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英
摘要:醫患矛盾和糾紛的發生在當今社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面對社會輿論和體制的壓力,醫方成為人們指責的對象。但是糾紛時雙方造成的,因此,患方的因素也應當被重視,以有利于惡性事件發生率的降低。
關鍵字:醫療糾紛;倫理意識;患方
在中國,醫生似乎也成為了高危行業,公開報道的傷醫事件越來越多,把醫患關系推向了風口浪尖。2016年3月21日,淮北市社集區人民醫院一名醫生被疑似精神病患者砍成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如此惡性的事件,醫生的職業風險成為了焦點?!皞t、刺醫、醫鬧”的發生不僅僅破壞了正常的醫療秩序,而且還會打擊醫務人員的職業信心,對于患者而言也是不利的。在糾紛的雙方主體中,患方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患方自律性差和法律意識淡薄導致不良結果的發生。尤其是醫患關系上升到暴力與“醫鬧”的程度后,其涉及的已不僅僅道德問題,而已經演化為法律問題,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線,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道德意識,那么他就很容易觸犯到法律邊界?;挤降牡赖乱庾R的提升是阻止其觸犯法律的第一道防線,而且也只有患方提高道德的認知水平,內化為對醫生尊重與對生命的敬畏,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暴力,消除“醫鬧”。
1、增強患方道德意識的構建
和諧的醫患關系,是依靠雙方共同的努力獲得的,僅僅強調醫方的道德責任是不夠的,患者也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中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時間里,在社會經濟、公共行政、自然環境以及個人生命等領域都出現了忽視道德削弱的現象?;颊卟∪私巧庾R強化了患者無責的心理,在就醫過程中,患方往往就會趾高氣昂,認為自己不需要再踐行自身的道德責任,也不自覺地承擔自己的道德責任。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患者在疾病狀態下,將自身道德責任給予忽視,忽視每個道德個體都有的道德責任。醫患關系為一種比較特殊的人際關系,其有著多重性質取向,從道德層面上講,它是一種信托關系。良好醫患關系的構建是就醫過程中的關鍵環節,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有著社會屬性,每個人在社會關系中都是一個道德個體,當這個道德個體轉化為另外一種角色—病人,他仍然是一個社會中的道德個體,是公民角色,個體的道德責任和意識不能削弱。況且,患者在患病期間的一些社會角色的削弱并不意味著患者不用承當相應的道德責任與道德義務。所以,患者應該意識到,自己在求醫過程中并不是一個“自由”人,而仍然是受道德約束和規制的道德個體,對自己要有準確的道德定位,扮演好求醫過程中的道德角色。
2、追求健康的道德責任
醫學不是萬能的,因此,生命的健康需要每一位患者防患于未然。早在 1948 年,WHO 就提出健康的概念,繼而在 1989年,又提出了健康的最新定義,即“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品質的良好狀態”,這是目前對健康較為全面、科學、客觀和完整的概念。人們要努力追求健康,就要全面理性理解健康的概念,認真踐行在追求健康過程中的道德責任。即使在患病狀態下,也應履行自身的社會角色,保持追求康復過程中的社會健康,應履行角色身份正確,能遵守角色行為規范,正確處理角色沖突,不發生傷害他人的舉動。
3、構建理性平臺——實現醫患雙方共贏
目前,在中國醫患關系的緊張局面,已經嚴重影響到醫務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導致了醫務人員某些不作為行為的發生,這樣就成為患者追求健康的最大絆腳石。現在的醫療環境,需要的是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醫患雙方的相互理解與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醫患雙方的共贏,才能實現“真誠攜手,共贏健康”的目標。我們需要一個平臺,需要有一種機制從立體的方面去努力,讓各方都能心平氣和地回到科學解決問題的軌道上來,這是我國當前醫患關系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個平臺上,作為患者有機會能夠深刻的理解醫療和醫生的本質和無奈,發生某些糾紛與沖突,不能單純的歸責與醫院或者醫生的技術不高明,醫療有其特殊性和個體的差異性,需要患者正確看待醫學事業的專業性與特殊性,要合理期望,理性求醫。只有當患者意識到并做到理性求醫,遇到糾紛能心平氣和地與醫方進行協商解決。同時,在這個平臺上,正確理性地處理醫療糾紛,還可以增強醫生職業的信心,提高他們的榮譽感與責任感,醫生會因為自己的患者而感到驕傲。即使遇到糾紛,基于雙方相互的理解,醫務人員也會相信患者不會無理取鬧,也不會采取極端方式對醫務人員進行報復,而是能夠心平氣和地與醫方進行溝通,找出問題、找出不足,共同面對,以便更好地共贏健康。
醫療糾紛和矛盾的發生是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解決的,但通過一些暴力的手段去單純的指責醫務人員是不可行的,患方也應當提升自我的倫理道德意識,面對出現的問題能夠有理性解決的能力,才能實現雙方在醫療領域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