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娟
摘要:傳統教育往往側重于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啟迪人文精神。我們應通過在教學中采取情感手段,發揮情感教育的獨特作用,促成知識和情感相交融,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本文從情感教育現狀、情感教育策略等方面,闡釋了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育
黑格爾說過:“我們簡直可以斷然聲明,假如沒有熱情,世界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可見,情感是任何事業都不可或缺的。情感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態度、情緒和情感,目的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中小學生處于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語文教師扮演著情感教育的重要角色。
一、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現狀
語文教學中認知能力與情感培養是一個關系復雜的綜合體。在教學中,我們往往重知識教育,而忽視了情感教育。例如,一個老師講解《觀潮》時,把課文分解成潮來前、潮來時和潮來后三個部分,并利用大量時間講解潮汐的形成,把一節原本是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景色,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培養豐富情感的語文課變成了普通的自然課。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學生了解了有關潮汐的知識,但丟掉的卻是文中所要抒發的對自然景觀的熱愛之情。這恰恰是將知識從情與意中分離出來,將真從美與善中提取出來,拋開情感講認知,陷入了單一的境地。所以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只有把對知識的學習融入到情感中,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由于受思想大于形象這一觀點的影響,情感教育變得更加空洞乏味。在語文教學中,老師習慣于簡單地講解課文思想,把情感剝離后,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相聯系,反而將語文課變成了思想政治課,把課文中的人文情感等同于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把共性思維強加給學生,不僅抑制了學生個體情感的認知,也使學生對“共性思維”產生泛化,去認知類似的課文思想,導致學生的情感變得逐漸僵化。形成這一觀念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孟子“以意逆志”思想的影響。老師大多從文章的字面理解追溯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推測作者的情感,丟掉了語言和形象,得到的卻僅是道德理念。
中小學生面對考試時,應試教育是為了追求高升學率,這就使情感教育更加缺失。應試教育的弊端在于使各種教育異化,語文也概莫能外。為培養學生應試技巧,富有情感的語文課,只能被當做試題解析,整個教學過程,沒有對課文情感的領悟,只剩下對字、詞、句的分析,使語文課變成了為考試而戰的工具,情感教育的忽視自然不足為奇了。
二、情感教育策略
(一)發掘課文中的情感
語文,是充滿情感的天地。展現的是豐富的情感世界,其中的人物情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文章字里行間如同作者有意安放的“留聲機”,傳達著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情感,打開課本的那一刻,真情實感撲面而來。
然而,教材中的情感并不直接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而以顯性和隱性的文字呈現。所謂顯性情感,是指通過閱讀文字、瀏覽圖片,讓人能直接感受的情感。如散文、詩歌等,學生就能把握住文中所渲染的情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能很輕松地引導學生去感受情感,教學就會很順利。但遇到隱性情感的文章時,整個教學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因在于不能把隱性情感發掘出來。所謂隱性情感,是指文章內容主要反映客觀事實,不帶明顯的情感色彩,如說明文中的科普類文章。這類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是隱性的,需要去感悟、體會。比如在一篇介紹我國國土面積的文章中這樣寫到:“我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十五分之一,約占亞洲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在描述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的情感渲染,都是一些冰冷的數字,然而只要用心體會,就能感受到數字背后反映出的對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的自豪感。所以,老師在處理課文時,要分辨好顯性和隱性情感,將隱性情感發掘出來,將顯性情感表達得更充分。
(二)豐富老師的情感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一個人的情感對他人情感具有影響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滿腔熱忱進行教學。老師積極的情感表現,能帶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只有老師的“信號塔”時時發出積極的信號,學生的“感受器”才能收到愉悅的信息。如果老師在表現出的是冷漠、埋怨、煩躁等情緒,學生也同樣會出現相似的反應。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情感元素,積極創造條件,優化教學過程,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情感的感染功能表現在語言上。通過語言角度看,語言不僅有其豐富的“語形”,還有語意的內在美。作為語文老師,只有不斷地充實語言基礎,充分熟悉語言內涵,才能把握好語言節奏的輕重緩急和語調的抑揚頓挫,同時配以適當的體態語言、豐富的語氣變化,就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才能把語文課堂變成“言”情的地方。
(三)激發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認知的發動機。沒有情感就不會有動力,智力就無法得到運轉。要促進學生認知的發展,就必須不斷啟發學生的情感。但學生的情感并不是一點即通,需要不斷地喚醒。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情感教育的氛圍,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情感教學,不斷地“喚醒”學生,改變填鴨式的教學風格,給學生留有一定時間進行感悟。比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懷著對周總理的無限懷念之情朗讀課文,并放了低沉悲傷的音樂,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同學們對總理的熱愛和懷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情感教育在在教學中起著積極的作用,與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緊密相連。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擔負著培養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受到知識熏陶的同時,更能促進全面發展。當然,情感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老師捧著一顆愛心,堅持不懈地體現自身的情感,不斷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才能培養出真正感情豐富、人格健全、適應時代發展的有用人才。
總之,我們倡導的情感教育,主要是為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快樂的學習成長。從童年到少年的歷程,應該是一條充滿歡樂、富有朝氣的道路,這是整個教育工作應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希望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是充滿快樂的,教師和學生在知識探索中都能獲得精神自由和享受。
參考文獻:
[1](德)黑格爾.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2]盧家嵋.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的實踐應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朱博;袁君蘭.淺談中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J]. 教育教學論壇.20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