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瑩
為了貫徹和細化《勞動法》的規定,近些年來我省在勞動立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勞動立法調整范圍過窄,沒有將事實勞動關系、勞務關系以及灰色勞動關系納入調整范圍;勞動法律規范的調整內容還有待完善等。
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權利保障
一、勞動法律規范的調整主體范圍狹窄
(一)事實勞動關系沒有完全被勞動法保護
我國《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十九條規定:勞動合同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勞動關系的基本形態乃是民法上的雇傭契約關系,勞動契約是勞動關系的核心,一切勞動關系都是建立在勞動契約基礎上的,事實勞動關系也是一種勞動契約的表現形式。
當前,我省事實勞動關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一是自始未訂立書面合同;二是勞動合同期滿后未及時續訂合同,但勞動關系仍在延續;三是勞動者下崗失業以后,保留原有勞動關系而與第三方達成口頭協議,形成事實勞動關系。
(二)勞務關系沒有完全被勞動法保護
目前我省勞務關系普遍存在,但由于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由兩套不同的法律體系保障,導致勞動者在社會保險待遇、最低工資標準及勞動過程中人身傷害風險承擔也就截然不同。因此,如何擴大勞動法保護的主體范圍、切實維護廣大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灰色勞動關系有完全被勞動法保護
隨著我省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大量的灰色勞動者,如退休人員、家政服務者、大學生等,而且其數量還在逐年增加。從我省目前法律體系看,他們還沒有被納入勞動法的保護范圍,他們的權益(工時標準、最低工資保障、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等)也沒有受到勞動法的保護。
二、勞動法律規范的調整內容存在不足
(一)勞動保障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我省勞動立法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和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的完善:
1.勞動立法還沒有形成一個較完善的勞動法律體系。雖然我省近年陸續頒布了一系列勞動法規,但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使得在這些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無法可依,而勞動者在勞動關系中的弱者地位決定了在無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其往往成為權利的被侵害者;有的問題只能依據政策加以調整,有些領域雖然有規定,但這些規定往往比較原則,影響了法規的貫徹和實施。
2.勞動立法所覆蓋的勞動者范圍還比較窄。根據《勞動法》的規定,目前《勞動法》只適用于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中只適用于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其他勞動者則不在勞動法的調整范圍內。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不到勞動法的同等保護,也無法滿足勞動者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
3.勞動立法中突出保護勞動者權益之處還需要加強。勞動法就是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為其根本宗旨,因此勞動立法應在其內容上有別于民事法律,突出維護勞動者權益。值得注意的是,在我省目前一些重要的勞動法規中,由于適用了民事法律的原則,諸如平等自愿、協商一致等,導致對勞動者的保護不夠,使勞動者在訂立、變更、續訂和履行勞動合同時均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合法權益極易受到侵犯。
(二)勞動標準體系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勞動標準是國家對于勞動者的工資、工時、勞動安全衛生等方面的最低限度的規定。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雖然勞資雙方是通過雙方合意來簽訂勞動合同,但是勞動者是處于弱勢地位,勞動標準立法就是要通過傾斜立法來保障勞動者的基本生存權益,維持社會的穩定。但是目前我省的勞動標準立法還很不完善,其中有些勞動標準明顯超前、有些勞動標準沒有規定、有些勞動標準因為規定的不夠具體而在實踐中無法實施。這樣的立法現狀導致實踐當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是比較嚴峻,如超時工作引發“過勞死”不按工資標準支付勞動者報酬、職業病、工傷數字居高不下等。
(三)勞動關系協調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是規范和協調勞動關系的有效途徑,而缺乏法律保障又成為制約這一機制在我省進一步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關鍵:
1.我省盡管已經建立了三方協調機制,但并沒有在相關法律中明確三方機制的法律地位,使三方機制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甚至是流于形式;
2.從我省目前情況看,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的決議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和執行。導致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在于該機制缺少相應的強制性和法律約束力,進而影響了該制度作用的發揮;
(四)勞動監察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雖然我省依據《勞動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制定了《遼寧省勞動監察條例》,為我省勞動監察執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據,但力度、強度還不夠,對法院的依賴仍沒有徹底的改變。因此,應進一步完善勞動監察立法,賦予勞動監察相應的取權和必要的強制措施,徹底改變我省勞動監察難、執法難的實際的情況。
(五)勞動爭議解決方面的立法不完善
我省勞動爭議處理制度已明顯出現“時滯”現象,暴露出一些問題,這主要包括勞動爭議案件處理周期長,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人少案多、不堪重負,勞動爭議仲裁程序還不夠完善,特別是缺乏對仲裁申訴期的中止、中斷和延長的明確規定,勞動者勝訴后難以執行等。
三、勞動法律規范產生的社會效果差
(一)勞動者維權意識淡薄。
企業規避、甚至違法法律義務行為時有發生由于我省勞動立法體系尚不完善、勞動監察執法不力、訴訟中舉證困難等原因,導致很多勞動者在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運用法律手段維護權利意識淡漠。這也從另一方面助長了部分企業規避、甚至違法法律義務行為的發生,使得勞動者在工資計算、損失補償、勞動合同簽訂、保險金繳納等方面處于明顯不利地位。
(二)勞動監察部門有瀆職、濫用職權行為
目前我省勞動監察工作狀況也不盡如人意,勞動監察部門瀆職、濫用職權行為也時有發生:當出現侵害職工合法權益情況時,勞動監察部門得過且過;職工不告不查,有的職工上告反映也久拖不查,有的即使查了,但處理不及時,還有的偏袒資方。勞動監察部門沒有建立有效的防范和查處機制,沒有定期對用人單位勞動用工情況進行檢查,勞動監察和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存在明顯的執法不嚴現象,嚴重影響了勞動保障法律、法規貫徹實施。
(三)行政、司法部門協調機制不順暢
為了促進勞動關系的和諧和整個職工隊伍的穩定,我省逐步建立起了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并發揮了其應有的作用,但從其現狀和實踐上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涉及勞動關系調整方面的法律、法規尚待進一步健全。首先,從勞動關系調整工作的客觀需要看,我省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尚不健全和完備,特別是在實體法和程序法方面未能形成相互配套銜接的體系,使得現行的法律法規在實體和程序方面配套不好,執法的力度不夠,有的甚至無法可依,影響了勞動關系調整的實效;其次是,有關勞動關系調整方面的法規和規章的內容不適應當前企業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有的內容已經過時或者失效,有的相互之間存在沖突和矛盾,造成調解、仲裁和訴訟中產生不必要的混亂,需要進行清理和修改。
四、勞動法律規范的監督機制有待完善
(一)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
我省勞動法律的社會監督制度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有關勞動法律社會監督的途徑(政治協商、社會對話、聯席會議、提出勞動立法和修改勞動法律、法規的建議并以各種形式參與立法、提出批評、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新聞輿論曝光、報道等)和方式(單獨或聯合進行視察、檢查、調查;參與人大、政府勞動部門組織的執法檢查;接受職工的舉報、檢舉、控告;限期整改或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支持職工依法申訴或提起訴訟等)缺乏明確的規定和具體的操作程序。
(二)行政部門監督不到位
行政監督是指作為行政監督主體的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的監督權,對行政管理相對人遵守法律、法規的情況所進行的監督檢查活動。勞動行政監督主要包括勞動行政部門的勞動監察和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進行的勞動監督。
(三)司法部門監督力度不夠
司法監督是我國勞動法律監督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兩個部分:法院監督和檢察院監督。從我省的實際情況來看,在勞動法律司法監督過程中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原則進行,同時要進行相應制度的完善,充分發揮司法監督的獨立性、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