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菖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標志著哲學的實踐論轉向,解決了科學的真理觀問題,并為唯物史觀的創建奠定了基礎;而鄧小平關于實踐價值哲學的論述則標志著價值哲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為價值哲學結束西方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價值論和機械客觀價值論等理論價值哲學的影響,從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發,尊重事實,講求實效,用事實來說話,是實踐價值哲學的現實意義。
理論價值哲學實踐價值哲學價值維度;
一、理論價值哲學與實踐價值哲學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過,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即“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不是理論上的討論、爭論所能解決的,只能通過實踐來解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只能由實踐來證明。
理論的價值哲學是離開實踐,單純從理論上去探討價值問題的哲學理論;實踐的價值哲學則是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的價值哲學。理論的價值哲學以唯主體論或唯客體論的單極思維作指導;實踐的價值哲學則堅持以實事求是思想作指導,全面地審視價值。理論的價值哲學無視事實,無視實踐的檢驗;實踐的價值哲學則從事實出發,尊重實踐檢驗。理論的價值哲學脫離實際,無法指導實踐,運用于實踐會產生混亂;實踐的價值哲學從實踐中產生,密切聯系實際,能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顯示強大的生命力。
二、理論價值哲學混亂及現實困境
西方理論價值哲學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獨立的哲學學科,其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滿足需要論、情感愉快論、欲望對象論等主觀價值論居于主導地位。第二,20世紀初到20世紀20年代末,主觀價值論和客觀價值論對峙并存。這個時期各種主觀價值論觀點依然存在,又產生了兩種客觀價值論:一種是直覺主義價值論,認為許多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惡的,即認為價值是許多事物自身固有的,價值不能下定義。另一種是現象學價值論,認為價值是獨立于評價主體及其載體之外的、客觀的、絕對的、自明的、先驗的,否認價值的相對性、歷史性。這兩種觀點都堅持價值的客觀性,忽視主體的作用,都認為價值只能通過直覺來把握,都不能解釋價值因人而異的現象,實質上都是機械客觀論。這兩種觀點,由于其機械論、獨斷論,在與主觀價值論的斗爭中逐漸走向衰落、消亡。第三,從20世紀30年代到現在,是主觀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價值論統治的階段。這個階段西方主觀價值論有情感說、興趣說、欲望說、需要說、評價結果說、心靈賦予說以及把價值理解為情感、態度的情感主義價值論。自20世紀30年代開始,情感主義在西方價值哲學中居于統治地位。這個時期,在價值哲學領域,雖然也產生一些新的觀點,如功能價值論、系統價值論、自然價值論等,但都影響不大。70多年來西方價值哲學長期受主觀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價值論的統治,使西方價值哲學基本理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三、實踐價值哲學的誕生及發展
馬克思說,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這啟示我們,人也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對價值的理解的正確性。在實踐中證明思維的真理性,是通過實踐結果來證明的;在實踐中證明對價值理解的正確性,也應通過實踐結果來證明。所以,應從實踐特別是從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問題,而不應離開實踐去理解價值問題。價值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而實踐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結果則是這一過程的產物。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有助于克服西方價值哲學中的唯主體論和唯客體論兩種片面性,能夠全面地科學地揭示價值的本質。實踐價值哲學正是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
實踐價值哲學產生于實踐過程中,產生于與嚴重的困難作艱苦斗爭的實踐之中,產生于1962年中國人民探索前進道路的實踐活動中。1962年,我國剛剛經歷了三年嚴重的困難時期。當時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務,就是如何盡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一些地方的農民自發地搞了“包產到戶、責任到田”等形式,受到農民的歡迎。對這些生產組織形式到底應該怎么看待?一種看法認為,包產到戶就是單干,單干就是搞資本主義,就是復辟倒退,應堅決反對。
西方價值哲學中的主觀主義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價值論,把價值等同于評價,等同于價值判斷,從主體情感、興趣、欲望、需要出發去理解價值的本質,或認為價值是情感的表達,是一種主觀偏好,把價值看作是主觀隨意的東西。“恩格斯曾明確指出應滿足人們的一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滿足任何需要。”滿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是有害的,只有負價值。所以,以需要為價值標準,存在著內在的邏輯矛盾。而鄧小平則認為,應從實踐特別是要從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實踐、實踐結果具有直接現實性,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就有力地堅持了價值的客觀性。
實踐價值哲學的根本特點,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實踐、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價值。實事求是使真理觀與價值觀統一起來,使鄧小平的實踐價值哲學思想奠基于科學基礎之上。毛澤東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他的這一思想,從主客體關系來說,就是價值是客體對主體的實效、效益、效果、效應;衡量客體價值的標準,就是看其對主體的實效、效益、效果、實績。這一思想集中體現了價值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一基本原理,既克服了西方主觀價值論特別是情感主義從情感、興趣、欲望、需要理解價值的片面性,又克服了西方客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客體固有屬性的片面性;既堅持了價值的客觀性,又避免了機械論,從根本上克服了西方理論價值哲學的局限,從而解決了價值本質和價值標準的客觀性科學性問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3-124.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