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芳,王紅梅
(湖北省十堰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北 十堰 44200)
?
十堰市鄉鎮飲用水源地環境現狀調查及保護對策
趙桂芳,王紅梅
(湖北省十堰市環境保護監測站,湖北 十堰 44200)
對十堰市112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進行了調查監測,評估了水質現狀及保護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了水質保護對策。
鄉鎮飲用水源地;問題;對策;十堰市
飲用水水質安全直接關系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水資源承載力問題[1]將成為其無法逃避的屏障,具體表現為水資源缺乏、水質污染、功能性缺水等問題。特別是隨著人口聚集、經濟發展帶來的企業污水、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還有農村規模化種植業、養殖業產生的廢水,嚴重威脅農村飲水安全,降低了農村水資源承載力。“以水污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工業和城市污染治理,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2]已成為我國各級政府當前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十堰市政府在保障飲水安全上做了大量工作,對市級、縣級飲用水源地采取了劃分水源地保護區、設置圍網、開展水源地違章建筑整治和網箱拆除等措施,縣級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鄉鎮一級飲水安全保障還有待加強。
2014年十堰市環境監測站對十堰市境內的124個鄉鎮的112個飲用水源地開展了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的調查監測工作。其中河流型水源地77個,水庫型水源地28個,地下水型水源地7個,服務人口130.2642萬人,取水總量438.922萬m3。未劃分水源地保護區個數42個、保護區劃分但還未批復62個,102個飲用水源地中僅有23個水源地安裝水源地標識牌,水源地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十堰市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基本情況
3.1 監測項目
地表水飲用水源地監測項目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中表1基本項目(24項)、表2的補充項目(5項),總計29項。湖庫型水源地應增測透明度和葉綠素;地下水源按照《地下水質量標準》(GB /T14848-1993)表1中放射性指標外的37項指標。
3.2 評價標準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環發〔2002〕144號文規定,飲用水源地水質評價執行《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Ⅲ類標準。
3.3 評價方法
地表水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地表水環境質量評價辦法(試行)》(環辦[2011]22號),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對河流型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進行分析和評價。
地下水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1993)Ⅲ類標準,采用綜合評價法對地下水質量進行分析和評價。
3.4 評價結果
3.4.1 地表型飲用水源
2014年,十堰市有117個鄉鎮,105個飲用水水源地,服務總人口128.1882萬人;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的有94個,占89.5%,服務人口數119.3745萬人;水質達到Ⅲ類標準的有10個,占9.5%,服務人口數8.7837萬人;水質超標水源地1個,占1.0%,服務人口數0.03萬人,占總服務人口的0.01%。取水總量435.59萬m3,達標水量435.56萬m3,占99.99%。十堰市地表水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現狀見表2。
3.4.2 地下水飲用水源
十堰市7個鄉鎮地下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57.1%;總服務人口2.076萬人,其中飲用達標水質人員0.256萬人,占總人口的12.3%;飲用“較差”(Ⅳ類)水質 1.82萬人,占總人口的87.7%。取水總量3.332萬m3,達標水量0.482萬m3,占14.5%。十堰市地下飲用水源水質量現狀見表3. 地下水飲用水源地達標率低。主要超標因子是鐵、高錳酸鹽、氨氮和總大腸菌群。

表2 十堰市地表水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現狀

表3 十堰市地下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現狀
2014年的鄉鎮飲用水源地的水質狀況總體好于2012年,2012年十堰市農村生活飲用水共檢測316份水樣,合格138份,合格率43.67%[3]。
4.1 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亟待加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相關法律規定,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確保飲用水安全。目前,全市112個鄉鎮飲用水源地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僅5個、劃分待批復的65個、42個未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保護區劃分率僅為4.5%。此外,劃分待批復的飲用水源保護區還存在標識設置不規范,與《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技術規范》(HJ433-2008)要求有差距。
4.2 水源地內存在排污企業、違章建筑物
個別鄉鎮飲用水源地周圍仍然存在污染企業、違章建筑、網箱養殖等現象。如鄖西縣16個鄉鎮飲用水源地內有557處違章建筑;鄖縣譚山鎮滔河水源地上游存在大理石加工企業。
4.3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缺乏長效機制
農業面源污染是水體氮、磷類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水源區內網箱養殖嚴重影響到水質安全。十堰市的四縣一市一區被列入國家秦巴山區扶貧攻堅重點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日益增多的農村生活垃圾、生活廢水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處理。這些問題都給水環境保護帶來負面影響。十堰市多數農村仍采用明渠或自然溝渠排放生活污水和雨水,雖然污水得到一定的處理,但經化糞池處理后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污染物,對地表與地下水體還存在污染的隱患。造成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①農村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薄弱。環境保護管理機構主要設在城市,對農村生活與農業的管理較小,因此,導致政府對農村的環境管理不力,農村企業廢水直排的不在少數。②環境保護設施未能得到充分運用。盡管依托《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流失及水污染防治》項目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堰市目前已建成90余座鄉鎮污水處理廠,但因污水收集不到位、雨污分流不到位及運營經費不能保障等問題,部分污水處理廠還未完全發揮作用。
4.4 風險管理存在薄弱環節
目前,十堰市僅對市級飲用水源地制定了較完善的水質安全事故應急預案,鄉鎮級飲用水源地未建立相應的應急預案。特別是個別水源地存在危險品的運輸風險,一旦危險化學品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翻車(船)、泄露等突發性事故,將直接危及群眾飲水安全,針對這種類型水源地需要制定嚴密的水質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4.5 水質監測能力有限
近年來,十堰市環境監測系統能力得到顯著加強,但由于縣級環境監測站基礎差、底子薄,缺設備、缺分析化驗場所、缺專業技術人員的現象仍然存在。目前十堰市境內的6座縣級環境監測站均只能完成《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表1和表2中29項監測指標,地表水水源地80項特定項目尚無能力開展監測,不能對飲用水源地的水質開展109項全分析。
5.1 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為保障鄉鎮飲用水源安全,建議縣級人民政府盡快建立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劃分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規范設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保證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保障。
5.2 嚴把項目審批關,防止新污染的產生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項目建設的源頭管理,杜絕飲用水源地內新污染源的產生。凡在水源保護區內建設與取水無關的建設項目和對水源保護區水質有影響的項目,發改部門一律不得立項,環保部門一律不得審批,工商、稅務等部門一律不得辦理相關證照。加大對鄉鎮飲用水源地內的排污口和違章建筑物整治力度。
5.3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依托正在開展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重點向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系統的建設和運營維護上傾斜,同時利用畜禽糞便還田、生產沼氣、制造有機肥料等多種途徑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物綜合利用,以減輕農村面源污染問題。
5.4 加強飲用水源地應急管理和風險防范
一是加強縣(市)、區的應急技術、物資的儲備和應急隊伍建設,針對飲用水源地可能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理能力。二是制定飲用水水源地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制度,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管理。三是建設應急備用水源,確保在用水源地發生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居民用水不受影響。
5.5 加強飲用水源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提升縣級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和人員素質,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水源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提高風險預警預報能力[4]。
5.6 積極尋找替代和備用水源
受到污染的3處地下水源已經不適于飲用,地方政府應立即采取措施尋找和建立新的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的飲用水源,確保群眾的飲水安全。
5.7 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關乎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大事,離開公眾積極參與將難以實現[5],農村人口普遍法律意識、衛生意識薄弱,要利用廣播、電視和下鄉宣講等方式宣傳和普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法律法規和清潔飲水、衛生飲水的重要性和水源地保護的重要意義[6],調動農民群眾參與飲用水源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飲用水源保護的良好氛圍。
[1]劉 強,陳 進,黃 薇,等.水資源承載力研究[J].中國水利,2003(5):15~18.
[2]周東升,張 堯,杜 云,等.2012年十堰市城區農村生活飲用水水質監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5):944~949.
[3]吳秋珍.荊州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現狀及保護對策研究[J], 環境科學與技術, 2011,34(12):375~379.
[4]曹 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對策[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2(4):24~28.
[5]張 敏,楊 春.內蒙古自治區典型鄉鎮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2(1):102~105.
Research on Investigation and Protection Strategy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 in Shiyan
Zhao Guifang, Wang Hongmei
(ShiyanMunicipal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hiyan,Hubei442000,China)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112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in Shiyan,the water quality status and protection status were evalu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trategies for water quality 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
rural drinking water source; problem;strategy; Shiyan
2016-08-22
趙桂芳(1981—),女,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質量分析。
X703
A
1674-9944(2016)18-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