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金融
摘要:隨著全球范圍內金融行業的發展,我國金融行業也是在全速發展過程中,為暢通融資渠道、規避管制、分散投資風險、以實現利益的最大化,金融行業正處于在衍生品、衍生工具不斷創新中,產品生機的過程中不斷暴露許多問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人們在金融方面的投資更加謹慎。在金融創新的背后更多的體現出財務問題日益凸顯。會計信息披露不及時準確,都會對投資者產生一定的投資風險,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金融創新;財會問題;改革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行業興起發展迅速,在經濟大潮中要不斷進行創新才能持續發展。本文所講訴的金融創新主要是指金融工具與金融產品創新,金融創新的目的和本質是為了避免規避、管制與轉移風險以及拓展融資渠道,讓更多投資者參與其中,實現多方效益最大化。由于對財務方面監管不力,虛假利潤和財務信息不真實,給銀行、企業、投資者帶來誤導,遭受很大經濟損失,對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具有嚴重的影響。
一、金融創新的目的與隱患
金融創新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網絡銀行、現代化支付系統等等)、業務創新(資產業務、中間業務)、市場與服務的創新。其中金融工具、金融產品創新形成的業務更多體現在財務報表上,會導致會計信息披露的不完整以及不真實,同時會加大金融行業潛在的風險發生,如果在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形成連鎖反應,造成金融行業危機,金融行業的動蕩會直接導致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創新從客觀上,可以提高部分資源配置的效率,但也加大金融風險的存在。金融危機的產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原因有金融監管不力以及財會問題兩個方面,財務問題是指會計計量和會計報表的平衡關系不能準確的反映資產負債的平衡,會計審核體系、結構,沒有隨著金融制度、產品、市場以及支付方式的創新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進而致使會計報表披露信息與實際不符,使管理者與投資群體被誤導,掩藏了風險所誘發的金融危機。由此可見,金融創新在金融市場上是一把“雙刃劍”。
二、金融創新與傳統財務
(一)金融創新與會計制度不匹配
最近幾年,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隨著金融工具、品種的增多,商業銀行為提高經濟增長點,也逐漸開始做表外的業務。由于金融創新的不斷推進,面臨的問題也呈現上升趨勢,最主要的就是披露信息、計量,目前金融行業還未與金融衍生工具形成相應的會計制度。最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做了一些規定,但沒有對衍生產品進行具體闡述,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衍生品種創新較快,這就要求會計的處理方式要不斷進行變化,缺乏想對應的會計制度會使會計信息失實。
(二)會計要素的問題
傳統的會計理論概念中的資產被定義成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負債是指由過去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義務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的企業,這兩個概念都是指發生在過去,并會給企業帶來經濟上的變化。然而衍生工具由于合約簽訂會對企業帶來一定的權利和義務,也會在經濟利益上帶來流入與流出,但是從現實情況上,權利與義務是否能夠真正的得到履行是未知數,因為它并不是發生在過去,而是未來所發生的交易事項,加上資金也難以被確定,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義務與權利并不能符合現階段的會計標準,不在會計信息的確認范圍內。
(三)關于會計原則的問題
傳統會計的主要任務就是確認和報告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情況,以及確認計量、報告會計信息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原則。但金融行業創新后,對會計的要求轉變為要預測未發生的經濟業務,并且對不確定性要有一定的預算。傳統會計確認的標準建立在權責發生制的基礎上面,需要嚴格遵守“經濟利益很可能會流入或流出企業”以及“被確認的成本可以被可靠計量”兩項標準。金融產品的創新是以取得合約為前提的,所以很難確定未來發生的事項,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傳統會計原則很難與創新后的金融產品相配合,無法從客觀角度反映金融創新產品本身具有的潛在風險。與此同時,新興的金融產品是一種未履行的金融合約,沒有辦法依據歷史成本進行計算產品的基礎信息,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
(四)關于會計信息披露問題
傳統的財務所披露的報表都只是貨幣化的會計信息,由于金融創新產品所制定的內容都是未來的權利與義務,因此在履行約定時還不能夠完全確認此業務是否為資產或負債。因此,導致很多企業將金融創新產品的交易作為報表以外的項目進行披露。但很多金融產品價格浮動較大,同時也會引起利潤的較大浮動,如果僅僅是依靠報表附表的形式進行披露,沒有定期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等信息,很可能會造成較大的信息披露問題,而企業的會計信息也無法滿足投資商和債權人的需求。
三、會計因素對金融創新的影響分析
隨著金融行業的日益發展壯大,金融行業的創新業務也不斷增加,金融風險也在逐步擴大,由于金融杠桿的普及,投資者如果無法合理且正確的使用金融杠桿,很容易產生金融風險,以至于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同時由于會計制度的落后,會計計量的不確定以及信息披露不完整等等弊端越發凸顯,在某種程度上加大了金融創新的金融風險的發生。例:現行的會計準則并沒有將基礎金融工具與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區分,由于金融產品的迅速發展,業務的也趨向于多樣化與復雜化,現執行的會計準則并不能滿足金融工具的變化與創新。
(一)會計準則落后
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為金融企業帶來迅速的發展,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從目前資產證券化交易與衍生工具的交易上來看,并沒有與金融創新產品相對應的會計準則規定其確認問題。其實現階段很多金融企業對金融產品的確認還是處于在資產的整體風險上,不能夠明顯確定特有的金融衍生產品的風險,這就為日后的發展帶來很大的風險。由于金融產品推出的時間較短較多,又缺乏嚴格的會計準則進行指導,企業很容易出現故意調整利益的行為,信息披露不準確,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此外,由于缺乏明確的會計準則,個別金融工具在符合市場的情況下,企業極有可能選擇一些對自身利益有保障的確認方式,對衍生工具進行打包銷售時也會產生對沖盈虧的現象。
(二)公允計量屬性
金融風險產生的另一個因素是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作為企業增加了更大的金融自主權,主觀隨意增大很容易導致經營的不穩定性。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群眾開始懷疑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中參雜了金融產品的價值不穩定的因素,同時會加速金融風險的產生。如果一項金融資產不在活躍且公開交易時,就很難取得公允價值,加上缺乏專業的機構對金融產品進行專業的評估,公允價值的計量結果就失去了可靠性。由于不同企業進行會計報告時間并不相同,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極有可能出現大幅度的波動,會計信息的相關性以及準確性都會受到影響。此外,公允價值也非常容易被管理者利用,使其成為新的盈利手段來創造新的價值,從而引發社會道德風險。
(三)會計信息披露不準確
會計信息的披露是經濟市場比較關注的問題,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完整以及真實性不強等等問題都會直接導致整個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利益分配、今后的投資計劃等問題,會給投資者帶來錯誤的決策,引起不必要的信用風險。由于我國目前所使用的會計準則是以歷史成本進行計量的,并依照權責發生制對完成的利損進行再次確認,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的會計報表會存在較大的局限性,無法準確的反映企業會計信息、無法正確的反映金融衍生工具所發生變動時的價值信息以及會計報表的固定格式將反映的數據都是過去的信息,沒有辦法提供預測的會計信息,在某種程度上無法保證投資者進行風險預測。
四、對金融創新中財會改革的建議
(一)根據金融工具創新調整會計制度
由于金融行業的發展,新金融工具的不斷興起,對傳統會計行業的穩健性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有相應的配套會計制度與新金融工具相配合,對于會計計價基礎、報告、原則以及會計要素進行系統的調整與改革,遵循會計制度的基本規律,同時要注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會計制度的制定要具有多重性,并且符合現階段金融行業的基本需求,以減少金融行業信息不準確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二)形成雙重財務報告體系
依照傳統會計的計價方式做出一份靜態的財務報告,再按照公允價值將表外業務歸納在表內,再出一份動態的財務報告,動態的財務報告主要考慮公允價值計價以及幾個協調性的問題,包括金融內部會計制度的協調性、與國際會計制度的協調性。
(三)對表外業務實行公允價值計量
根據目前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考慮,對于不能準確定價的金融衍生品應當采用公允價值計價的方式進行客觀性推廣。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公允價值的第三階段,第一階段在1997-2000年,為引入階段;第二階段在2000-2005年,為回避階段;第三階段為2006-至今,處于重新提倡階段。盡管我國在2000-2005年對公允價值采用了回避階段,是由于市場不成熟不規范所導致,當時公允價值被社會人員肆意濫用,人為的操縱利潤,受到人們的廣泛質疑,但隨著企業治理方面初見成效,以及各種激勵約束制度逐步形成、法制不斷完善,公允價值的使用也受到重新提倡,自2006年重新提倡公允價值以來,我國目前要解決的是如何對公允價值準確估價的問題,而不是對公允價值產生否定和懷疑。
(四)調整報表結構
在財務報表中,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添加“資產損失基金”,加大基金的提取比重,對金融創新中,衍生的金融產品的不確定風險給予充分的保障。對于表內表外資產相關的科目進行適當調整,使與相對應的負債保持平衡,將近期所得收益與需要在今后各期進行分擔的成本大的比例分攤在本期中,改變原有的會計報表結構,將一些表外科目納入表內并進行核算。以避免當期利潤虛增,減少后期金融風險的積累。
(五)增加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內容
金融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應該從傳統的會計信息理念中脫離出來,對于金融創新方面,要結合原始會計信息的基礎上,增加符合創新發展提供一些經過加工的間接會計結果,并擴大會計信息使用的范圍。同時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成熟的經驗與先進技術,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進行對會計核算方法進行修改。例可以利用現代很多商業銀行進行價格風險評估,估計金融工具所存在的風險價值,使決策者可以從客觀的角度去評估企業的潛在風險。
(六)完善金融會計規則
目前,我國金融會計基礎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比較薄弱的,隨之相關的會計準則與制度,還處于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但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金融創新業務也正在轉變,逐漸以高收益高風險的業務為主,因此,金融企業應當與商業銀行、保險、金融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共同發展,盡快制定出有利于防范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會計準則。逐漸完善金融會計制度,提高企業的會計核算質量,同時規范會計制度,逐漸與國際金融進行接軌。
結束語:
本文主要闡述了金融創新的目的和隱患、傳統方面等諸多問題,以及對金融行業中財務改革的建議。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發展,財務方面要適當與現階段的金融產品相對應政策,及時提出及時有效的監管制度和會計信心披露措施,以防爆發金融危機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盡快完善金融會計制度,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以及財務方面的管理,使我國金融行業的制度不斷規范,逐漸與國際金融接軌,以促進我國金融行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海華.淺析金融創新中的會計問題[J].時代金融(中旬),2015(9):156-157.
[2]危曉霞.完善會計在金融創新中控制金融風險的對策及建議[J].科技廣場,2011(10):114-116.
[3]劉玲.淺析金融創新條件下的金融風險管理[J].品牌,2015(8):168-168.
[4]谷麗.淺析金融創新的動因[J].消費電子,2014(16):130-130.
[5]李義剛.淺談金融工具會計問題及分析[J].商,2014(11):146-146.
[6]黃秋玲.分析研究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J].財會學習,2015(1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