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群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個由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校園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共同構成的完整體系。其中,課內實踐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基礎性環節和重要方式,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功能優勢。要全面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任務目標,必須充分發揮課內實踐教學方式的合理價值,對課內實踐教學方式精心設計、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其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的重要任務,目前高校在加強課堂理論教學的同時越來越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來,高校普遍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是社會實踐教學。然而,采取何種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更具有合理性和實效性,成為近年來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重要課題。
一、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內涵及特點
1.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內涵。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是與課外實踐,即第二課堂實踐以及社會實踐相統一的更為基礎的實踐教學形式,是在思政課課堂中滲透于理論教學而進行的實踐教學。它本著“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與計劃,運用豐富的“實踐資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動的教學手段(演講、情景模擬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感知理論、體驗“社會”,實現“內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統一,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教學形式,它是凸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形式。
2.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特點及優勢。
(1)課內實踐教學可操作性大。課內實踐教學對經費需求少,對其他條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現有條件基本能夠滿足教學需要,而不需要興師動眾以及防范安全事故發生。
(2)課內實踐教學針對性強。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實踐教學形式以及具體實施環節,避免活動形式單一化和活動組織中出現“一窩蜂”現象。
(3)課內實踐教學實效性高。課內實踐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手段活潑,教師傾注全力進行教學準備與組織、學生主動參與到實踐教學,既能夠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二、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開展的必要性
1.開展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是完善思政課課程體系的必然要求。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思政課本質上就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育部相關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所依托的學科是我國特有的一門政治性、科學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
2.開展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必要途徑。把思政課課的理論內容滲透到課內實踐教學中,有效踐行思政課貼近社會、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原則,激發大學生了解歷史、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現實、關愛自身成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可以通過課內實踐活動發現、尊重、釋放以及完善學生個性,鍛煉學生分析、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內實踐中的小組活動可以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加速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化,及早適應社會。可見,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使學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又培養綜合素質。
3.開展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課內實踐教學根據教學需要設計實踐教學,教學內容合理、新穎、多樣、信息量大,教學針對性強。通過這種“入腦入心”的課內實踐教學,改變學生對思政課枯燥、乏味、遠離生活的偏見,激發大學生在互動式教學中切身體驗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課“到課率”和“抬頭率”,提升思政課的教學魅力,解決學生上課參與度不夠、學習興趣不濃的難題,真正達到“教學育人”的目的,也為學校學風建設服務。
三、高校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模式構建
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形式應該是既能夠實現教學目標,又可以促使學生廣泛參與的教學活動。
1.明確課內實踐教學目標,制定課內實踐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根據課程包括章節教學目標,制定課內實踐教學目標,處理好課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銜接。制定體現課內實踐教學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分配課時數(分鐘),實現動態調整,并結合學生專業特點。根據教學計劃編寫課內實踐教學大綱。大綱內容翔實,實時更新。
2.探索靈活多樣的課內實踐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的課內實踐教學形式有時事評議,.案例評析,專題研討,情景模擬,主題演講。.影視觀摩,此外有教師提問、紅歌欣賞、詩詞朗誦、拍攝DV、辯論賽、課堂討論、征文比賽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課內實踐教學輔助資料庫。教學輔助資料的搜集是教師完成課內實踐教學的必需環節,整理與課程相關的案例、工具書、參考書、影像資料、教學軟件、光盤、時事新聞、錄音資料等實物和數據資料,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4.完善課內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多元而又充滿激勵的評價考核體系是檢驗計劃落實、督促過程實施、鞏固實踐教學成果關鍵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評鑒體系是保證課內實踐教學體系順利實施的根本保障。評定的具體要求是:重在學生的態度、過程的考核;根據效果區分等級。并與理論教學評價相協調。
5.構建完整的課內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結合思政課課程每一章節內容,構建完整的課內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注意內容的系統性、連續性,針對性、科學性。
四、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教育教學的重要性
1.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學時的有效途徑。有效利用課外學時并將其落到實處,保證課外學時的教學質量,是進一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為此,必須對課外學時制定詳實可行的實施方案,特別是要在教師指導和幫助下形成一整套課外教育教學基本方法,引導大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
2.是激發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由于高校持續保持擴招規模,思想政治理論課大班教學幾乎成為普遍現象,師生之間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且有限的課內學時與龐大課程體系和博大精深內容矛盾并未徹底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僅靠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也是不可能實現教學目的的。更何況,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變成“滿堂灌”:教師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總是力求把知識點講全講透,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乏真正的互動,也沒有理解和對話,學生主體意識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課堂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陣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要靠課堂系統講授,才能為學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方法無論如何創新,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總是有局限的。特別是對于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實踐來說,理論往往是蒼白的。在回答實踐問題中產生、又在指導實踐中得到證明并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性、時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動體現。因此,在理論聯系實際和“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指導下,通過大學生全員社會調查、參觀考察和“三下鄉”等一系列課外教育教學方法來引導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方法的重要補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教育教學的基本方法
1.師生網絡互動法。網絡互動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個別學習、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多向互動、多維反饋、多元發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徑,教師還廣泛通過設置課程公共郵箱、個人E-mail、QQ群等網絡互動方式,就課程教育教學相關問題與學生進行超越時空的交流和溝通,實現了師生之間教與學的良性互動。
2.暑期全員實踐法。思想政治理論課暑期社會實踐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和其他實踐活動,了解社會,了解時代,認識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歷史條件,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實踐中的新問題、新思想、新實踐、新成就,調查、收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發生的典型案例,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和力量。
3.實踐資源整合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環節,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實踐教學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一個薄弱環節和困擾高校的一大難題。究其原因,固然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要求高、操作難度大有關,但更多的是與實踐教學資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關。
4.專家學者報告法。一是聘請校外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二是舉辦教授(博士)論壇。三是創業就業報告會。
5.電影視頻教學法,是打通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和課外教學環節的重要途徑,它可以緩解課程內容較多與課內學時有限的矛盾,增強教育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吸引力和實效性。
注:此文系沈陽大學2014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思政課社會實踐與課堂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優化研究》編號20141019研究成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