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莉
演藝服裝設計是專門用于藝術表演的一切服裝的統稱。包括舞臺服裝和影視服裝兩大類舞臺服裝門類很多,以戲劇服裝為主(戲曲、話劇、歌劇、舞劇),其他還有雜技、曲藝、演唱等各類演出服裝;影視服裝,即電影、電視劇服裝。表演服裝的共同點有:①源于生活,以生活為創作的基礎和依據,并對生活素材提煉、概括和藝術加工,最終達到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超越生活;②運用造型藝術的手段,塑造人物外部形象;③創造性地服務于表演,構成表演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于表演藝術的差異性,表演服裝在創作思想和表現手段上各具個性特點,其個性特點的鮮明性和普遍性,使得表演服裝在客觀上形成了三種穩定的藝術形式,學術上通稱“樣式”。在我國,舞臺美術學科的辭書上列有“寫實的戲劇服裝”、“非寫實的戲劇服裝”、“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戲劇服裝”等三個并列的詞條,對戲劇服裝樣式加以分類。本教材吸納了上述辭書關于樣式的分類,略有變通。從教學需要(需涵蓋戲劇和影視)出發,并根據對戲曲服裝本質特征的理解,對表演服裝作出如下的樣式概括:
1.寫實戲劇服裝:寫實戲劇服裝指以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設計的服裝,含寫實話劇服裝和影視服裝。
2.非寫實戲劇服裝:非寫實服裝主要指不注重生活真實而強調抒情性、雕塑美的服裝,如舞劇服裝;還包括受歐、美表現主義及抽象主義戲劇風格影響而具有特定美學原則的中性服裝、抽象服裝,這在非寫實的話劇、歌劇、舞劇中均有體現。
3.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戲劇服裝: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戲劇服裝專指以寫意為美學原則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中國戲曲服裝。古羅馬早期話劇和日本歌舞伎中的某些服裝,雖也具有某種程式性,但在美學原則上與中國戲曲服裝有質的區別,屬于特殊樣式。在國際表演服裝范疇,中國戲曲服裝以“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樣式,與“寫實化”、“非寫實化”樣式,三者并列。
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稱為“對比”,而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方面比較,則稱為“類比”。在表演服裝這個大類之中,比較樣式的差異(個性)稱“類比”較為適合。“程式前提的意象化”與“寫實化”、“非寫實化”這三大樣式的基本差異,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1.服務于表演的作用不同:寫實話劇和電影、電視劇的表演,就其基本形態來說,是生活化的,力求形似生活,要逼真地再現生活。雖然也有比生活夸張的表演動作,雖然也強調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相統一,但演員表演的藝術意蘊通常是含在生活化的自然表演之中,從而表現為更強調生活真實的一面。所以,這類戲劇、影視藝術竭力排斥夸張化、程式化的表演動作,其中,尤以影視藝術為最甚。寫實化服裝不參與表演動作,僅具有靜態美、生活化。
舞劇、舞蹈和某些表現主義、抽象主義風格的非寫實話劇的表演,前者通過有節奏感的動作來表現故事情節及人物情感,后者則強調有別于自然表演的語言對白和形體動作。上述戲劇中的非寫實服裝,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參與表情達意,構成為表演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種則僅有靜態美。
中國戲曲藝術,從縱向上看,傳統與現代緊密聯系;從橫向上看,各劇種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綜合性、虛擬性、程式性的共同特征,體現在表演上,即是變形夸張的、具有規范化藝術魅力的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它排斥生活化的表演動作。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服裝不僅參與表演動作,而且已與表演構成為一種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兼有靜態美和動態美,還具有超乎劇情之外的獨立審美價值。
2.創作思想觀念不同:寫實化服裝強調“再現”,真實摹寫生活,直觀地再現客觀對象(特定時代、地域、時令中的具體人),十分講究再現生活氣息(如服裝的質感、新舊程度、職業痕跡等)。著名電影導演吳貽弓曾說:“它應從生活出發,重視現實主義……細節應以真實、自然為宗旨……應以人物和時代為要求,不搞夸張和虛浮的一套”,“它應具有強烈的時代特點、濃郁的生活氣息,鮮明的人物個性,避免程式化、戲曲化”。
非寫實服裝強調“表現”,追求強烈的主觀性。其中之一的舞劇、舞蹈服裝,強調抒情,解放四肢,使之有助于形體動作的完美展現;此外的話劇服裝和抽象服裝,更注重變形、象征,外化情感。兩者均是“間接性”地表現生活,表現客觀物象(具有創作者主觀情感的人),其“間接性”迫使觀眾參與,誘發聯想,從而獲得獨特審美快感。有的非寫實服裝,在“形”上已距生活很遠。
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戲劇服裝強調“再現基礎上的表現”,既追求“直觀性”,又追求“間接性”,形神兼備,神韻至上,以中國特有的“寫意”為美學原則,表現客觀物象(具有創作者主觀情意的、處于有規則的自由運動中的人)。其外形式,介于寫實和非寫實之間。
3.表現手段不同:寫實化服裝以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非寫實服裝以浪漫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其藝術表現手法為夸張、變形、寓意、象征。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服裝以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為基本創作方法,具體的創作方法是戲曲的意象創造,藝術表現手法為戲曲特有的夸張、變形、寓意、象征。
4.審美價值范疇不同:寫實化服裝的審美價值,只屬于寫實話劇和影視藝術范疇。影視中的某些生活服裝,除去破衣爛裳,多具有現代服飾的審美意義。非寫實服裝的審美價值,屬于非寫實戲劇藝術范疇。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戲劇服裝,其審美價值,既屬于戲曲藝術范疇,又具有超乎劇情的獨立審美意義,傳統戲衣因刺繡精湛而具有工藝品價值,有的甚至也具有文物價值(如清宮戲衣),從服飾藝術價值角度上看,它還是至今仍“活”在舞臺上的中國歷史服飾,從服飾文化這一角度折射出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燦爛。
(作者單位: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