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文
摘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升級和完善,它已經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為了培養更多的計算機人才,中國的高校已經開始建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體系。然而,由于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嚴重阻礙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學發展。主要對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確保我國計算機與技術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技術應用型;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U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394-01
1 注重傳統教學缺乏實踐
盡管教育部和高等院校一直強調加強學校的創新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然而,由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和各大學享受的國家政策不同,許多大學仍然無法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許多地方高校,計算機科學和技術教研組在設置課程的同時繼續保持傳統的本科教學,注重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自然很難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靈活的邏輯思維。同時,沒有計算機實戰模擬來根據學生對計算機的不同掌握來訓練每個軟件和硬件的操作特性。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對一些高校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傷害。如果高校不重視這一點,他們培養的學生將很難適應快速變化和快速發展的社會中IT行業的需求。如果因為自身不能全面的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技能,在初高中的計算機實驗教學和企事業單位的計算機相關崗位從事工作,都可能因為學藝不精而導致自己事業受阻,同時這也不符合社會和業界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 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
目前,許多地方高校缺乏培養各類人才的具體和有針對性的措施。因此,在進入大學時,學校教師應該向學生普及這些知識,以幫助他們盡快確定自己的專業位置,從而在大學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位置,并為此不斷努力。計算機教學非常及時。如果你想跟上社會的需求,在實際操作中會有一些困難,這也導致一些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和技術課程定位不準確,在課程設置上可能有點不合理。對于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培養缺少實用的方式,再加之在大一大二階段,一些公共課程的設置比如思想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英語、數學等教學時間過多,占用了學生的專業課時間,從而無法保證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培訓,這也是一方面原因,我們也必須重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技術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計算機已經成為一門學科。由于我國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時間短,多方面經驗不足,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當前,我們必須加強計算機科學技術課堂體系的逐步完善,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教學模式的創新。
3 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教學現狀
3.1 課程設置比例不合理
我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存在諸多問題,缺乏教學經驗,專業課程與理論課程不協調,理論課程比重相對較大。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缺乏專業教學經驗和能力,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程較短,學生自由玩耍的機會較少。此外,理論課程知識與專業課程知識沒有密切聯系,也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不合理,類別多,課時短。
3.2 課程標準不明確
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和不明確的課程標準,這將嚴重制約我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使用的教材有兩種:一種是我國教育部編制的統一教材,主要用于所有高校;另一個是高等院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編寫自己的程序。兩者都具有相同的缺點,那就是忽略了對社會人才需求的重視,沒有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無法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
3.3 過度重視核心學科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已經開始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為我國高校過于重視核心學科。在設立核心學科時,他們經常選擇教學點,而沒有根據社會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從而容易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教學內容與社會發展速度不一致。因此,高校必須及時更新現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內容。
4 思考與建議
4.1 關于課程體系結構
目前,比較常用的課程體系結構模型主要是分層結構和模塊化結構。分層結構以學科和專業知識為主線,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學科知識體系。模塊化結構由幾個完整的課程模塊組成。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可以突破學科和專業領域的界限。然而,如果過分追求學生的個性發展,它可能會成為各種課程的大拼盤,從而失去課程體系的整體功能。
在構建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將專業培訓目標細分為知識、能力和質量,并將其實施到特定課程的對應關系矩陣中,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分層和模塊化都可以使用這種方法來實現課程中的所有要求。
4.2 關于課程體系實施方式
4.3 將課程體系實施要素的設計納入課程體系構建流程,進行一體化設計。采取的教學實施方式要有利于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創建反映計算機系統 (工程) 的真實工作過程的環境。在設計每個課程模塊和每門課程時,統一考慮課程模塊或課程的目標、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
4.3.1 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的教學方式。除了教學方法的實施,新的課堂教學方法可以歸因于研究性學習方法,最常見的是基于問題的探究性學習、基于案例的討論性學習和基于項目的學習。我們不僅要借鑒國際優秀模式,還要結合我們的具體實際,大力開展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實踐和探索,努力將原本更加極端的建構主義轉化為新型的建構主義,為學生創造更加理想和合適的學習環境。
4.3.2 優化整合課外學習的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一樣,課外學習的實施也應該在構建課程體系、合理、均衡地將各種課程分配到每個學期和學生的認知周期、為構建各種教學平臺創造條件、構建適合我們學校專業需求的混合學習模式、整合在線學習、創新創業教育和其他教學方法的優勢、為課程體系的總體目標提供更堅實有效的支持等方面得到考慮。
4.4 關于專業培養目標
在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專業培養目標又稱為培養規格,是對學生畢業后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應該具備或達到程度的綜合描述。
關于培訓類型,工科院校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各類工程師。工科院校的計算機科學和技術專業應該根據學校的定位和優勢以及專業的特點和社會需求,明確定義和解釋要培訓的工程師類型。
關于培養要求,各校在充分滿足專業規范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集合教育專家、產業界、校友、用人單位等多方力量,設計符合本專業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尤其應注重目前普遍缺乏或不規范的方面,應加強培養現代工程意識的規范描述,加強對技術標準與政策法規的要求,加強對創新意識和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的要求。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未來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國各類高校應該確保向多樣化、標準化和有效性的方向不斷過渡,以確保各類學生在程序和數據匯編等實際操作中感到快樂,進一步控制未來計算機技術和語言的發展規律,并將其變成個人技術研究工具。人們相信,從長遠來看,有可能確保對社會各個崗位的技術和應用人才進行實時培訓。
參考文獻
[1]林煜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思考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19 (17) :77-84.
[2]余波.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大學教育,2012,15 (04) :18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