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
摘要:民國后期,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云南成為戰略大后方,物資供應緊張,國民政府積極倡導,投資興修農田水利,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以補給前方物資。云南省借此機遇,在全省范圍內興起了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用。
關鍵詞:民國后期;農田水利;實效性
一、寓民于工,以工代賑,緩解災情,穩定民心,安定社會
民國時期,云南的旱澇災害不斷,1939年云南昆明、楚雄、姚安、路南等縣洪情嚴重。姚安7、8月間“淫雨傷禾,城內街道多被水淹,光祿山附近山坡崩潰,民舍傾覆者1000余間”。1941年,保山、平彝大旱。平彝“自上年12月至次年6月23日無雨,旱了180余天,小春全干死,附近河源全干斷”[1]。1944年,云南發生“旱災90余縣,幾遍全省,目前災歉較輕之區域,亦感糧價飛騰,朝不保夕,災情嚴重各縣,則哀鴻遍野”[2]。
洪澇災害使得災民“失去棲所,傾家蕩產,立地即窮,衣食生活立多無著[3]”。旱災使得莊稼顆粒無收,糧價上漲,為了活命,災民“惟有典當田廬,暫為殘息[4]”。這些旱澇災害給災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直接影響農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引起社會動蕩,嚴重的危害到農村社會的穩定。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云南省“初為國際運輸孔道,繼則頓成戰區,大軍云集,人口驟增,軍糈民食,供應浩繁”[5]。隨著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大量內地難民和南洋華僑紛紛來滇避難,使云南糧食供應一時捉襟見肘,而此時滇緬公路通達,各淪陷區難民先后進入滇省者6萬人[6]。云南省政府曾經令云南僑務處對此人數進行統計,其結果為“歸國僑民狀況查報表緬甸共855戶、越南38戶、泰國79戶公民、馬來西亞210戶公民,美、荷印、印度、香港、非洲共89戶住昆明”[7]。如果按每戶5人計算,大約有僑民有6355人,因此大概可以算出因為戰爭而流徙滇省的難民和僑民約7萬人。僑民和難民大量入滇,這些必然會增加當時的各種生活需求,從而引起糧食供應緊張,當農民和難民生活受到威脅的時候,就必然會導致社會動蕩。
云南省政府認識到“在農民面前談經濟建設,水利事業不正是一個切合農民需要而最容易引起農民贊助的事業”[8],因此,從賑災、安定民心與穩定社會秩序的角度出發,決定寓民于工,以工代賑,通過修建水利設施等工程來安置難民,為此,政府還頒布《興辦水利事業獎勵例條》、《利用義務勞動興辦水利實施辦法》以鼓勵民心,這樣舉措不僅增加了糧食產量,使受災農民致力于恢復農業,還推動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和開發。
二、促進了水利科學技術的推廣和使用
為修建水利工程,建設廳從各個地方招收土木工程系畢業或有水利工作經驗的人員,作為水利建設的技術人員,以宜良縣文公渠為例,該工程處于民國29年(1940年)8月1日任聘畢業于國立同濟大學土木系,并曾服務于經濟部第六水利設計測量隊的童恩焯為本處工程員。又于民國29年(1940年)11月23日,聘任畢業于國立北洋工學院,曾服務揚子江水利委員會4年的孫瑞麋為工程師。此外,還聘任畢業于國立云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并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戚葵生、王時中為工程員。這種重用專業知識很強的,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才,有利于激發人們加強對水利科學技術的學習,有利于水利科學的傳播和發展。
為了發展農田水利建設,云南省建設廳水利局還舉辦技術人員訓練班,分為兩期分別對宜良、呈貢、路南、玉溪、騰沖、彌渡等60縣的水利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性訓練。
資料來源:云南省政府建設廳:《建設廳1948年縣(局)中心工作提示方案》,1948年3月10日,云南省檔案館藏:全宗號77??目錄號9案卷號2003。
從此表可以看出,云南省建設廳開辦水利技術培訓班所需經費約138,110,560元,由此可以反映出各級政府對水利技術的重視,也從側面反映出政府對農田水利建設的高度關注。
培訓完的技術人員將自己所學發揮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在修建農田水利工程的時候有意無意間把水利技術傳播給當地農民,這對于提高農田水利建設質量和發展農田水利事業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云南省地方志編篡委員會:《云南省志》第三十八卷,《水利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32頁。
[2]《撥款興建本省水利》,云南日報,1944年2月26日,第3版。
[3]民國云南通志官編:《續云南通志長編》上,云南省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校發行,1985年12月,409頁。。
[4]陸夏初:《昆明市志長編》卷十一,昆明市志編纂委員會印行,1983年12月,200頁。
[5]《撥款興建本省水利》,云南日報,1944年2月26日,第3版。
[6]龔義龍:《悲戚!抗戰時期流徙后方的難民圖》,紅巖春秋,2010年05期。
[7]民政廳:《民政廳外來人口統計》,1942年,云南省檔案館藏:全宗號1092??目錄號4案卷號196。
[8]《基層建設》,1942年第12期,2頁。轉引自張恒俊:《一種特殊“保險”事業的解讀——以民國時期的廣西水利事業為視角》,社會科學家,2008年05期。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德宏師專校級課題項目“民國后期滇中農田水利建設研究”(項目編號:DSK201522)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