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也已經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2016年,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也將愈發深入地融合到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智慧城市的內涵就是將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深度融入城市的規劃、服務和管理的整個過程,參與者包括政府、市民、企業、第三方組織等。城市治理與城市管理的不同之處在于,“管理”強調政府作為城市管理者,實現自上而下的管理。“治理”追求的則是政府、企業、市民和第三方機構等共同進行城市治理,將“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實現上下互動,形成“政府、社會、市場”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
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大數據的開放共享原則為這一新型城市治理模式的落地提供了基礎性支撐。2015年9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充分利用大數據,“打造精準治理、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當前,大數據逐漸成為一種驅動智慧城市治理和運行的重要戰略資源,但若要讓其發揮最大價值,首先要保證數據本身要有很高的質量,這就需要做好針對大數據本身的治理。如果沒有做好數據本身的治理,數據質量不高,那么依靠這些數據就很難治理好智慧城市。現在數據開放的呼聲很高,然而在數據開放的同時要保證數據質量,否則數據開放的程度越高、被應用的范圍越廣,數據帶來的危害也就越大。數據的質量主要體現在真實性、準確性、及時性、完整性、安全性和可利用性等多個方面。
對此,計算機世界研究院推出的《智慧城市的大數據治理》研究報告將“大數據治理”分為兩層含義,涉及兩個不同層面的問題進行研究。一個是如何利用大數據做好智慧城市的治理;另一個則是在智慧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如何做好對大數據本身的治理,比如界定數據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采集邊界、隱私保護等基本問題。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如果做不好對大數據本身的治理,那么對大數據的采集、分析和開放就會變得無章可循,最終也會影響利用大數據來治理好智慧城市的效果。所以,為了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這兩個問題需要一起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