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佳
摘要:社會性、人格品質是個體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是通過社會化過程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培養和促進幼兒社會化水平的發展是幼兒全面、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幼兒園要為幼兒的社會性、人格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本文分析了社會性教育的內容,并提出了如何在游戲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關鍵詞:游戲活動;幼兒園;社會性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里指出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特別是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學習,它不是通過老師的教就可以教出來的,而是通過游戲體驗逐漸培養起來的,教育活動事實表明,游戲活動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游戲活動中,孩子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思維模式,漸漸地社會認識水平、社會實踐能力都會得到提高,社會情感道德、社會規則也會逐漸形成。由此可見,探討分析如何在游戲活動中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1.幼兒社會性教育的內容
1.1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包括幼兒對自己和周圍事物人的認識,對日常生活規則、人際交往規則的把握和了解,對他人意見和想法的理解和領會。社會認知的形成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認知的對象是人及由人組成的社會、群體。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由于受到社會生活經歷和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的限制,其社會認知能力水平是比較差的,需要通過引導教育,逐漸提高幼兒社會認知能力。
1.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幼兒社會性教育的內核,包括對集體和周圍關心自己的人的愛的情感表現,以及控制、表達和交流情感的欲望和能力等等,在幼兒時期,社會情感主要表現為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識別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幼兒階段的教育、引導,逐漸形成如集體榮譽感、道德情感等更為高級、抽象的社會性情感。
1.3個性教育
個性教育指的是幼兒人格和個性的培養和塑造,更側重于個性品質的培養,比如像自信、表現欲、獨立性、禮貌禮儀等方面。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個性形成的初級階段,具有比較強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從廣義上講,個性教育還包括審美教育和品行教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個性教育除了塑造個性,還包括發展道德、審美等方面個性,是幼兒個性化和社會化的有機統一。
1.4社會交往教育
社會交往能力是社會能力的核心,它包括交往意識、交往動機、交往方法、交往策略,以及人際關系和交往質量等等,是社會性教育的基礎,幼兒交往能力的構成是其他社會性教育的前提條件,是整個社會性教育的基點。
2.如何在游戲活動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2.1在區域化游戲中培養幼兒的社會性意識
區域游戲是幼兒園的主要課程形式之一,是培養幼兒社會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區域游戲培養幼兒社會意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選擇的區域游戲活動內容和主題要與幼兒的生活經歷緊密聯系且充滿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參與的興趣,老師在引導幼兒游戲時要融入社會性方面的內容,比如同伴沖突解決、基本禮貌禮儀規則等等,讓幼兒將在游戲中學到的社會性行為遷移到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起社會意識。第二,區域材料要盡可能生活化、多樣化,而且數量要滿足幼兒的需求,使游戲情節更加的豐富、游戲性更強,這樣可以給到幼兒更多選擇的機會,也可以滿足不同游戲活動主題的需求,營造“小社會”氛圍,為不同區域創造更多交流、合作與互動的機會,為幼兒提供社會性發展條件,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
2.2開展混班游戲活動培養幼兒交往能力
混班游戲活動能夠為幼兒提供一個更為開放、廣闊的交往環境,比如鼓勵同齡與異齡、低年級與高年級之間的交流,擴大幼兒交往的范圍,由于他們在思維方式、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可以互相學習、相互借鑒,從而得到更多不同的體驗,增強交往能力。比如,幼兒園老師可以將大、中、小班的建構區合并起來,讓這三個班的幼兒在同個區域進行游戲活動,由于建構區是講求協調、合作、組織的區域游戲活動,剛開始由于不同班級間的同學不熟悉而阻礙了溝通合作模式的開啟,但隨著大班幼兒發揮榜樣作用,在游戲活動過程中會充分發揮自身能力,中、小班的幼兒也會受到影響,逐漸融合進來,逐漸的,大班的兒童在榜樣自我心理暗示下會自覺主動去幫助引領、謙讓中小班幼兒,中小班的幼兒就會模仿、請教大班兒童的做法,從而形成一種互動、友好交往的氛圍,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
2.3開展民間游戲讓兒童體驗和感知成人社會規則
普遍的觀念認為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更多是源自父母的引導作用,但事實上,影響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因素主要是兒童的同伴群體,也即是年齡相仿的兒童群體間相互的影響。民間游戲是傳播文化的一種載體,對塑造幼兒的人格,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能夠讓幼兒體驗和感知成人社會的法則。第一,“老鷹抓小雞”這個經典民間游戲,通過角色扮演來體驗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個人之見的關系,感知“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則,感知集體合作、團結的重要性。第二,換位思考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原則,培養幼兒學會換位思考能力,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游戲來實現,比如“過家家”游戲,有人扮演母親的角色,有人扮演父親的角色,有人扮演孩子的角色,不同的角色要學會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才能推動游戲的發展,所以通過這樣的游戲能夠培養兒童換位思考的能力。第三,民間游戲來源于民間,在民間游戲開展過程中讓幼兒理解民族文化、體驗民族文化,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增強幼兒的民族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能夠推動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3.結束語
社會性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幼兒園教育應該將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是在與周圍人、事、物相互作用下逐漸形成的。在游戲活動中,可以通過開展民間游戲、區域游戲、混班游戲等形式,創設與幼兒生活經歷密切聯系的游戲主題內容,逐漸培養幼兒的社會性意識,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感知體驗社會規則,最終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鳳鳴.基于家庭教育視角下的幼兒社會性發展[J].學園,2015(17):21
[2]林婉華.幼兒社會性發展課程的構建與實施[J].教師,2013(15):25
[3]吳亞玲.關于民間游戲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分析[J].科學導報,2015(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