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空間設計課程原有教學模式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地域文化特色與就餐環境設計的緊密性,本文通過對餐飲空間設計課程的改革將地域文化特色與餐飲空間緊密結合以達到設計師本土化的目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設計時的精準定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設計技能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我國餐飲行業日益呈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人們對就餐環境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如何將餐飲室內空間設計得更符合現代人的要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餐飲場所中脫穎而出,已經成為優秀設計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室內設計二課程作為餐飲空間設計專題,就是針對以上問題專門設置的學科核心課程。試圖通過對餐飲空間設計專題的學習,讓學生全方位的了解餐飲空間的功能特點、布局要領、裝飾材料的運用、施工工藝的處理以及整體就餐環境與氛圍的把控。以便將來更好的服務于裝飾設計行業。
筆者多年以來一直擔任該門課程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也發現以前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優秀的設計師的培養應該本土化,積極的將當地特色、地域文化與自己的設計相結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的滿足社會的需求。這也是我們高校教育改革所必須面臨的問題,必須在堅持正確學科定位的基礎上優化課程設置、改變教學模式,做出更大的突破和創新。因此,本文以自貢地域特色為例,對餐飲空間室內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能夠為其他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
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原有傳統教學模式在課程的設置上大多偏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很少能夠將課程帶入到實踐環境中去。沒有實際項目的參與,沒有測量、分析過設計場地,對房屋結構不了解、空間布局改造無法下手,對裝飾材料、施工工藝不夠了解,無法達到產、學、研合作教學的目的。
同時,高校餐飲空間設計課程而言,大多都是為了更好的培養運用型人才,而運用型人才的培養又容易走入一個蘿卜一個坑的誤區,在對學生的教學培養時容易造成學生創新能力的喪失。同時,網絡信息越來越發達,加上計算機輔助設計的便捷,在設計過程中容易出現抄襲的現象。
創新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通過以上的總結與分析,以及筆者多年的教學反思,創新教學模式把發展學生創新能力與本地地域文化相結合,將實踐與教學更為緊密的結合在一起。
1.對本地地域文化的調研
餐飲空間室內設計必須要從傳統的地域文化和地理條件及人們的飲食喜好作為室內設計的必要前提。從傳統文化入手,充分把握地域文化及飲食習慣的差異,結合現代時尚元素更深層次的發掘室內空間設計的創新可行性。同時要有設計師的敏銳眼光,善于發現、挖掘本土的、民俗的、當地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符號等,進行簡化再設計,因地制宜,選取合適的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并最終運用到餐飲空間室內設計實踐之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餐飲空間設計風格。
2.本土資源運用于室內設計的創意與實踐
自貢被譽為“鹽之都”、“龍之鄉”、“ 燈之城”,具有兩千年的鹽業歷史和70年建市史。食鹽為百味之祖,自貢為井鹽之都,鹽幫為美食之族。吃在四川,味在自貢。植根于巴蜀文化,結胎于川菜系列,伴隨著鹽業經濟的繁榮與發展而形成的自貢鹽幫菜,成為有別于成渝兩地“上河幫”、“下河幫”菜系的川南“小河幫”杰出代表。自貢鹽幫菜,既是中國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又是中國鹽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千載鹽都風情民俗的重要體現,更是當代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品牌。而鹽幫菜因此結合自貢地域文化特色的鹽幫美食就餐空間的設計必須得營造出能充分體現鹽幫特色的空間場所。
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自主收集資料,課堂上以PPT的形式呈現,讓大家各抒己見,將自貢當地鹽幫菜、鹽商菜、會館菜系的就餐環境做出分析、對比,總結出各用餐環境之間的區別于聯系。
通過對就餐環境的分析進一步定位消費群體,學生可以根據這一分析數據掌握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消費水平對就餐環境的要求的不同,將這一參數引入到餐飲空間設計中就能較為明確的分析出哪些餐廳屬于中檔、中高檔、高檔就餐環境。在對其進行設計定位時也就更為明確。
墻繪在餐飲空間設計用的運用,能夠較為明確的表現出餐廳的主題。針對鹽幫菜這一次特殊類型的、相當具有本土特色的餐飲菜式,一些體現鹽工鑿井、打鹵、提鹵、熬制井鹽的繪畫場面在餐廳墻面的運用能夠起到非常良好的裝飾作用,,作為一個城市文化的宣傳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在室內空間中陳設一些復古的老舊的勞作工具及勞作場景的物件也是非常能夠體現當地特色美食的一種裝修裝飾方式。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多看多參與,通過該門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更快的理解和掌握從場地丈量到設計圖紙到實地施工的全部過程,對于學生基本功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結合地域特色的餐飲空間室內設計要求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將自己的家鄉地域文化特色與餐飲空間設計作為案列完成最終的課程作業,以達到檢驗學生學習與實踐情況的目的。
(作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
基金項目:四川理工學院2015年教改項目 (編號:JG-1567)。
四川理工學院2015年教改項目 (編號:JG-1570)。
作者簡介:鄧婷尹(1983-),女,四川自貢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環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