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華
小學體育教學,要改變傳統的以知識技能灌輸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轉向培養孩子去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發展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的能力。在體育學習過程中,需要關心孩子掌握鍛煉方法,培養他們體育學習的動機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態度,將“顯性學力”與“隱性學力”相結合,培養與發展相結合,讓孩子成為學習體育的主人。
充分發揮孩子學習體育的主體性,是現今體育教學的重要特點。孩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實踐性是主體性的主要內容。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把精力用在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積極性、主動性方面,讓孩子主動參與體育教學,爭取做到自主學習,自主教育。
教師要注重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時代性、基礎性、全面性和區域性。體育教材、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選擇,又要服從和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需要。應從多元化、全面性、發展性的教學目標出發,從體育教學的生物力學、社會、教育、心理、方法論等功能出發,關注不同年齡段學生在體育知識、技能、體育興趣、態度和體育能力、體育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文化寶庫中,去優選和編制最適合中小學體育教材大綱的內容體系,合理揚棄競技體育的一些所謂正規現成的體系(包括技術、戰術、規則、場地體系),充實和創造學校體育的文化價值與觀念體系。
在體育教學設計上,要從“教師中心”轉向重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從孩子主動活潑地學習鍛煉、激發學習智慧與能力的角度來考慮和設計教學進程,從重視教材內容的邏輯聯系為主轉向以學生認識體育教材內容的規律特點為主來安排教學環節與步驟,而不再是教師純粹地“傳授組織”教材,“指使”學生的活動。還要從過去較死板規范的體育課結構模式向較為多樣化、靈活、實效性、人格化的方向轉變。在體育課教學進程中,教師應結合實際,抓住時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創造出不同特色的又能體現素質教育功效的體育課的“結構模式”。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為了讓孩子跳得更高,我在教學設計中采用了 “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的 小游戲,通過這個游戲讓學生充分享受到努力后的成功喜悅,這種內心成功喜悅的體驗積累,就會逐漸轉化為對體育學習的興趣,讓孩子成為學習體育的主人。
在體育教學方法手段上,從過去以教師單純“教”、“灌”為主的方法體系與方法觀念轉向在老師指導、啟發下的導法和學生“學為主”的學法設計。在方法主體上,要由過去的學生跟著練轉向學生“自主練”為主,由過去“育體”、“練身”為主的方法擴展向同時“啟智、求知,調心、育人”綜合多樣化的方法體系,從而使學生的一般發展、共同發展與特殊發展、差別發展相結合。在關注整體教學目標的同時,要充分發展孩子們的創造力,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學生全體學習中的問題。要解放思想、勇于創新,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實踐證明,只有用這些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去點燃學生思想中的火花,才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的內在學習動力,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和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從而真正體會到體育運動的樂趣。如:在技巧教學中,為了克服“前滾翻”中的團身不緊,我利用球體滾動的事例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做到低頭、含胸、抱緊雙腿,滾動自然,以便更好地完成整套動作,通過這樣的練習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練習能力。誘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且享受到探求知識成功的愉快,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實踐加創新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創新能力得到提高,讓孩子成為學習體育的主人。
本人嘗試的“與生同練法教學”,在激發孩子學習興趣、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師生情感交流,建立民主、和諧的體育教學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這種教法,就是教師參與到孩子的練習和活動中去,和孩子打成一片,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作用。如練習中,孩子可以示范、提問、討論、相互切磋技術,探討方法;游戲和教學比賽中發揮孩子組織與裁判的主體作用;可與老師展開競賽,如師生比誰跑得快,比誰跳得高,比誰跳得遠,比誰投得遠,球類課上以少打多,或一個老師和數名學生進行排球、籃球賽等,都能極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成為學習體育的主人,從而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