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云
摘要:35歲以下青少年吸毒問題對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對這部分群體采取積極的預防干預措施已經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分析35歲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并提出預防干預措施。
關鍵詞:35歲以下青少年;新型毒品;原因分析;預防干預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境外毒潮的泛濫,我國吸食新型毒品人員數量逐年增加,并且呈現出吸毒人員年輕化的發展趨勢[1]。青少年吸毒給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發展均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該領域的研究一直被國內外高度重視[2]。在新的形勢下,不僅青少年吸食的毒品類型與以往的不同,而且吸食毒品的原因也出現了一些新特點。這些變化引起了我們的注意,采取有針對的預防干預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概念界定
對于青少年的年齡界定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在《青年學詞典》中指出,青少年是指從兒童到中年之前的全部階段。廣義的“青少年”包括兒童(6-11歲)、狹義的“青少年”(12-17歲)和青年(18-40歲)三個年齡段[17]。本文的青少年概念是指廣義的“青少年”,再結合吸食新型毒品的年齡特點,本文主要研究35歲以下的青少年。
新型毒品(又稱合成毒品),是相對于海洛因等傳統毒品而言,是由國際禁毒公約和我國法律法規所規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連續使用能使人形成依賴的精神藥品,目前被普遍濫用的主要有冰毒、搖頭丸、氯胺酮(K 粉)等[3-4]。
截止2015年,全國累計吸毒人員295.5萬名,其中阿片類毒品145.8萬,占49.3%,濫用合成毒品145.9萬,占49.4%[5],35歲以下人數超過一半。可見,吸食新型毒品的數量比傳統毒品的多,當然,還有一些混吸的人群。目前,在強制戒毒所內新型毒品濫用者的比例呈逐漸上升趨勢,部分強戒所內新型毒品的濫用者人數已經超過了傳統毒品濫用者[6]。在新型毒品濫用者中又以年輕人居多[4]。
二、35歲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原因分析
(一)個人原因
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是多種原因導致的。個人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對毒品的好奇;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吸一次不會上癮);有壓力想吸食毒品來緩解;盲目自信(以為自己能控制);喜歡刺激、喜歡去娛樂場所;從眾心理(朋友吸,我就吸);甚至有人認為吸食新型毒品能代替海洛因等毒品[7];有一些未成年認為吸食毒品可以炫耀財富、是奢靡的生活[8]。個人交往方面的原因有:青少年不能理智的選擇朋友,再加上對朋友的過分依賴,在朋輩的誘使下吸毒也是主要的外因[9]。個人文化的原因:大多數吸食毒品者文化水平不高,對毒品的危害認識不到位,導致吸毒[7、10]。個人職業的原因:研究表明農民、商業人員、待業者吸毒的較多,這可能與他們的流動性有關[10]。
(二)新型毒品本身的原因
除了個人方面的原因,新型毒品本身也是青少年難以戒毒的主要原因。它多變的偽裝和對人體的刺激作用,使新型毒品對青少年更具誘惑力[7]。人對新型毒品的心理依賴(忘記煩惱和心情愉悅感)及生理依賴(沒有毒品就產生生理反應)[11]等使新型毒品在35歲青少年中蔓延。
(三)環境原因
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家庭教育原因有:父母離異,家庭殘缺,得不到家庭溫暖而導致吸毒;受家庭吸毒成員影響而吸毒;家庭溺愛,嬌生慣養而走向吸毒[8]。青少年吸毒與家庭毒品預防知識教育效果不佳,沒有好的親子溝通模式及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父母沒有做好模范作用等有關[7-8]。
青少年吸毒還與社會環境及社會事件有關。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毒品具有的暴力性,使一些人開始販毒,吸毒的人也逐漸增多。還有一些邊疆地區,如靠近“金三角”的地區容易獲得毒品,不僅海洛因等傳統毒品泛濫,新型毒品也不斷蔓延[12]。在新形勢下,合成毒品等在娛樂場所、迪廳等悄悄蔓延給打擊毒品造成很大干擾。再者,青少年面臨生活負性事件等缺乏社會支持,社會對吸毒人員的態度等造成毒品的進一步擴大[11]。
三、新型毒品的危害
吸食新型毒對身體和心理都有嚴重傷害,人吸食后會造成營養不良,身體消瘦,眼光呆滯發直,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減退,說話模糊不清,精神頹廢、意志渙散,行為懶散,長期吸食后會出現幻覺、妄想、精神障礙等;吸毒的損害是不可逆轉的,臨床醫學研究表明,這種精神障礙癥狀會長期存在,一遇刺激便會發作;吸毒后還會影響心臟功能、血液循環及呼吸系統功能,自身免疫力降低,吸食毒品后發生的性沖動,容易感染傳染病,如:乙肝,丙肝,尤其是艾滋病的感染[8]。
四、有效的預防干預措施
(一)預防干預方法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研究者們主要基于心理社會理論開展毒品的預防干預研究,研究的視角分為線性的視角和階段式的視角[2]。前者認為某種重要的變量影響吸毒,采用的方法有社會影響方法與能力提升方法;后者認為吸毒是經歷不同階段的,采用的方法是動機訪談技術等。
社會影響方法的預防干預包括傳授吸毒危害知識、開展標準信念教育和抵制技能訓練等;能力提升方法強調教給青少年一些自我管理和社會技能(開展生活技能訓練問題解決技能等),以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動機訪談技術認為預防干預要針對青少年所處的不同吸毒階段采用不同方法,核心是強調動機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重視幫助吸毒者解決內心沖突和行動中的阻抗,以促進改變。
(二)青少年“自衛預防”
培養青少年警覺戒備意識,對誘惑堅決拒絕;青少年自身不濫用藥品,不經常出入娛樂場所;培養青少年慎重交友,理智擇友,遠離不良朋友,并建立合理強度的朋友依賴,不過分依賴朋友[7]。
(三)以學校為基礎的預防干預
學校應開展毒品預防教育,要以“預防為主,教育為先”為理念[14]。預防干預要在個體生命早期就開始進行;對兒童早期的不良行為要進行及時干預;學校的預防干預以創新方式讓學生明白吸毒危害,開展標準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糾正錯誤的毒品認知),教導學生一些生活技能和問題解決方法,以便于學生順利度過個體的發展階段。
(四)以家庭為基礎的預防干預
家庭環境是影響青少年吸毒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圍繞與青少年吸毒有關的家庭危險性和保護性因素進行預防干預,如:進行父母教養方式訓練、親子溝通訓練等增加家庭聯結。對于家庭危險性因素要及時避免,鼓勵父母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對于家庭保護性因素要積極倡導,家庭要為孩子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增強孩子成長的力量。
(五)以社區為基礎的預防干預
社區的預防干預要排除影響青少年吸毒的危險因素,然后運用心理學方法開展個體咨詢、團體心理輔導等,促使青少年吸毒態度的變化,學習與人溝通等社會技能,應對同伴壓力等社會影響。社區預防干預還包括為青少年提供發展所需的能力訓練,以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等,使他們有勇氣面對社會壓力,學會在社會上生存。
(六)預防干預的有效性
35歲以下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要提高預防干預的有效性,既要了解該群體吸毒的原因特點,還要明確“預防干預內容、什么時候及如何預防干預”等的重要問題。再者,有效的預防干預需要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整體功能。其次,有效的預防干預應建立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在個體生命早期就開展教育;也要重視預防干預對象的參與性等。
參考文獻:
[1] 曹麗麗.青少年濫用新型毒品的動機分析及預防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5(2):36-37.
[2] 林丹華.青少年吸毒行為預防干預研究評述及展望[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第6期,665-672.
[3] 王艷芬,劉志民.我國“新型毒品”的濫用特征及其危害[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7,13(2):63-66.
[4] 蔣凌月.新形勢下云南邊境民族地區未成年人濫用合成毒品問題初探-基于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強制隔離戒毒所一個個案的研究[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6,25(3):297-300.
[5] 孔大為.2015中國禁毒報告.人民公安,2015.
[6] 雍艦.新型毒品與傳統毒品女性濫用者特征比較及戒治對策研究[J].中國司法,2016,(9):82-86.
[7] 莫關耀,杜敏菊.云南35歲以下青少年濫用合成毒品的現狀及原因分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6,22(1):4-9.
[8] 彭艷麗.未成年人吸毒的心理原因及預防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5,11(下):178-179.
[9] 莫關耀,杜敏菊.云南35歲以下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朋輩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4,20(6):313-316.
[10] 何志雄,羅偉導等.對吸毒原因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4,10(1):20-23.
[11] 黃容.強制隔離戒毒人員心理特點及對策研究[C].廣西大學,2014年6月,第3-4頁.
[12] 李光懿.論邊疆地區新型毒品的蔓延態勢及控制對策[J].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09(4):75-78.
[13] 胡愛華.禁毒預防教育面向青少年[J].人民公安,2015,12期.
[14] 王君,肖昆.學校應開展新型毒品預防教育[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6,第1期,102-105.
[15] 許豐盛.我國強制隔離戒毒工作現狀及其完善[J].遼寧警察學院學報,2016,第1期,42-47.
[16] 胡滿基,安孝君等.合成毒品濫用人群高危性行為干預的迫切性[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16,22(4):245-248.
[17] 莫曉春.關于“青少年”年齡界定問題的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19(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