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會
摘要:自我導向學習理論也已經在教學中發揮了它的優勢,推動了了教學的發展。教學生獨立地思維,教學生管理好自己的學習,教學生規劃好自己的學習以及教學生指導好自己的學習。情境創設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創造各種意境,帶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關鍵詞:中學生;自我導向;學習策略
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是學習過程,既包括知識或技能又包括獨立的學習意識或行動能力。由個體自己評價自己的學習需要、形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求學習的人力和物質資源、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和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該起一個主導作用,并不是教學的主體,應明確教學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教學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學為主的學習過程。我們教師應重在導字上下功夫,在連接處導、在關鍵處導、在疑惑處導、在求異處導。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生動的,與其認識相符合的任務性活動。
一、促進學生有目標的遷移、交流和實踐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要更多地、更具體地示范目標策略的使用。在學習策略課堂教學之始,教師在更大程度上控制著教學活動。隨著師生間的共同努力,學生和目標之間的距離會一步步縮短。即使是實現一個特別微小的目標,在學生的心中也會產生一種令人興奮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又會激勵學生制定新的目標,獲取新的成就。對于學生們而言,要不斷地制定目標,不斷地實現目標,就好像是和人生進行一場比賽,每實現一個目標,學生就會對自己的人生增加一份信心,在他們心里就會產生一種把控命運的方向感。隨著這些目標的實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對待生活、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會日益改變。
二、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信念和學習態度和決定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的訓練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信念和學習態度而定。只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才能促使學生有意識關注自身學習的認知加工過程。只有學生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時,他們才會根據自己的意愿主動地去學,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自己初步的學習策略。學生在學習策略訓練中起著關鍵作用。這樣他們才能與教師配合,并在學習策略訓練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課堂就像是戲劇舞臺,教師是導演,提供表演的思路、機會和反饋的意見,而學生則是演員,他們是展示“劇本”的人,所以他們必須學習和掌握劇本。
三、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和反思意識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系統科學文化知識的途徑,學校的首要任務是為了學生未來的生活、學習做準備,因此通過課堂學科教學培養學生反思力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是反思力涉及到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僅僅通過課堂教學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我校又開展了各種生動有效的反思主題活動來豐富和促進反思力教育。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總結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評價與再評價的過程。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就是指學生對自身學習加工過程的思考。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也就讓他們學會了調控學習的重要能力,養成反思習慣。逐步提高自主學習效果。
學生最初的學習策略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而且這種形成最初是無意識的。所以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初步形成的學習策略進行評價和反思,從而讓他們自主改進自己的學習策略。
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學會學習
首先,給學生創設一個真正學習的情境
提供和創設一種促進學生進行高效學習的安全、友善、寬容、民主、自由、和詣的學習環境和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啟迪的學習氛圍,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學生開展自我導向學習的保證。情境創設還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進行思維,聯想,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創造各種意境,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強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課堂中,教師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學生始終處于自覺積極的狀態之中,來進行合作條件,自主學習。學生在學習狀態是被動的,緊張的,不愉快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到心理。因此教師要不斷創造一個好的教學環境,樹立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才找到自己,激發興趣,自主地學習。
其次,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使學生真正能進行自我導向學習,不僅要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而且要通過學習實踐,能夠讓學生靈活地運用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教學學習活動中,還要教育學生上課時要邊聽邊看邊想,閱讀課本時要做到邊讀邊思,作業時要做到邊做邊想;要引導學生全面地、細致地、一絲不茍地從大量的感性材料中自覺地進行概括,逐步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此外,教師講課時要善于察看學生聽課的表情,如果學生對所講內容反應淡漠,就應及時調整講課內容方法;如有個別學生思想“開小差”,要及時提醒。專心聽講是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善于捕捉學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問,啟發思維,引起興趣。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課外學習習慣的培養。課后要培養學生預習、復習、多思的習慣,預習復習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有效果,必須天天布置預、復習作業,還要指點方法,經常檢查完成的情況。課后讀到好的內容隨時做些摘錄,常整理知識等習慣。
五、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適合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要選擇一個最適合學生的內容,以學生的實際定合作交流內容。讓學生有話可說,有理可循,盡量減少“仰視”、從屬心理的帶來的不良影響。大多數同學都喜歡與他人合作,把合作當作是一種有效的互助性學習,在合作時,能主動找同學討論,與同學在面對面的交往中互相學習。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了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我們在分配任務時應注意任務的層次性,讓弱勢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可以勝任的工作。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觀察和參與,特別關注差生,適時地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幫助。
科研課題: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背景下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編號:FHB1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