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廣艷
選取了共12種期刊進行分析,并重點分析了新網絡環境下文獻增長和用戶需求利用特點對文獻老化的影響。通過共時法和歷時法的被引數據分析得出,在互聯網環境下文獻的絕對老化是已經發生了,而文獻的相對老化速度呈現先減緩再加速的趨勢。而文獻增長和用戶需求與文獻老化有相關性,文獻增長以及篇均引文量對文獻老化趨勢有一定影響。
文獻老化半衰期影響因素
1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知識不斷更新,新的知識不斷產生,文獻信息的“老化”是一種必然的普遍的社會現象。而新的信息環境下,文獻從產生到被發現、獲取好額引用的時間日益縮短,這自然而然的引發了研究者們對文獻老化速度加快的猜想。而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在新的信息環境下,通過數字化方便文獻的存儲以及利用者對舊有文獻的獲取,這又將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文獻的老化。
2樣本選擇與數據獲取
從文獻利用角度來看,大概經歷了以1960年和1980年為界的非網絡時代,網絡過渡時代和互聯網時代三個階段,本文確定了從1960年至2015年55年的時間跨度,數據來源鎖定為WOS引文數據庫。
在選擇樣本期刊時,基于2014年的JCR網絡版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期刊列表,根據影響因子,經過隨機抽樣最終確定了12種樣本期刊,達到該學科的期刊全覆蓋。對這12種選定的期刊,在WOS引文數據庫中收錄的全部文獻,統計其在1960年至2015年的全部文獻以及其后文的參考文獻信息和發表后歷年的被引數據,除去明顯的錯誤和不完整信息,最終得到樣本數據。
3文獻老化趨勢分析
3.1共時法被引老化趨勢分析
圖 1共時法被引分布圖
從圖中可以觀察到,網絡環境對于加快文獻利用即時反應速度的作用并不明顯,在達到文獻被引峰值前的曲線趨勢差距不大,但是文獻的被引峰值出現在觀測年前的幾年是差異較大的。近年的文獻的被引峰值在觀測年前的10年以內,而舊有文獻在觀測年前的30年開始急劇上升達到峰值。在達到峰值后下降的趨勢是先減緩再快速下降,亦即文獻利用者對舊有文獻的額利用和依賴性先增強再減弱。這一明顯的變化直接導致了半衰期的延長縮短和老化速度加快。
3.2歷時法被引趨勢分析
以1960-2015年每一年為觀察對象,分別考察其發表后歷年的被引用量,并對其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如2所示橫坐標為發表后n年的文獻的被引的歷時法被引分布圖。同時,采用了另一種不同的橫坐標繪制了被引量分布曲線,試圖從兩個角度來展示曲線的變化規律,如3。
圖 2歷時法被引量分布
圖 3歷時法被引分布
從2中可以看到,歷時法被引趨勢與共時法趨勢分析所得的趨勢曲線有一定差距。被引量在發表后前幾年的趨勢相似,且被引峰值大都出現在發表后10年以內,并未出現分布十分散的情況。但是圖中仍然可以看到在被引量達到峰值以后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趨勢,然而圖中下降趨勢逐漸減緩說明仍有部分經典的舊有文獻在少量的被使用,大多舊有文獻已經逐漸被淘汰了。
4影響因素分析
4.1文獻增長對文獻老化的影響
通常認為發文量增長表明文獻生產繁榮、可利用文獻增多,從而導致文獻所含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老化半衰期變短,文獻老化加速。于是,本文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同樣以55年為跨度,將發文量的增長與半衰期的趨勢來進行了趨勢比較,發現文獻的發文量即增長與文獻老化呈負相關,即文獻增長,引文半衰期變短,文獻的老化速度加快其中,97年以后呈負相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利用R對其進行擬合,擬合度R2=0.4并不是很高,說明文獻增長對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的文獻老化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力度還不是特別大。
4.2用戶利用特點對文獻老化的影響
用戶利用特點包括用戶利用文獻的數量、類型、語種、學科分類和年代分布等。文獻自身內容、來源等內在因素以及科學研究規范化等外部條件都會培養和改變用戶的文獻利用特點,進而對文獻老化趨勢構成深遠影響。參考文獻作為文獻生產者直接利用已有相關文獻的證據,能夠較為可靠地反映用戶文獻利用習慣的數量特征,因此篇均引文量可以作為測度用戶利用特點對文獻老化影響的定量化指標。本文研究結果表明,1960-2009年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期刊篇均引文是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趨勢的。
將其與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樣本期刊的文獻半衰期進行趨勢分析,發現趨勢相吻合,用戶使用特點與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的文獻老化趨勢呈正相關關系。
5總結與討論
研究顯示: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文獻存在絕對老化,且老化的速度在加快,文獻增長對文獻的老化呈負相關,即文獻增長會引起文獻老化的加快,篇均引文量與文獻的老化趨勢相同,呈正相關。
此外,還得到了以下啟示:(1)文獻的老化有絕對老化和相對老化之分,因此對于文獻老化指標的分析應基于同一老化模式。(2)信息科學和圖書館學類的文獻存在絕對老化且文獻老化的速度在加快,部分老舊文獻可能因為研究時效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3)對于不同的學科的文獻,文獻增長對文獻老化有有不同的影響。(4)應從更加全面的角度考慮判斷文獻老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邱均平.信息計量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2]Line M B. Changes in the Use of Literature With time: Obsolescence Revisited[J]. Library Trends,1993( 41) : 665-683.
[3]Odlyzko A.The Rapid Evolution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 Learned Publishing,2002( 15) : 7-19.
[4]Egghe L. On the Influence of Growth on Obsolescence[J].Scientometrics,1993,27( 2) : 19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