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君
國內智能化產品設計的現狀
目前中國院校的設計教育沒有發展出自己的體系,院校的專業劃分單一,教學模式與專業課程設置不規范,偏重理論。智能化產品的設計不僅是產品外觀的設計,還包含了用戶分析、程序設計、產品交互和界面設計等各方面的綜合需求。目前中國工業設計偏重于理論教育和造型設計的培養,在用戶調研、交互分析尤其是計算機基礎知識缺乏,學生并不能獨立的完成智能化產品從設計概念到實物產品或是商業推廣的整個流程。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加入
由于中國設計類學生招生特點和專業課程結構的客觀因素,設計類專業學生對于計算機基本知識的缺乏導致對智能化產品設計的不夠深入。工業革命期間機械生產的出現使設計出現了許多新的需求,比如人機關系、新的生產方式與傳統造型的矛盾、大規模商業模式的出現以及用戶需求層次的改變。而互聯網這個新興產業是首次和產品設計產生如此緊密的聯系,“互聯網+”概念的出現對于產品設計提出了新的需求:
智能化產品的出現弱化了產品造型,更傾向于產品內部程序、操作界面、使用流程和用戶潛在需求分析等方面的設計。
互聯網產品的普及時間短,用戶需求的分析不明確,需要設計師對用戶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善于發現用戶的潛在需求。
以互聯網為基礎設計產品,設計師對互聯網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洞察互聯網技術為用戶提供的服務,才能合理把握設計方向,使產品能在實際應用中順利實施。
設計專業與計算機專業合作推動概念產品實物化
實物模型是產品研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學生能在模型制作中體會產品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后期加工制造的可行性。智能化產品的特點決定其設計實施過程很難由設計師獨立完成,產品的實現需要其他專業的學生合作完成。
由于智能化產品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以計算機編程為載體的服務設計,設計師與程序員的合作模式是發展的趨勢。設計院校應該提供設計專業學生和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合作機會,針對產品從調研到設計, 再到后期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實物產品的全過程。既為計算機學院的程序設計提供了實物載體,同時也促進了設計概念轉化為實物模型的成功率。設計實踐經驗賦予了他們更高的價值, 增加了他們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水準。
設計專業與經濟管理專業合作推動實物產品商業化
眾籌平臺的開展和3D打印技術的發展為設計概念商業化提供了很好的契機,設計教育可以利用好這些平臺,將學生的智能化產品的設計推向商業化。智能化產品推廣相比傳統商品的推廣有幾點優勢,使其更容易被推向市場:
智能產品在市場上發展時間短,用戶對產品功能需求不明確,需要設計師洞察用戶的潛在需求,產品有很大的設計空間。
產品設計向內部轉化,結合3D打印技術,實體生產成本降低。
有產品本身的設計向以人為中心的服務設計轉化,通過視頻演示和商業推廣在眾籌平臺上更直觀的洞察用戶的潛在需求,緩解了傳統商品定位不明確造成的商業損失。
20世紀30年代以后,設計師與商業的關系就已經非常密切,在目前設計專業課程中也有進行價值工程和設計心理學等課程的學習,但是在校設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商業策劃和商業推廣的整體流程是不太了解的。中國各大學不久前完成了向“建設組合大學”發展的進程,設計院校基本相當于一個小型社會,由各種各樣專業的學生和管理部門組成,門類齊全,可以將經濟管理專業和產品專業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商業包裝、商業策劃和商業展示,將學生自主設計的產品以商業形式推向市場。不但能提供給學生設計概念商業化的機會和獲取實踐經驗,學生還能各方面認知自己專業在社會實踐中的角色,從不同專業的視角對自己的設計概念進行改進和完善。
學校在項目實踐中的組織作用
學校對于項目的組建起到很關鍵的作用,首先,學校需要創造各學院之間的交流溝通的機會。比如創建大的合作式工作室,模擬公司,在一個工作室內劃分不同學院的工作區,提同一個方便溝通交流的公共場所。其次,對學生的成績考察可以改為項目考察,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學習設計理論,寓教于樂,設計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設計方法和設計思維。再次,學校可以和公司或者公益機構合作,開展一些設計項目,學生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可以直接和公司的負責人聯系或者可以去養老院等公益機構實地調研,增加學生對于社會需求的了解。
“互聯網+”的興起,智能化產品的普及將會給設計教育帶來很多變革和機會,學校應該及時引導,發展新的培養模式和學科方向。針對社會的需求,結合學校資源的優勢發展適合本院的特色專業。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