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健
如今影響國際油價的最大因素已不是歐佩克和中東產油國,而是美國頁巖油。美國頁巖油氣革命成為21世紀以來影響全球石油市場變化的最大因素。美國頁巖油氣產業的迅猛發展,不僅令美國逐步實現能源獨立,甚至打破了以往全球石油貿易的平衡,逐步形成了“供應多極化和需求中心化”的貿易新格局,由此也推動全球油氣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加速轉變。在推動全球石油貿易格局轉變的同時,美國頁巖油產出的大規模增長,同樣重創了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
2008年以來隨著頁巖油氣革命的逐步蔓延,美國原油產量開始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2012年之后美國連續三年原油產出增量超過100萬桶/天,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此壯舉的產油國。在頁巖油持續大幅增產的同時,2011年之后全球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石油需求增量持續減弱,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供應過剩現象,并且過剩較為嚴重,持續時間較長。供需長時間失衡,最終導致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的暴跌,至今仍然處于偏低水平。
國際油價長期處于低位,導致許多產油國財政出現嚴重赤字。與此同時,石油市場長期的供應過剩,也使全球石油庫存持續大幅攀升,超高的庫存壓力同樣限制了產油國的進一步增產。為了減輕庫存壓力,同時穩定國際油價波動水平,以沙特和俄羅斯為首的產油國于2016年末達成聯合減產協議,合計減產近180萬桶/天,這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時隔15年之后再度聯手救市。
與歷史上的減產協議相比,此次減產行動同樣是為了推動原油市場供需再平衡,進而將油價維持在相對合理的水平之上。但與以往減產所處的大環境不同,如今的世界石油市場已經不再是歐佩克一家獨大,美國憑借頁巖油氣產業異軍突起,隨著頁巖油開采效率的提升以及生產成本的降低,日漸成為全球原油市場的調節者。減產協議達成后,油價短暫上升,但頁巖油產量的增長產生的對沖效應,使得國際油價回升乏力,全球原油庫存壓力得不到實質緩解,并最終使原油市場的再平衡之路延后。不得不說,此次原油市場的減產機制出現了失靈的尷尬局面。
當前原油市場供需關系失衡,重點在于頁巖油增產而導致的供應增量沖擊,從而出現了石油供應的過剩。從長遠視角來看,全球石油儲量整體呈上升態勢,隨著以頁巖油氣等非常規油氣為代表的多種油氣資源類型的發現,石油供應將維持充足狀態。相反,即便全球經濟增長后期逐漸恢復,但由于電動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普及,環保意識的日漸增強,共享理念的進一步深入,石油需求也將面臨巨大的替代威脅。近日國家工信部表示,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制定禁售傳統燃油汽車的時間表,此舉顯示出政府鼓勵新能源汽車的鮮明態度。
去年德國聯邦參議會通過一項決議,將于2030年起禁止所有燃油汽車上路。今年7月初,法國能源部長宣布法國計劃在2040年前停止銷售汽油和柴油車,該計劃是法國一項旨在履行巴黎氣候協定承諾的“五年大計”的一部分。7月底,英國政府宣布將于2040年開始全面禁售傳統燃油車。荷蘭和挪威早前提出,將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印度也稱,要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
從全球能源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燃料的清潔化、低碳化是必然趨勢,剛性需求的減弱對全球原油的需求將產生巨大影響。目前世界原油供需面的根本矛盾在需求,需求增長前景黯淡,而原油儲量及供應能力突出,將會令原油市場長期處于供給寬松甚至是過剩的狀態。由此一來,減產機制對原油市場而言,將不僅是短期失靈,甚至將出現長期失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