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葳?陳夢
木材由于其來源廣泛、容易塑造和廉價等特點被普遍應用于我國古代建筑,木結構便于裝飾因而在古建筑的梁、柱和門窗等組成上會有很多的雕刻和繪畫。很早人們就懂得利用油漆來保護木材,建筑彩畫作為一門專有的建筑裝飾藝術是在戰國時代,經過唐、宋、明、元等各朝的發展,在清代達到了藝術的頂峰,建筑彩畫的種類豐富,題材廣泛,山水、樓臺、人物、社會活動等都可以在畫上得到展示,歷史典故、英雄傳奇等也包含其中,本文主要探究宋代的彩畫裝飾藝術,分析其藝術內容以及對現代彩畫藝術的貢獻。
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工技藝術的進步,宋代建筑比唐代的建筑更加雄偉和復雜,在裝修和裝飾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和進步,通過琉璃瓦、雕刻和彩畫的運用,增強了建筑裝飾的精致感和美感。宋代的彩畫藝術藝術水平較高,筆墨線條分明,剛勁有力,圖案花紋豐富多彩,繪畫技藝上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進步。宋代彩畫內容主要是線條描繪和圖案造型,并且以退暈做輔助,設色有兩種主要顏色——青色和綠色,配色是紅色和黃色。宋代彩畫風格較為格式化,疊暈的方法增多,彩畫風格有了較多的變化,不同于唐代以但色調為主的風格,較為清雅淡泊。宋代由于有銷金令因而彩畫很少用金,這是宋代彩畫較為突出的特點。
宋代彩畫裝飾藝術的形成
具有清雅淡泊風格的宋代彩畫藝術在較為成熟的工藝條件基礎上,融合當時的審美觀念,結合多種文化,創造出巔峰的彩畫藝術。
1.市井文化的推動
宋代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割據狀態,當政者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社會較為穩定,經濟程度較高。良好經濟基礎推動上層建筑的發展,相對繁榮的經濟促使人們在生產的閑暇里進行消遣,在市民階層流行了蹴鞠、圍棋、圍棋等娛樂活動,這些內容也常出現在彩畫中。
宋代市井文化發展的一大特色就是娛樂的商品化,突出的表現是“瓦舍”和“勾欄”的出現,瓦舍是方便人們自由集合和散開的娛樂場所,勾欄則是指用于表演的舞臺,可以建立在瓦舍里也可以單獨設立,據史料記載,瓦舍遍布北宋的汴京,大的可以容納數千人,并且其中設有數十個勾欄,演出的品種包括雜技、相撲、歌舞等等十余種。繁榮的市井文文化浸透了整個的宋代,彩畫的裝飾者作為百姓的一部分,早已融入市井文化中,并深受其影響創造了大量娛樂場面的優秀作品,豐富了彩畫裝飾藝術的內容。
2.時代背景下審美思想的影響
彩畫作為建筑上的裝飾藝術,其作用就是裝點和保護人們居住、祭拜和進行其他活動的建筑,其裝飾內容自然受到民間百姓審美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人們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當中,生產水平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相對匱乏,但人們始終都懷抱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形成了一種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審美情趣,這樣的審美思想在彩畫裝飾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宋代的彩畫裝飾中運用了大量花卉作為題材,花卉題材的運用不僅僅是因為花卉的美麗大方,還與它象征的意義有關,牡丹象征富貴、吉祥,石榴象征多子多福,彩畫中出現的獅、虎等形象,人們利用它們的兇悍形象來驅魔辟邪,祈求平安。
宋代推行文治,文人的社會地位空前優越,并且畫家可以通過繪畫考試謀取官職,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社會繪畫風氣,成就了宋代繪畫審美藝術的繁榮。宋代畫家們樂于表現的繪畫審美思想是形神情思兼備,這種繪畫相對自由無拘無束,彩畫藝術者在表達情感時比較注意物象形體比例的把握和神態的塑造。
宋代彩畫裝飾藝術的樣式特點
宋代彩畫多采用疊暈的畫法,顏色的變化由淺到深或者相反,變化自然,沒有勉強感和生硬感,清新淡雅。宋代李仲明的《營造法式》中除了總結前代經驗還提出了系統的彩畫規制,詳細地記載了彩畫圖形、用法和做法。
由宋代畫中的亭臺樓閣來看,宋代的建筑事業繁榮發達,不過宋畫的建筑以及現存的真實建筑很少能夠看到彩繪,與宋朝頒布的《營造法式》詳細介紹的彩畫制度不甚相符,所以可能大官貴族或者大型宗廟才可能出現這樣的彩畫,其他使用量較大的建筑多采用素造或者丹朱黑漆。
宋代的彩畫裝飾在地面上已經鮮有留存,只在地下墓室和石窟壁畫中還保留一些。所以對宋代彩畫裝飾藝術的認識很大程度要根據《營造法式》的記載,通過上面的彩畫圖去了解和認識宋代的彩畫藝術,根據上面記載,當時彩畫有六種形式,包括五彩遍裝、輾玉裝、青綠迭暈棱間裝、解綠裝、丹粉刷飾和雜間裝。
五彩遍裝:宋代五彩遍裝彩畫是基于唐代五彩裝的基礎,在梁、拱的面上主要有青、綠、朱三種色彩,里面畫彩色花紋飾,亮暗對比鮮明,色彩明麗。
碾玉裝:碾玉裝飾更加淡雅,較為程式化,圖案花紋有規律可循,青綠色運用較多,朱紅色較少,白色和綠色襯底,外輪廓青綠色相疊,枋心圖案多用鎖紋和卷草等。
青綠迭暈棱間裝:是用青、綠二色,在外緣和緣內面上,作對暈的處理,即外棱如用青色迭暈,則身內用綠色迭暈,外棱用綠色,則身內用青色迭暈,二者以淺色相接,稱之為對暈,面上不作花飾。
解綠裝:外緣多用青綠色,其他地方多用朱紅色,一般面上不作花紋。
丹粉刷飾:邊緣上白色,面上用土朱,為求顏色變化會使用黃丹色。
雜間裝:混合使用上述顏色,色彩紛雜艷麗。
這六種彩畫形式中五彩遍裝和雜間裝的顏色較為絢麗;碾玉裝和青綠迭暈棱間裝顏色較為單一并且突顯冷色調;解綠裝和丹粉刷飾以朱紅色為主。建筑的用途決定了建筑上使用的彩畫形式,達官貴族的居所,皇宮以及大型宗廟上多使用顏色明麗的五彩遍裝,園林上多用青綠色色調的形式,普通的房屋則用丹份裝飾較多,在彩畫的樣式上也體現著封建制度中的等級觀念。
宋代彩畫裝飾藝術的表現內容
宋代彩畫裝飾藝術的內容從墓室和壁畫上可以得到一定的展示,彩畫內容取材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富含民族文化,遵從倫理道德。
1.紋樣的喜相逢構型
宋代彩畫裝飾上最常用花紋構造,并且多數成雙成對,常見的成雙的魚,花卉,嬰孩等,通常是左右對稱或者上下勾連,互相嬉戲,協調優美,富有動感,符合人們追求喜慶、熱鬧的心理。
喜相逢的圖案構型起源于我國古老的太極形,唐末到五代類似于太極圖的紋樣出現在彩畫裝飾上,宋代道教為國教,太極圖甚為流行,“喜相逢”的裝飾紋樣開始定型,在后來的封建社會后期盛行,象征著喜慶團圓。
2.程式化與寫實風格結合的纏枝紋
纏枝紋是常見的花卉裝飾紋樣,通過各種花卉的枝、葉、藤、蔓、花等器官的波狀、旋形來勾勒圖案,纏枝紋由于佛教的盛行而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裝飾紋樣,具有流暢飄逸大氣的美感,簡單卻不落俗地,紛雜卻不顯得煩亂。宋代常見的有“纏枝蓮”“纏枝石榴”等等,根據《營造法式》的記載,可以窺見建筑彩畫上枝干相連的各式花卉,花葉大幅鋪陳,各種飛禽走獸奔走期間,線條分明,形成獨立的個體卻又彼此勾連,相互聯系形成整體,符合人們多變和廣闊的審美,后來的明清對宋代的裝飾紋樣進行了繼承與發揚,對裝飾藝術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結語
彩畫裝飾藝術將建筑的保護與美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變化、統一,節奏韻律的獨特審美,展現了彩畫裝飾藝術強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彩畫裝飾藝術充斥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將能表達自己意愿的事物融入到彩畫裝飾當中彰顯了民族藝術的自然大氣、清新明快,傳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彩畫裝飾藝術發展至今,其蘊含的藝術內涵仍不斷影響著現代藝術家,從中獲取靈感和技巧進行創新創作,彩畫裝飾藝術的藝術內涵值得我們保護和探究。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作者簡介:張葳(1968-),男,漢族,云南昆明人,教授,主任,碩士學位,專業:環境藝術設計;
陳夢(1991-),女,漢族,籍貫:湖北荊門人,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