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晉華,吳國華
(煙臺南山學院 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5713)
?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組織制約因素分析
初晉華,吳國華
(煙臺南山學院 商學院,山東 煙臺 265713)
指出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從無到有、從自發到有序,伴隨著環保事業和低碳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成為具有一定經濟規模、門類齊全,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基本協調的產業體系,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產業體系在發展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制約因素的影響,其中組織制約因素影響力較明顯。分析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現狀,探討了對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組織制約因素細分點,以期促進產業體系健康發展。
節能環保產業;現狀;組織制約因素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重點是節能環保產品與技術、節能環保服務業和循環經濟等方面,每個領域都要有龍頭骨干企業,以這些企業為主體帶動相關行業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伴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完善,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雖然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程度存在滯后性,但是產業整體態勢呈現較樂觀狀況。
2.1 節能環保政策法規和制度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2.1.1 政策導向明確
近幾年來,我國加大節能環保政策制度建設力度,先后頒布了一系列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使得節能環保的政策導向更加明確。例如2012年6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必須緊緊抓住國內國際環境的新變化、新特點,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大趨勢,著眼于滿足我國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要,加快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使之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新興支柱產業”。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建設“五位一體”美麗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節能環保產業作為其產業支撐和技術支撐,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期許和責任。2013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綜合考慮安全、資源、環境、技術、經濟等因素,把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制作為“十二五”期間能源發展的首要目標。明確要求到2015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40億t標煤,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工程為依托,強化政府引導,完善政策機制,培育規范市場,著力加強技術創新,大力提高技術裝備、產品、服務水平,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1]。
進入2016年以來,國家有關部委正在緊鑼密鼓地編制《節能環?!笆濉币巹潯?,新的節能環保五年規劃必將站在謀劃全局的高度,在重大環境經濟政策、重大節能環保工程和重大節能環保項目方面做出科學的“頂層設計”,由此帶來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的需求必將更加廣闊。節能環保產業正迎來發展的快速階段。
2.1.2 標準體系基本形成
(1)節能標準。我國節能標準體系由6個子體系、41個類別、706項標準組成,其中國家標準377項,行業標準329項。據有關統計,目前已經頒布實施的國家標準124項,行業標準143項。2008年先后頒布實施的與《節能法》配套的46項(新制定37項,修訂9項;36項是強制性標準,10項是推薦性標準)能效國家標準中,有22項高耗能產品單位產品能耗限額標準(全為強制性)、5項交通工具燃料經濟性標準(3項強制性)、11項終端用能產品能源效率標準,8項能源計量、能耗計算、經濟運行等節能基礎標準。特別是2012年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標準化委員會啟動實施“百項能效標準推進工程”以來,我國節能標準體系建設速度明顯加快,僅2015年就完成62項節能國家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我國節能標準化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指標先進、符合國情的節能標準體系,主要高耗能行業實現能耗限額標準全覆蓋,80%以上的能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節能標準有效實施與監督的工作體系[2]。
(2)環保標準。為貫徹實施新環保法,多項新環境標準已制定或正在制定中,例如,除了組織制定《再生鉛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銅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鈷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鎳冶煉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試行)》等4項指導性技術文件外,政府還積極推進合成氨工業、汞等5項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及味精工業、制藥工業、紡織染整行業等7項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的編制。新的更加嚴格的標準也必將大大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
2.1.3 環境監管空前嚴格
2015年1月1日新修訂的《環保法》正式實施。為確實保證這部“史上最嚴”環保法的有效落實,環保部又集中發布《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按日連續處罰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實施查封、扣押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限制生產、停產整治辦法》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4個配套辦法,加大了環境監管及污染處罰力度。通過實施“按日連續處罰次數不受限制”、“多項法律措施可能同時適用”等細則強化法律的可操作性,最大限度壓縮排污企業的違法排污空間。隨著配套政策的出臺,加上2013年有關政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節能環保監管文件,如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國辦發〔2013〕2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辦法》(國辦發[2013]4號)、環境保護部 、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監察部制訂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統計辦法》(環發〔2013〕14號)、環境保護部 、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制訂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辦法》(環發〔2013〕14號)等,配套制度與之前出臺的兩高司法解釋、環保與公安聯動執法等共同構筑了嚴厲的法網,不僅使過去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環境監管不足、執法力量不夠等情況得到了有效扭轉。而且進一步提升了廣大企業環境治理投入積極性,刺激了第三方環境治理、環境技術服務等需求,拓寬了節能環保升級改造的市場空間。
2.2 節能環保服務市場迅速成長
2.2.1 節能服務實力不斷增強
我國節能服務產業迅速增長,從節能空間較小的建筑行業向節能潛力巨大的工業制造業延伸;從為用戶提供單一節能技術服務到提供整體節能解決方案;從投資十幾萬元的小項目到投資上億元的大項目。節能服務公司正在不斷發展壯大。
據《 中國能源報 》報道,盡管2014年高耗能行業低迷、能源價格下降等因素使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節能服務產業仍繼續保持了穩步增長。全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從2013年的2155.62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650.37億元,增幅22.95%;合同能源管理投資從2013年的742.32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958.76億元,增幅29.16%,形成年節能能力2996.15萬t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7490.38萬t。2010~2014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如圖1所示。

圖1 2010~2014年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總產值
2.2.2 環保服務市場化進程加快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環保服務業大多以有關科研設計單位的開發、設計等技術性服務為主。20世紀末,隨著工程建設項目的增加,一些以工程管理為主的環境工程公司開始進入環保服務產業,推進環境服務業從單一技術服務轉向決策、管理、金融“多位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結構性調整明顯加快。在環保產業發展成熟的國家里,環保服務一般占整個環保產業的60%以上,設施建設和設備制造業只是環保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2.3 投資規模迅速擴大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節能減碳、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引發大量社會投資流入產業。近幾年來,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以每年15%~17%的速度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有消息稱,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已達到5.3萬億元。
國家推出的各種節能環保行動計劃是帶動節能環保投資規模迅速擴大的主要動因。例如,2013年9月,國務院印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大氣十條”),業內人士估算,為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未來五年在各級政府財政投資帶動下,包括金融機構信貸及帶動的社會投資等,預計投入大氣污染防治的總投資額將達到1.7萬億元左右;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俗稱“水十條”),該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投入預計達到2萬億元。據環保部2015年上半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綜述,繼“大氣十條”、“水十條”之后,被稱為“土十條”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即將出臺。環保部運用國際通行模型預測評估,土壤修復市場帶動的投資規模將超過5.7萬億元。粗略計算,“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總投資規模將達到9.4萬億元[3]。
目前,環保部正在加快制定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環保部權威人士表示,“十三五”節能環保市場潛力巨大,總社會投資有望達到17萬億元。在國家強力推進污染治理以及著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大背景下,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將出現投資潮,節能環保行業將迎重大歷史發展機遇,成為國內最具成長性的朝陽產業之一。
3.1 資源配置欠科學,產業發展不平衡
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規劃》,對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方向,極大地促進了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但是,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在2012年公布的中國環境保護企業名錄中,只有17個省份有企業入選,這些省份中有許多省份入選企業數量不足4家。有些省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仍然處于順其自然態勢,缺乏規劃、沒有特色,空間布局不合理,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配置不科學④。加上國家戰略指導力度不夠,行業性和地方性的節能環保規劃與國家總體規劃不協調,各市場行為主體自行其是,節能環保項目投資分散,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量存在,造成新的產能結構失衡。
3.2 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少
盡管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已形成一些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但總體而言,仍以中小企業為主,其技術水平及其裝備相對落后,市場競爭力弱。政府缺少對于行業旗艦企業的扶植和引導,造成旗艦企業規模小。如專業從事節能服務的企業從2004年60家企業,發展到目前的4175家,盡管發展很快,但多數為中小型企業, 產值超過10億元的節能服務公司只有6家。大多只能提供一種技術的節能改造服務,與國際大公司所提供的總體解決方案服務模式相比處于明顯劣勢。企業規模偏小一方面將阻礙產業形成規模優勢、降低產業發展后勁,另一方面會加劇市場無序競爭,導致產業發展環境惡化。
企業規模小相關的問題是龍頭企業少。年銷售收入超20 億元的龍頭企業寥寥無幾,集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設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屈指可數。2006年國家根據當年標準發布了中國環境保護骨干企業,有152家企業入選;2012年根據新標準有123家企業入選中國環境保護骨干企業,呈下降趨勢,表明企業發展速度與政策要求不平衡。加強培育并發揮龍頭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
3.3 政策依賴性過強、市場化程度不高
節能環保既是技術行為,也是經濟行為。長期以來,由于傳統觀念,許多企業人士認為節能可以節省開支,利潤相對提高,而環保主要是花錢,沒有利潤可言,因而環保比節能更沒有積極性。他們的錯誤在于沒有認識到,如果所有企業排放的污水、廢氣和廢物,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出去,就沒有后續的環境治理問題,整個社會將節省大量資源,獲得超額的福利。
激發節能環保產業活力必須讓市場說話。目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對待節能環保問題采取“伸手注意”政策,他們不想通過研發新技術、開發新項目、采取新措施實現節能減排,而是一味地向上伸手,要求政府對其污水、廢氣和廢物處理產生的成本買單。有些地方政府迫于國家節能減排壓力,往往息事寧人,采用財政補貼等方式了事。政府必須改變過多包攬企業發展的“保姆式”做法,只有通過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例如,對當前政府仍主導的環保重點工程、環?;A設施建設,嘗試采用一些地方政府已經對節能服務企業試行的“PPP”模式實施投資和運營。只有確實提高節能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克服企業對政府的過度依賴,才能促使節能環保產業健康發展,避免重蹈光伏產業“產能過?!钡母厕H。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節能標準化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16號)[R].北京:國務院辦公廳,2015.
[2]周新軍,黃茵.從經濟學角度論節能環保的戰略意義[J].中外能源,2013,18(5): 15~20.
[3]岳鋒利.節能環保產業的外部性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0(5):25~28.
[4]李碧浩.節能環保產業的滲透性和產業發展路徑研究[J].上海節能,2012(7):13~17.
[5]國家環保部.新環保法多項新環境標準正制定中[EB/OL].[2015-08-12].山西環境保護廳網http://www.sxhb. gov.cn/news.do?action=info&id=45997.
[6]吳 江.節能環保之再生資源產業2011年度策略報告[DB/OL].[2010-12-21].http:// bg.panlv.net/report/59BE39D05B696AB3.html.
Analysison 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China
Chu Jinhua,Wu Guohua
(BusinessCollege,YantaiNanshan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5713,China)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hina,from spontaneous to orderly, with environmental ca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ertain economic scale and complete category, becomingan industry systemwhich is basicly coordinate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hase, and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New industrial systemwill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 among whichthe organizationalconstraints influence is obvious. Through the analysison present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we triedto identify the main sub-divisionsin organizationalconstraints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expecting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system.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organizational constraints
2016-08-12
煙臺市社科基金項目(編號:YTSK2013-080);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編號:14BJY209)
初晉華(1980—),女,副教授,主要從事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生產管理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TE08
A
1674-9944(2016)18-01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