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主要以本地區農業園區的發展現狀為研究內容,從“加減乘除”四個方面對如何做強農業園區,助推農業發展上檔升級提出了建議,以期對實際工作有一定意義。
農業園區發展要素制約因素
一、目前農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設施差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生產便道、蓄水池、排灌設施等基礎設施欠缺,旱澇保收率僅40%,耕種收機械化率僅43.3%。
(二)農村勞動力缺乏
農業效益低,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勞動力越來越少,務農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偏低。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一是產業化龍頭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力不足。二是規?;洜I差。三是農產品品牌差。;四是加工能力弱。蔬菜、肉類、禽類、水產類等大宗農產品的銷售方式多以鮮活農產品為主,農產品附加值低,五是農產品產業鏈不完整。
(四)農業科技支撐弱
以傳統耕作、種植、加工技術為主,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普及難度較大,“互聯網+農業”的應用和發展處于起步階段。
(五)農業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農業投入大,農業生產設施不能辦理產權證,不能形成有產權證的固定資產,在融資過程中缺乏有效抵押物,農業企業擔保費、保證金高。
二、“加減乘除”精準做強農業園區的思考
(一)從現代農業發展要素入手做加法
一是加強農業園區整體規劃統籌。樹立大規劃理念,把農業園區放在全區大產業來謀劃和思考,改變點多、面廣、分散薄弱、同質雷同等現狀,從農業產業空間布局、產業發展重點、發展方式、目標路徑等方面打造全產業鏈條,體現區域特色,形成差異競爭、互補競爭、合作競爭的良性循環。
二是引導農業投入向農業園區集中傾斜。整合涉農部門將農業園區需要的土地、人財物、基礎設施、附屬環境、優惠政策等聚焦打捆,信貸、財政補貼、專項資金、稅費減免多管齊下,實現投資主體、投資渠道、投資方式的多元化。
三是找準農業園區“接二連三”新路徑。強化基地、品牌建設,將一產業做強,讓農業壯大起來。推進農產品加工轉化、集群集約發展,探索新型加工模式,向二產延伸,讓效益提升起來。圍繞園區做文章,打造精品提檔次,整體營銷擴影響,與三產融合,讓農旅互動起來。
四是推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利用吉之匯“阿吉云”營銷平臺,在全程產業鏈上進行標準化運作,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加強對接,從簡單的產品收購逐步向育種、種養、加工、營銷、物流配送等農業全產業鏈環節延伸,實現縱向一體化和橫向規?;挠袡C結合,使產業鏈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產地、留給農民。
(二)從降低農業風險成本入手做減法
一是減成本,完善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立規范、高效、誠信的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發布制度,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政策、供求、價格、氣象等農業信息服務,避免農民盲目生產經營。構建順暢、高效、便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健全和完善區、鎮街、村、社級市場流通網絡,拓展本地農產品銷售渠道。
二是減風險,完善農業風險保障體系。規避農業發展風險,強化農業生產者的保險意識,在完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和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質量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儲備、期貨市場、信息預警等一系列風險防范措施。
三是減負擔,清理園區和農業開發企業負擔。認真落實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和農業龍頭企業相關的“免征、減免、不征、減征、先征后返、即征即返”等具體的稅收和土地優惠政策,建立重大項目、重點工程的綠色審批通道,執行相關優先審批、優先核準等規定,有效減輕業主負擔。
四是減污染,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村和農田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全面推廣種植綠肥、測土配方施肥、植保綠色防控等技術,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等綜合措施,改善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盡快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全覆蓋。
(三)從創新農業發展機制入手做乘法
一是深化農村土地綜合改革。進一步推進確權確股不確地的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土地股份合作,鼓勵農民和村社以土地入、勞動或直接出資入股,增加土地流轉收益。進一步完善補助資金農民持股改革,探索企業履約的約束機制,保障農民持股分紅的穩定性、持續性。
二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園區與科研單位合作,結合科技特派員創業行動,鼓勵園區技術創新。通過展示現代農業技術、優良品種、先進設施,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引導農民增收致富并提高素質。
三是補齊現代農業從業人員觀念素質短板。要切實加強農業園區農業決策、組織、管理、經營和從業骨干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對相關從業人員開展產品開發、經營管理、服務接待、保健養生、旅游文化、民俗風情、餐飲服務、環境生態、安全衛生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骨干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
四是改進政策扶持力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給予財政和金融扶持,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訂單質押、農產品預期收入質押等適合于新型經營主體需要的金融產品。對農副產品加工、農村電子商務和涉農旅游進行重點扶持。
(四)從制約現代農業因素入手做除法
一是破解農業園區融資難融資貴。建立農業投資評估認定機制,探索農村土地“三權”分離辦證,為土地使用權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抵押資質”提供政策依據和法律基礎,徹底解決銀行顧慮。由區財政出資設立農業融資風險補償基金,作為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擔保,組建產業擔保聯合體,發揮農業保險助貸功能,由農業經營主體到保險公司進行投保,政府按政策予以適當補貼,以保險公司出具的保單作為擔保憑證向銀行申請貸款。
二是清除農產品管理部門分割、行業壟斷、地區封鎖。改變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分頭分散管理的體制,建立適應農業園區集群良性發展的農業管理體制。在農業園區內部統一領導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質檢、檢疫、銷售、運輸各個環節,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降低交易費用。
三是整頓農產品市場秩序混亂、監管不力的現狀。研究制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稅費負擔標準、交易收費標準以及收費辦法,撤銷不合理的關卡,杜絕亂收費、亂罰款現象,疏通“綠色通道”,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整頓和打假力度,規范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