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過去的一周里訪問了菲律賓、澳大利亞、印尼、越南四國,他給外界留下兩大印象:一是四處撒錢,他分別承諾向三個東南亞國家提供1萬億、740億和1200億日元援助;二是到哪兒他都提南海。各方反應也有兩大特點:一是給錢都歡迎;二是對南海問題談論不積極,各國輕描淡寫,應付這個日本首相。
東南亞一直是日本外交的重點地區,訪問東南亞國家,同時去澳大利亞,日本首相安排這樣的出訪本來是很正常的。但是日本媒體和國際輿論大多認為,安倍此訪是“沖著中國去的”,這無形中把安倍定位成了一個干什么都喜歡同中國作對的“反華首相”。
這樣的描述顯然不是夸安倍,但他本人給外界造成了這一古怪印象,要怪就怪他自己。
在世界媒體的報道中,安倍如今似乎只做兩件事:反華和媚美。前兩年還有人談談“安倍經濟學”,現在也沒人說了。整個日本似乎都在為抵御“中國的威脅”而活著,為此安倍一邊急著在國內推行新安保法,一邊鞏固美日同盟,還要反復往東南亞國家跑,游說它們與美日一起構筑遏制中國的統一戰線。
中國有那么可怕嗎?菲律賓比日本弱多了,但是杜特爾特政府挺安心的,把友好合作確立為菲中關系的主線。中越領土分歧也受到管控,兩國的溝通非常暢通,經貿合作前景被廣泛看好。南亞大國印度既與中國有領土糾紛,也從地緣政治角度對中國有所防范,但中印關系多年來處在正常的擺幅之內,沒有出現失控的爆發點。
我們只能說,日本的“被威脅感”極不正常,它因日本的某種內在原因被大大夸張了。安倍政府幾乎成了“處理中國威脅專業戶”,日本外交調整得“以對抗中國為中心”,這是安倍等一批日本政治精英近乎歇斯底里的偏執轉化成國家政策的結果。
這個世界不可能有“一撥兄弟”陪著安倍政府玩“抵制中國威脅”極端游戲的。其他國家都有更正常的國際觀和國家日程表,盡管有的國家也對中國崛起一時不適應,有擔心,但它們能把這種感受同它們與中國保持健康關系的重要性更好地進行平衡。
莫說安倍只拿了大約100億美元援助去哄這幾個東南亞國家,他就是把這個數字再乘以幾,那些國家配合日本戰略的不積極也會是一樣的。
奉行與中國全方位對立的外交政策只會讓日本在東亞越來越另類。東京在硬撐著為所不能為,它用放大鏡找出的圍堵中國的“進展”絕大部分都是自欺欺人的,根本就沒有現實價值。南海折騰了那么久,把中國“堵”住了嗎?日本同臺灣搞些小動作,它們構成了什么有影響力的砝碼了嗎?
不能不說,日本這些年的格局越來越小,幾乎是鉆進了牛角尖里。東京成了“麻煩制造者”,而不再是一支戰略力量。日本在以一種負面姿態刷自己的存在感,它受到注意越來越多地是因為它抵制了中國的什么,而不是因為其建設性能力的擴大。
隨著進一步衰落,日本的一些人可能會忍不住更加懷念它曾經擊敗俄國、侵略中國、挑戰美國的那段歲月。如果這演變成日本普遍的意識形態,那么那個國家就真的完了。▲
環球時報201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