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云
在故意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犯罪中止主要是基于刑事政策而設立的一種刑法制度,其目的在于為行為人放棄犯罪架設一座回歸的“黃金橋”。根據這一規定,所謂中止犯,就是在故意犯罪過程中,行為人基于自己的意思,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形態。在犯罪中止的成立要件中,中止意思和中止行為應該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犯罪中止自動性有效性徹底性刑事責任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思辨
關于犯罪中止的概念,各國立法存在著不一樣的規定,最早出現“中止”一詞的是1810年法國刑法典,該法典第二條規定:“凡未遂之重罪,已表明了外部行為并繼之著手實施,僅以偶然或非出于犯人之本意之情況,而中止或未發生結果者,以重罪論。但是,很顯然這里的犯罪“中止”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中止而是未遂。即法國刑法典中沒有犯罪中止的直接規定,而是通過規定未遂犯來凸顯犯罪中止既不為罰也不可罰的。而日本刑法典第八章四十三條中規定中止犯是指已經著手實施犯罪但基于自己的意志而中止的情形。
在本文看來,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在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中是不可能出現犯罪中止的。其次,在中止犯中的自動性認定上,存在著諸多爭議。我國通說認為,犯罪中止自動性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行為人自認為能夠完成犯罪。二是行為人基于本人意愿而放棄犯罪。但是,究竟如何理解行為人“自認為”能夠完成犯罪?究竟如何認識行為人基于“本人意愿”而放棄犯罪?如果考慮一般社會經驗下多數人對犯罪能否繼續進行的情況下,那么能否否定行為人“自認為”能夠完成犯罪?根據這種觀點認定犯罪中止,是否會使犯罪中止成立范圍過于寬泛或者狹窄?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探討。
二、犯罪中止刑事責任探析
(一)理論溯源
1.刑事政策說。
其主要代表觀點就是“黃金橋”理論,該學說可追溯到費爾巴哈?!包S金橋”理論認為對中止犯減免處罰不是因為中止犯的違法性和責任性有所減少,而是顯示出立法者力圖促使行為人中止犯罪,即為其架設了回歸法秩序的“后退的黃金橋”。
2.法律說
該學說主要是在刑法理論上探求中止犯不處罰或者減免處罰的法律理論依據。包括違法性減少說,責任減少說,以及違法性、責任減少說三種。
違法減少說,是指故意是主觀方面存在的違法要素。在行為人因自己的意思而中止犯罪行為時,使主觀方面的犯意得到改變,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也相應減輕,從而使得違法性減少。
責任減少說,這種觀點認為,責任并不是心理意義上的事實,而是對行為者的非難或一種非難可能性。根據事后的犯罪中止行為,即便不能否定基于故意的著手實行犯罪的事實本身,但可以減少針對行為者的責任進行適當減少。
3.并合說
該學說是將刑事政策說和法律說相結合起來的一種學說,具體包括三種并合:即違法性減少說與政策說結合的并合說、責任減少說與政策說結合的并合說以及違法性.責任減少說與政策說結合的并合說。
(二)學術探究之中國立場
我國學者對于中止犯的理論依據也有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對中止犯減免處罰是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和刑罰目的的需要,也是有效地保護社會,最大限度地減輕已經付諸實施的犯罪對社會危害程度的需要。也有學者認為,對中止犯減免處罰的根據來自三個方面:(1)從客觀方面說,行為人放棄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行為,使得犯罪結果沒有發生(相當于違法性減少說)。(2)從主觀方面說,行為人自動否定、放棄了原來的犯罪意圖,這是沒有發生犯罪結果的主觀原因,表明行為人的非難可能性大為減少(相當于責任減少說)。(3)對中止犯減免刑罰,有利于鼓勵罪犯中止犯罪,避免給法益造成實際損害(相當于刑事政策說)。因此,難以僅從一個方面說明中止犯減免刑罰的根據。
本文贊成張明楷教授的觀點。我國刑法第24條第二款對中止犯應當免除減輕處罰的規定是基于刑法謙抑性的表現,也是以是否“造成損害”為標準的,顯然,造成損害與否對中止犯所承擔的刑事責任在程度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沒有造成損害的,也就是違法性減少和中止犯責任減少,這是符合張明楷教授觀點的。
三、對刑法24條處罰原則的解析
刑法24條第二款規定:對于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這一條文看起來雖然比較完美,但還是少考慮了一些因素,因此存在著一定瑕疵。
在犯罪過程中,對于預備犯處罰,我國刑法22條規定,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采取的是“可以”。而對于未造成損害的中止犯,我國是“應當”,是必減主義。由于預備階段的中止犯的社會危害性小于預備犯,因此對其處罰小于預備犯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對于實行行為的中止犯,其社會危害性大于預備犯,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實行行為中止沒有造成任何損害,對其采取必減處罰。相比較于預備犯,給人感覺“輕罪重罰,重罪輕罰”,也違背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
因此,參照一些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對于預備階段的中止犯可以必減主義,應當免除刑罰,對著手后的犯罪中止區別對待,看是否造成了“損害”。已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刑罰,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這樣就避免了中止犯“一刀切”的局面,也是解決我國現行刑罰對于犯罪中止處罰原則的補充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徐逸仁.故意犯罪階段形態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154.
[2]陳興良,周光權.刑法學的現代展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48.
[3]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485.
[4]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3.3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