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煥明
裂隙燈檢查的個性化應用(上)
文/李煥明
眼鏡店日常工作中,裂隙燈檢查多數與隱形眼鏡聯系較為密切,一般而言,談到隱形眼鏡時會談到裂隙燈檢查。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裂隙燈是否還可以用于眼鏡門店中其他方面的檢查呢?本文將以不同年齡段的被測者為切入點,進一步闡述裂隙燈檢查在眼鏡店實際工作中與顧客進行有效溝通的個性化應用。
裂隙燈檢查與不同年齡段被測者之間的溝通存在差異性,眼鏡店日常接待的顧客大致分為以下幾類:青少年、中年、老年,三個不同年齡段的顧客在裂隙燈檢查過程中所進行的檢查側重點和溝通方式必然會有所差異。在日常工作中,一般將其簡化為“三觀、一問”的裂隙燈檢查方式,來嘗試對不同年齡段被測者進行差異性的裂隙燈檢查和個性化溝通。
2.1 第一觀——觀習慣
在青少年被測者到店時進行觀察,可以發現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過度依賴手機的現象,即使是在等候檢查的有限時間段內,依然癡迷于玩手機游戲而不能自拔。
作為檢測者就要在傾聽被測者的主訴過程中,注意被測者是否會抱怨眼睛經常酸痛,近距離學習后突然遠眺時,是否會感覺眼前模糊。如果被測者主訴有以上異常反應,作為檢測者,就要結合之前被測者癡迷手機的表現,進行初步判斷,被測者在接下來的綜合驗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調節功能異常的問題,這就是對青少年被測者進行的第一個觀——觀習慣。
2.2 第二觀——觀體征
面對有前面特征的青少年被測者,在進行電腦驗光時,會發現其瞳孔在電腦驗光儀的視窗中,對電腦驗光儀自動霧視的過程沒有反應,被測者的瞳孔非常小。
鑒于此,在對其進行裂隙燈檢查時,就有必要著重觀察被測者的瞳孔,是否確實非常小,對裂隙燈的光照,是否出現正常的收縮反應。如果出現瞳孔過度收縮的異常體征,大致可以判斷,被測者的瞳孔反應異常,是因為其長期癡迷手機游戲,或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而出現的調節過度,甚至是調節痙攣的因素導致的前訴癥狀。
在接下來的視功能檢測中,推測被測者很可能出現BCC呈現負值、NRA偏低等方面的調節過度反應,這就告誡檢測者,在做溝通預案時,被測者很可能適合定配ADD處方的功能性鏡片,這就是對青少年被測者的第二個觀——觀體征。
2.3 第三觀——觀數據
同樣是存在以上行為特征的青少年被測者,在裂隙燈檢查過程中,既要考慮裂隙燈檢查,也要考慮上述電腦驗光數值,如果被測者電腦驗光數值屬于低度近視,或者被測者雙眼是低度數的近視散光,再如果這位被測者在電腦驗光和裂隙燈檢查中,瞳孔呈現收縮異常的小瞳孔反應,而且,被測者特別喜歡玩手機,就有理由推斷,被測者可能存在調節過度導致的假性近視。或者被測者實際是低度數單純遠視散光,由于調節過度的原因,導致被測者在電腦驗光單上呈現低度數的單純近視散光。
結合之前被測者在電腦驗光和裂隙燈檢查過程中所反應出的情況,我們可以初步判斷被測者的視功能檢測有可能在調節功能或者集合功能方面,呈現過度傾向。
因此檢測者在檢測項目中,有必要在檢查被測者調節功能時,特別注意BCC是否呈現負值反應、NRA是否偏低、FLP是否單眼通過困難。在檢測其集合功能時要注意近眼位是否呈現內隱斜、AC/A值是否偏高、近集合儲備力BI/BO值是否異常。
假設被測者是初次驗光配鏡,而且視功能的最終結果在調節功能和集合功能兩個方面都呈現過度反應,則是比較典型的假性集合過度反應,是調節過度導致的假性近視。
同時,考慮到被測者是一位兒童,就有必要讓被測者先進行散瞳檢查,排除假性近視的可能性,之后再重新驗光配鏡,這就是對青少年被測者的第三個觀——觀數據。
2.4 一問
這“一問”是指檢測者在觀察被測者體態之后,結合裂隙燈檢查,有針對性地提問,如針對以上特征的測試者便可詢問是否在其他場合使用手機也非常頻繁,近距離用眼后交替觀察遠近事物會發現視物困難,在提問的過程中形成檢測預案,以便在之后的驗光工作中形成有針對性的檢測思路,做到有備無患,預立于先。
3.1 第一觀——觀眼表
假設一位中年被測者在進行電腦驗光時,檢測者觀察到電腦驗光顯示的數值中,該名被測者不存在屈光不正,但是其主訴有視疲勞不適,此時檢測者就需考慮,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中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手機、電腦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很多中年人在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之后,由于不注意合理用眼,很容易由于過度的視疲勞出現結膜充血等不適癥狀,加之中年人的眼部代謝速度較青少年緩慢,日積月累,中年人就比較容易因為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發生眼表炎癥的問題,這一問題在如今中年人群中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
假設出現這種情況,在裂隙燈檢查時,檢測者需仔細觀察被測者的眼表是否存在結膜充血、結膜炎或者其他眼部炎癥,如果發現被測者存在疑似的眼表疾患,應該請被測者及時就醫。除此之外,需建議對被測者進行相對應的視功能訓練,緩解顧客的視疲勞,從而改善顧客視疲勞狀況,而非單純考慮給被測者驗光配鏡。這就是對中年被測者的第一個觀。
3.2 第二觀——觀體征
在對中年被測者進行裂隙燈檢查時,檢查被測者右眼的時候,檢測者同時余光觀察被測者左眼,如果被測者的左眼向顳側出現偏斜,就有理由懷疑被測者的眼位存在問題。如果被測者在之前電腦驗光時,也出現相同的陽性體征,就基本可以判斷被測者有外隱斜。
而在接下來的綜合驗光和視功能檢測中,驗光師就有必要對本例被測者著重檢查與外隱斜相關的項目,比如被測者的調節功能檢測是否出現高常反應,是否出現NRA低、BCC呈現負值反應。或者在調節靈敏度檢測方面,驗光師要注意,被測者反轉拍檢測時是否單眼可以通過而雙眼通過困難。若如此,則提示在調節靈敏度的檢查中被測者存在眼位集合方面的問題。
同時,在檢測顧客的集合功能時,驗光師也就更有針對性,觀察被測者是否存在集合功能的異常反應,如近眼位出現外隱斜、AC/A值偏低、集合儲備力的近BO數值偏低等。
如果被測者是一位長期伏案工作的文員,而且視功能的最終結果呈現出調節功能偏高和集合功能偏低的異常反應,就表明被測者是比較典型的集合不足。考慮到被測者的實際工作,應該給顧客足矯配鏡,同時避免使用ADD處方。如果被測者的年齡在45歲以下,驗光師應該鼓勵被測者對自己的集合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視功能訓練。
上面所述,只要檢測者細心留意,都可以從電腦驗光,尤其是在裂隙燈檢測過程中觀察被測者存在的問題。這就是對中年被測者的第二個觀。
3.3 第三觀——觀角膜
近20年來,隨著近視眼屈光手術的普及,很多當年20多歲的術后患者,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其他原因到眼鏡店驗光配鏡。但是,由于被測者是近視屈光手術患者,電腦驗光數值的參考意義會明顯下降。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某些時候,被測者不一定會主動講述自己的近視屈光手術史。而在進行裂隙燈檢查時,近視眼屈光手術患者的角膜與正常的角膜有所區別。
這種區別會因為屈光手術方式的不同而異,縱觀近20年的近視眼屈光手術方式,從大方面來講主要有兩次變化:比較早期的近視眼屈光手術方式為“放切術”,后期為“準分子激光手術”。這兩種屈光手術的方式,在角膜上留下的痕跡是不同的。
3.3.1 放切術后角膜狀況
放切術后會在患者角膜的瞳孔周圍形成放射狀的刀痕,如果遇到-0.50DS的近視被測者,其角膜呈現八條放射狀刀痕,則可推測被測者術前的近視在-4.00DS以內。這類術后患者在進行電腦驗光時,驗光單多數會出現不規則散光,但是在綜合驗光時,如果為被測者加散光,則會主訴不適應。
3.3.2 準分子激光手術后角膜狀況
準分子激光(IK)術后患者的角膜則會在角膜上面出現一個帶蒂的圓環狀板層刀走刀痕跡。
3.3.3 實際操作
假設被測者的電腦驗光數值為-1.75DS,但是其裸眼視力卻可以達到0.7以上甚至更高。但是,矯正到-0.75DS被測者就可以達到1.0以上,進一步加負球鏡,被測者反而視力下降。而被測者沒有主動告訴驗光師自己的眼病史,如果在驗光過程中,驗光師發現被測者有以上異常反應,就有必要停止綜合驗光,為顧客復查裂隙燈,在裂隙燈下,觀察被測者的角膜,是否出現屈光手術后的特定狀況。在確定或排除被測者是否為屈光手術后患者的前提下,再為其繼續進行綜合驗光和視功能檢查。
如果被測者沒有告訴驗光師自己的眼病史,但是,驗光師在驗光過程中發現異常,并且在復查裂隙燈時,確認被測者是近視眼屈光手術后的患者。那顧客對驗光師的認可度會迅速增加,顧客的依從性也會明顯提升,驗光師引導顧客進行合理消費,也就會水到渠成。這就是對中年顧客的第三個觀。
3.4 一問
這一問是指檢測者在觀察被測者綜合情況之后,結合裂隙燈檢查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問,如被測者如果有眼位問題,就可以詢問被測者閱讀時是不是有串行、頭痛、眼脹的不適感等問題,或者聯系電腦驗光數據,在裂隙燈檢查過程中,提出相應問題,并且在提問過程中,綜合分析,形成檢測預案,以便在之后的驗光工作中,按照有針對性的檢測思路做到有備無患,預立于先。
(未完待續)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視力佳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