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掌大”是一種擬估式模糊量短語,在語義表達上具有三種主觀性的語用義,分別是夸大估(估大量)、縮小估(估小量)和據實估(估實量)。在語義平面,由于形容詞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稱性的語義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的表義模糊性,使得“巴掌大”這樣的短語具有模糊性的語義特征。在語用平面,由于該類短語中表示“小物”的名詞和表示“大”的形容詞在語義上具有極大的反差,使得該短語在語義表達上具有極強的主觀計算性,從而導致該短語整體上呈現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觀語用義,產生了較好的語用修辭效果。
關鍵詞:比擬 巴掌大 估大量 估小量 估實量
一、引言
漢語中,“巴掌大、巴掌小、米粒大、拳頭大、綠豆大、黃豆大、豆大、芝麻大、碗大、碗口粗、筷子長、瓶口寬、煙筒、豆腐塊兒厚、膝蓋深”等短語是通過“比擬”和“估摸”的方式來表達一種模糊性的語義量,我們稱之為“擬估式模糊量短語”。這類短語由“名詞+形容詞”構成,董曉敏(2005)稱之為“估量短語”,并且對該短語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進行了研究。
董曉敏(2005)指出,該短語中的形容詞具有[+量度]語義特征,多是往大里說的積極量度形容詞(例如“大、粗、長、寬、高、厚、深”等),也有一些是往小里說的消極量度形容詞(例如“小、細、薄”等)。該短語中的名詞具有[+熟知性][+典型性][+無指性]這三個語義特征。所謂熟知性的名詞,一般是指家具類、生活日用品類、食品類和人的身體器官類名詞。所謂典型性的名詞,一般是指那些占據了一定空間位置、能凸顯事物某方面形體特征的具體事物名詞。例如“芝麻、紐扣、乒乓球”凸顯了顆粒狀形體特征,“筷子、面條、釣竿兒”凸顯了長條狀形體特征等,這些名詞都是典型性的名詞。抽象概念的名詞和集合概念的名詞一般不能進入此類短語,因為它們沒有典型性特征。所謂無指性的名詞,一般是指該名詞的表現對象不是話語中的某個實體,否則就是有指名詞(陳平,1987)。例如“天大的事”中的“天”就是無指名詞。無指名詞一般表示一種類名,著眼點是名詞的抽象屬性,而不是語境中具有這種屬性的某個具體事物??傊?,擬估式模糊短語的整體語義特征是它們都表示一定的程度量值,這種量值不是明確的定量表達,它或是一種估量,或是一種模糊量,其中該短語中的名詞性成分(如“核桃”)是“拿實物比較”(丁聲樹等,1961),或者是“以名詞的所指作為量度的標準”(朱德熙,1982),是用比擬手法來表示一種估摸的量度。擬估式模糊短語在句法功能上,不僅可以充當定語、賓語、謂語中心語等,還可以用來回答“多+量度形容詞”的提問,說明某事物的量度特征。比如問:多大?回答是:核桃大。
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學界對擬估式模糊短語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語義兩個平面,對語用平面的特征關注不夠,而語用功能恰恰是此類短語最重要的特征。本文以“巴掌大”為擬估式模糊量短語的代表,在對此類短語的語義平面進行補充考察的同時,詳細考察其語用功能,主要解決三個問題:1.擬估式模糊量短語表達的語用性量度義是否有差異;2.擬估式模糊量短語在語義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觀原因;3.在會話含義(語用傾向或言外之意)上,擬估式模糊量短語的語用義是否模糊不清。這三個問題實質上具有內在的一致性,但是為了論述方便,本文還是分開闡釋。
二、基于語料庫的擬估式模糊量短語的語用義差異
本文以“巴掌大”為關鍵詞,檢索了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以下簡稱CCL語料庫),得到247條相關語料。從“巴掌大”的語用性量度義出發,這些語例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中,“巴掌大”的語用性量度義側重于表示“大”,該類短語是往大里估量,是“夸大估、估大量”的意思;第二類中,“巴掌大”的語用性量度義側重于表示“小”,該類短語是往小里估量,是“縮小估、估小量”的意思;第三類中,“巴掌大”的語用性量度義側重于表示“實際大小”,該類短語是往實里估量,是“據實估、估實量”的意思。舉例分析如下(文中語例全部來自CCL語料庫):
(一)“夸大估”
(1)如今女兒甜甜已長到15歲,她常常對鏡子望著脖子上巴掌大的疤痕傷心落淚。
(2)李白的情形更好,背囊里滿是巴掌大的銀錠。
(3)地主老爺叫長工從幾里路外挑水澆莊稼時,特別叫剩點水澆蕺耳根,好讓他們在巴掌大的肥肉吃膩之后,把蕺耳根用精制的佐料拌著吃,消消飽脹。
例(1)~(3)中,“巴掌大”在語用傾向上側重于表達“大量(量度大)”。根據日常認知經驗,例(1)中,一個15歲的小姑娘,她的脖子的總面積也不會太大,況且這傷疤是15歲之前就已經落下的,那時候脖子的面積應該更小一些,說話者用“巴掌大”來描述傷疤的大?。ɑ蛘邍乐爻潭龋?,即使是小孩的巴掌,也已經讓受話人感覺到傷疤的面積其實很大了。再加之后文的“傷心落淚”,更加反襯出傷疤的“面積大、程度重”。因此,例(1)中的“巴掌大”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語用義。例(2)中的“巴掌大”明顯有往大里估即“夸大估、估大量”的語用義,因為前文已說明了李白的經濟情況很好,很有錢,而且銀錠的大小一般是可以用手握持的,如果和巴掌一樣大,無法握持,則充分說明“巴掌大”的銀錠在語用義上是往大里估,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語用傾向性。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可以知道例(3)中“巴掌大的肥肉”也是夸大的說法,具有“夸大估、估大量”的語用傾向性。“肥肉”切成“巴掌大”一般是不合情理的,況且該句的上下文還有“吃膩”、用蕺耳根“消消飽脹”等提示“肥肉大”的語境語。這些都說明例(3)中的“巴掌大”在語用傾向上具有夸大的語氣,呈現出“夸大估、估大量”的語用義。
(二)“縮小估”
(4)丁玲的家鄉臨澧,是個開車不用10分鐘就可以轉一圈的小鎮,在這個巴掌大的地方,四處晃動著丁玲的影子。
(5)青石嶺村連塊巴掌大的平地都沒有,是個三面環山一面臨河的死胡同。
(6)所以居民們更加珍惜這兒的每一寸土地,即使半山坡巴掌大一小塊熱土,也要種上蔬菜,種上樹苗。
例(4)~(6)中,“巴掌大”在語用傾向上側重于表達“小量(量度小)”。根據日常認知經驗,例(4)中,一個小鎮再怎么小,也不會像一個巴掌那么大,說臨澧小鎮是一個“巴掌大”的地方,顯然是側重(或者極言)其小,而不是說這個小鎮真的如巴掌大。同樣的道理,例(5)中的“青石嶺村”再怎么小,也能找到一塊“巴掌大”的平地,絕不會連一塊“巴掌大”的平地都沒有。例句中的說法主要是利用“縮小估”的語用義來達到極言其小的語用目的。例(6)中,能夠種菜和種樹的土地再怎么小,也會超過“巴掌大”。顯然,這里的“巴掌大”也是往小里估量的,旨在表達出極言其小的語用義。
(三)“據實估”
(7)他習慣于隨身帶著自稱為“小小的行頭”——一個巴掌大的小本兒,一個鉛筆頭,隨時隨地用最小的字記下他的所見所聞所感。
(8)在燈光閃爍,人流如織的信息展臺上,忽然看見一個巴掌大的電腦,打開后是一塊大約4×5英寸的液晶屏。
(9)一張小報般大的紙平鋪在路邊,用石頭壓住四角,巴掌大的字寫著幾行:“家庭裝飾,瓷磚,木地板,壁紙,涂料,木工活”。
例(7)~(9)中,“巴掌大”在語用傾向上側重于表達“實量(實際大?。?。根據日常認知經驗,例(7)中,隨身攜帶的小本本,的確有巴掌大小的,這樣可以放在口袋里,的確很方便。例(8)中的“巴掌大的電腦”指的是“掌上電腦”,其液晶屏大約4×5英寸,和一個巴掌的大小差不多。例(9)中,根據生活經驗,希望找到活兒干的師傅在路邊等待雇主的時候,在一張報紙大小的紙張或者板子上寫上工種,字號以巴掌大小為宜,以便作為廣告招牌。可見,例(7)~(9)中,“巴掌大”的語用義都是以“比擬”和“估摸”的方式來表達“實際的量度義”,具有“據實估、估實量”的語用傾向。
總之,“巴掌大”這類短語所表達的量度義的大小具有語用傾向性。根據具體的語境,可以往大里估、夸大估、估大量,也可以往小里估、縮小估、估小量,還可以往實里估、據實估、估實量。
三、擬估式模糊量短語在語義平面具有模糊性的客觀原因
根據三個平面的語法理論可知,在語義平面,像“巴掌大”這樣的擬估式短語具有語義模糊性。其語義模糊性的客觀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形容詞本身的模糊性?!按蟆⑿?、長、短、粗、細、厚、薄、寬、窄”等形容詞與“一斤、三尺、五米、七個、九次”等數量詞相比,形容詞表義的模糊性明顯較強。這是因為“形容詞從整體看缺乏指稱性,具有描繪性,因而導致其語義具有模糊性”。(楊希英,2006)
第二,表達手法本身的模糊性。像“比喻、比擬、比照”等修辭手法,本身就具有表義的模糊性特征,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巴掌大”這樣的短語在表義上具有模糊性。用“巴掌大”這樣的短語來描述的對象,都不是“巴掌”本身,這種用一種事物去描述另一種事物的做法(或者叫修辭手法),其本身就是非精確的語義表達。在“巴掌大”這一短語中,“巴掌”稱為喻體,而喻體在語義上表現的是本體的某種性狀、特征,往往是說話人自己的主觀態度,喻體表達了一種臨時狀態,不是本體的根本屬性。喻體表臨時狀態的特征與本體概念之間不可能分類型緊密聯系,即修飾語與中心語之間存在概念距離(張美蘭,2002)。也就是說,本體和喻體之間是有概念距離的,具有一定的語義差異,用喻體來表達本體,難免導致表義的模糊性。當然,這里的語義表達是語義平面的意義表達,而非全指語言意義,因為語言意義除了句法層面的意義,還有語義層面的意義和語用層面的意義。
四、擬估式模糊量短語的語用義在主觀上并不模糊
“巴掌大”是一類通過“比擬”和“估摸”的方式來表達模糊性的量度義的短語,這種模糊量其實只是語言形式上的,或者說是語義平面的模糊性量度。在語用平面,“巴掌大”的語用義是清晰的。這種清晰主要體現在會話含義(語用傾向性或者言外之意)上,表明了語言使用者的鮮明態度。表面上盡管是模糊性的、不精確的,但實際上卻具有極強的主觀性。
在語用的主觀傾向上,“巴掌大”是反差性的間接語義表達。在整個短語組合中,以“巴掌”這樣的“小物”作比,卻以“大”與此“小物”相組配,這種強烈的反差促使受話人積極地對表達者的言外之意進行語義計算。使用者在考慮所言的對象到底是大還是小時,就會出現“夸大估”或者“縮小估”的修辭性的會話含義,具有極強的主觀語用傾向。如果整個短語不以“巴掌”這樣的“小物”作比,而是以“世界、地球”等“大物”跟“大”匹配組合,構成“世界大、地球大”這樣的擬估式短語,那么整個短語的語用修辭特色就喪失殆盡。像“巴掌大”這類由“名詞+形容詞”構成的擬估式模糊量短語,其中的“名詞”和“形容詞”在量度義上的反差越大,整個短語表義(主要是語用義)的效果就越好。而“名詞”和“形容詞”在量度義上的反差越小,整個短語表義的效果就越差,比如“世界大的疤痕、地球大的雨點”等短語的表義效果顯然很差。這是因為“世界”是“大物”,與“大”匹配沒有形成反差,表義不順暢。要使“世界大的N”這個結構表義順暢,語用修辭效果突出,名詞“N”就不能是具體的事物名詞,而應該是抽象的無法確定大小的名詞,比如“心靈、夢想”等,這樣就可以與“世界大、地球大”進行完美匹配組合,構成像“世界大的心靈、地球大的夢想”這樣具有較強修辭特色的表達式。另外,像“心靈、夢想”等這些無法確定大小的抽象名詞,不僅可以跟表示“大物”的“世界”匹配組合,而且還可以跟“巴掌”等“小物”匹配組合,從而構成像“世界大的夢想、巴掌大的夢想,世界大的心靈、巴掌大的心靈”等具有合理的會話含義(語用傾向和言外之意)的短語。
在“名詞+形容詞”構成的這類擬估式模糊量短語中,名詞和形容詞在語義上具有極大的反差,整個短語的表達效果才會好。這也部分解釋了像“巴掌小”這類短語使用頻率不高的原因。筆者在CCL語料庫和互聯網上都沒有檢索到“巴掌小”的用例。實際上,“巴掌小”的現實用例也是有的,只不過這樣表達的修辭效果較差。因為“巴掌小”這樣的組合是直陳式的直接語義表達,具有較弱的語義計算性。以“巴掌”這樣的“小物”作比,順勢以“小”與之相配,這就相當于直接告知受話人表達者的真實意義——旨在言其“小”,就不會產生反差性的會話含義(語用傾向或者言外之意),語用效果自然較差。跟“巴掌大”相比,“巴掌小”的含義相對單一,主要是極言其小,而不像“巴掌大”這類短語既可以極言其?。s小估),又可以極言其大(夸大估),還可以極言其實(據實估)。
五、結語
“巴掌大”是一種擬估式模糊量短語,在語義表達上具有三種主觀性的語用義,分別是夸大估(估大量)、縮小估(估小量)和據實估(估實量)。在語義平面,由于形容詞本身具有描述性而非指稱性的語義特征,再加上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的表義模糊性,使得“巴掌大”這樣的短語具有模糊性的語義。在語用平面,由于該類短語中表示“小物”的名詞和表示“大”的形容詞在語義上具有極大反差,使得該短語在語義表達上具有極強的主觀計算性,從而導致該短語整體上呈現出清晰而非模糊的主觀語用義,豐富了會話含義,進而產生了較好的語用修辭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平.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J].中國語文,
1987,(2).
[2]丁聲樹等.現代漢語語法講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3]董曉敏.“名詞+形容詞”估量短語[J].世界漢語教學,2005,
(3).
[4]何洪峰.論“NA的N”結構[J].黃岡師專學報,1997,(17).
[5]李軍,任永軍.空間維度詞“大、小”的隱喻義認知分析[J].青
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
[6]陸儉明.說量度形容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3).
[7]楊希英.從單音反義形容詞看漢語語境明確語義的功能[J].西南
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9).
[8]張菲霏,張黎.“名詞+度量形容詞”結構研究[J].文教資料,
2009,(18).
[9]張美蘭.從漢語比擬句式結構的發展看名詞性偏正結構的構成
[J].漢語學習,2002,(1).
[10]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王秀云,女,四川平昌人,語言學碩士,平昌中學高中教師,研究興趣為社會語言學、語應學。
(王秀云 四川省平昌中學 63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