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春凱
石化行業VOCs治理難以“藥到病除”
□ 朱春凱
VOCs(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一直是石化行業污染物治理的一個難題。今年4月初,環保部牽頭對部分石化企業實地調研時發現,不少企業沒有有效治理VOCs。4月21日,在環保部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境監察局官員答記者問時表示,環保部將采取五個方面的措施解決VOCs治理的難題。VOCs治理達不到預期,原因是多方面的。
沒有監管就沒有執行。不僅是VOCs治理,包括其他環境污染方面的治理也是如此,沒有切實監管就不可能有效。政府的監管壓力是VOCs治理的主要驅動因素。當前,在中國范圍內治理污染猶如治水,不能只靠“堵漏”,而應該靠“疏通”。但是目前狀況更多是政策的堵漏,因此效果不佳也成為必然。環境污染涉及的利益主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污染企業、社會公眾四個方面,各方利益的相對平衡,才能讓VOCs治理在低成本狀況下取得良好的成效。
對企業而言,治理VOCs可能意味著競爭力的下降。當前我國石化行業,無論從裝置產能上看,還是從最終的產品供應看,都嚴重過剩。而石化產品的同質化也比較明顯,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靠出口緩解過剩難度非常大。在此情況下,“成本”優勢顯然是企業“活”下去的前提。而VOCs的治理必須以企業為生產付出更多的成本為代價,企業如果嚴格按照國家的要求執行,無疑將提高自己的生產成本,降低價格競爭力。
因此,各級政府為業內所有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就非常重要。這就要求考核標準的統一性、執行力度的統一性與監管開展的同步性。否則,在石化企業利潤微薄的情況下,企業的生存權很可能決定于VOCs的治理方面,不治理、少付出成本的企業反而得利。
我國VOCs治理還存在中央政府與地方地方政府的矛盾。VOCs治理對于石化企業本身就是難題。技術引進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的費用暫且不說,僅VOCs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梳理,就需要很大的工作量。企業的治理必須在政府的有效監管之下才有可能,而這單靠中央政府是不可能的,必須要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協同監管,甚至應把監管的主要責任放在地方政府。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又來自這些VOCs排放企業,很多企業是當地財政收入的支柱。目前地方政府更多是在“烏紗帽”與財政收入之間選擇“合適”的執法的尺度。一些地方政府在監管上常常是“睜一眼、閉一只眼”,很多企業的VOCs回收及綜合利用設備只有在被監管的時候才暫時性啟動。中央政府的期望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出現了矛盾,監管不力造成VOCs污染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
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和發展需要,在很多方面與中央政府進行博弈,對于環境污染的防治與監管也在其博弈的范圍內。但從大的方面說,中央政府也需要在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不僅是石化行業的VOCs治理,其他行業的環境污染物治理也是如此。可以說,能否化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沖突是VOCs治理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
石化行業VOCs治理需要時間。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以及相關行業技術的提升,都將對石化行業VOCs治理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就目前而言,首先應該解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問題,而后才是VOCs排放的控制、泄漏的治理等,否則再高的排放標準、再嚴厲的監管最終都難以取得真正成效。而大到經濟運行體制、政府監管問題,小到VOCs檢測的穩定、可靠及經濟性問題,解決都需要時間。
VOCs治理是石化行業的一個難點,大家應該認識到,石化行業VOCs治理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短期改善可期,藥到病除難求。即便在充分考慮VOCs危害性的前提下也是如此。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對此應該有理性的認識。
當然,石化企業應該自覺承擔社會責任,高度重視和加快推進VOCs治理,為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作者單位:卓創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