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詞語“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常被寫為“吃瓜群眾”,這是網絡上網友們回帖、聊天常用語之一。表示對事情不了解,對討論、發言以及各種聲音持“圍觀”的態度。
這也是當今大多數網民的一種心態,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表情包與常用語言形式。
詞匯來源及出處
根據“正解詞典”對本詞條的出處解釋為:“吃瓜群眾”中的“瓜”,實際上是“瓜子”的意思。
在論壇、IM群中,經常有人發言討論一些問題,后面就一堆人圍觀扯淡,此時就會形成如下面的蓋樓、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
前排吃瓜子;
前排吃瓜;
吃瓜群眾;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
于是就干脆有人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于形容圍觀某個事物的人們。
第二種來源說法,是源于一個新聞。
記者去采訪一個老伯,老伯說我什么也不知道,我當時在吃西瓜。
后來新聞評論里就有人評論:我只是一個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從此流行開來。
再后來,“吃瓜群眾”就已經幾乎等同于“群眾”一詞,可以用任意形容詞來修飾,例如:“目睹了整個事件的吃瓜群眾”、“然而吃瓜群眾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詞匯意義及考證
根據360搜索、搜狗搜索與百度搜索三種搜索引擎,查找互聯網上有關該詞條的使用現狀,本文隨機選取若干處詞匯例句——
① 不管怎么說,未來Uber在國內與國外將不再同步發展,本次重新設計的Logo相信也不太會帶入國內,從本次設計的改版來看,不少的吃瓜群眾都是不明覺厲。——(科技訊)
② 聽吃瓜群眾說,大眾最新7座SUV名叫“途猛”。——《搜狐汽車》
③“吃瓜群眾”并非中國特色,美國人也是各種謠言的受害者。——《新浪國內新聞》
④ 吃瓜群眾圍觀生日會迷妹:河南燴面太饞人了。——《騰訊體育》
⑤ 11月的通信圈,最火的關鍵詞就數“Polar Code”了。雖然95%以上的吃瓜群眾都未必明白這個詞的含義,但大伙兒抱著“不明覺厲”的態度,為國有自主知識產權加油,為未來的5G標準中能有中國人的一席之地而喝彩。——《新浪科技》
⑥ 南派三叔小說連載,正寫到“佛爺”的戲份,吃瓜群眾表示搬好小板凳坐等三叔填坑。——《新浪微博》
⑦ 作為吃瓜群眾的圍觀者們,和王寶強及其經紀人兩口子是有多親?——《新華網.傳媒》
⑧吃瓜網,是吃瓜群眾自己人的娛樂網站。集八卦新聞、明星花邊、影視綜藝、奇聞趣事、網絡熱點等服務為一體的娛樂綜合門戶網站。——《吃瓜網首頁簡介》
⑨總有人悄悄引導網民言論,企圖操縱輿論,帶風向,扣帽子!想炒作時,帶風向,引吃瓜群眾跳坑!想抑制時,帶風向,引吃瓜群眾惡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天涯論壇》
詞意歸類
① 強調圍觀、路過,知情但并未參與事件活動,與事件無關(撇清關系)。
② 強調不明所以、不知道具體情況。
③ 強調看熱鬧,有不嫌事大的挑唆之嫌。
④ 蒙蔽的群體。
⑤ 指代廣大的草根群體(無感情傾向)。
詞意語境分析
作為網絡語言,“吃瓜群眾”這個詞語很少運用于線下傳統媒體的正規報道中,在收集到的若干樣本中,除了少數信息之外,大部分都是在網絡媒體中出現的,使用語境大多是公眾性新聞的標題。
如果想知道為什么網絡媒體的新聞推送常常會使用“吃瓜群眾”這個詞作為標題,離不開這個詞產生的背景和生態環境。
首先,產生于互聯網回帖與調侃性質的交流,決定了“吃瓜群眾”一詞最具傳播效力和傳播土壤的環境,就是互聯網,而線下的溝通尤其是傳統媒體的受眾,常常年齡比互聯網受眾大一代左右,因此,注定了現階段“吃瓜群眾”的傳播更多地限定在互聯網區域。
其次,無論是強調撇清關系還是看熱鬧,或者不明所以,“群眾”一詞,本身就是相對于“官僚”“精英”的存在,因此“吃瓜群眾”很自然地帶有廣泛性和群體性,互聯網媒體常常用“吃瓜群眾”來代表廣大的民眾和群體。
第三,雖然是同一個詞匯,但是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所包含的情感態度和褒貶并不一致,因此,詞意與語境關系非常大。具體來看,則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自稱
在自稱“吃瓜群眾”的時候,詞匯的意思多為自黑或者無貶義,強調“自己旁觀身份”或“帶有幸災樂禍的看熱鬧感情”。當自己并沒有參與甚至連旁觀都沒有的時候用于描述自己時,如“發生了什么事情?吃瓜群眾默默圍觀”,此時詞匯的情感內涵被進一步剝離,甚至帶有一絲的賣萌和顯示自己的不知情。因此,用于自稱時,“吃瓜群眾”的貶義色彩并不突出,常常即使自黑自嘲也是自己能夠把握幽默度。
(2)指代某件事件中的在場群眾時
此時“吃瓜群眾”的負面含義逐漸增強。主要分為兩種詞語表述主體來區別,一是媒體報道中“吃瓜群眾”,常常與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小市民形象掛鉤,雖然有一點負面色彩,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尤其是“吃瓜群眾”如果包含媒體的受眾、新聞的接受者時,則不會帶有反面、負面色彩,因為需要考慮新聞的傳播效益,自然不敢輕易往閱讀者身上扣上反面的詞語色彩。
第二種詞語表述主體是“意見領袖”或者“評論性文章”,在針對“吃瓜群眾”本身的相關文章中,“吃瓜群眾”一詞則變成了感情色彩非常明顯的負面詞語,包含著文章句子的寫作者的批評和恨鐵不成鋼之感。這時候的“吃瓜群眾”和魯迅筆下的“麻木群眾”畫上了或輕或重的等號,詞意在此時滑向了負面含義。
詞意不同原因猜想
吃瓜群眾用于稱呼他人時,往往是一種譏諷行為,認為對方無腦子無主見,容易被蒙蔽,或者愚蠢被人利用。但有時候也可以自稱吃瓜群眾,自嘲背后,是對當下泥沙俱下媒體信息的無奈和懷疑。
另外政治術語中“官僚”和“群眾”這一組對比的存在,也增添了詞匯的自嘲效果。
互聯網是一個解構權威,狂歡和傳播迅速的場所,“吃瓜群眾”這一詞匯的產生,也正是來源于網民的生活和交流,體現了網絡用戶的表達趣味和表達習慣。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乎、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