搖頭,“他怎么一點悟性都沒有了。”性子急躁的可能當場就把文章給斃了,撕掉重做。即使把人叫過來,遇到那孩子有許多字不會寫,指導了半天,他也只能憋紅了臉站在那兒。最后的結果是老師讓他照抄一篇文章了事。孩子出了辦公室會長長地吐一口氣,“媽呀,總算讓我過關了。”可下一次,到辦公室來的人中可能還會有他。這樣做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常常在課堂上鼓勵作文基礎差的孩子,哪怕只是一個好詞一個佳句,都會大聲贊賞。老師的肯定就給予了學生足夠的自信,從別人羨慕的眼神中,他會堅信自己完全可以寫出棒棒的文章來。對于進步大的,我還鼓勵孩子們積極寫電子稿,把文章發到我的郵箱中。我把收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打印出來,張貼到教室后墻的板報上,貼上獎勵標志,和學生共同分享這份榮耀。改變作文難寫的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師有極大的耐心和信心,相信自己的學生總有一天會寫出滿意的作文。
總之,中年級是孩子們習作的起步,也是激發他們對習作熱愛的最佳時期,如果我們對孩子引導得當,相信孩子們對習作不再會是“怕”,而是“愛”。用童心去發現,去感悟,與孩子們一道共同感受習作的快樂,是我對習作教學的一種探求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