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中醫有可能毀在中藥上。”近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發布會上,有記者就這一說法向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求證,后者回答:“這句話確實不是危言聳聽!”
在醫衛系統浸淫近40年的“老中醫藥人”王國強為何說這句話?事實是什么?原因何在?如何解決?我們來聽聽中醫藥方面的專家、藥企和種植戶怎么說。
“王國強局長說得很對。”35年來一直在中醫藥系統做科研、推廣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藥藥劑專業委員副主任委員田景振注意到了王國強的這番表述,“中醫診斷的療效,最終要通過配方中藥發揮作用,但現在中藥質量問題確實存在,給人留下‘功效變差的印象。”
野生變家種,質量難以保證
“野生變家種,是今后藥材的種植方向。”
在田景振看來,追溯歷史,中醫配方藥材絕大部分都來自野生采集,但隨著中藥使用量增加,許多品種已瀕臨枯竭,“野生變家種”便應運而生。
“一方面,如石菖蒲、九節菖蒲、藁本等野生品種經過多年持續性采挖,資源已很少;另一方面,人工成本也越來越大。比如采摘金銀花,一天只能賺120元,但出去打工,一天最少也能賺200元。”
在宏濟堂醫藥有限公司中藥廠負責人宋憲梓看來,近年“野生變家種”的品種占總體藥材的比例不大,甚至遠遠滿足不了需求。大量的更有價值的野生藥材品種,尤其是那些瀕危野生藥材,亟待挽救性開發。
“野生變家種”應需而生,但為什么被市場詬病?田景振認為,近幾年,藥材漲價,如桔梗、三七、黃連價格一度上漲到幾百元,但這種漲價不是需求拉動,而是有人為炒作嫌疑。“比如甲型H1N1流感逼近時,板藍根脫銷,但它真的防得住甲型H1N1流感嗎?”無論如何,藥材漲價,藥廠因原料價高而虧損,醫院因飲片高價,患者吃不起藥而壓縮購進。農民盲目種植高價品種,導致供過于求賣不出去。
大干快上,無序競爭的結果,便是“蘿卜快了不洗泥”,家種藥材的質量難以保證。
“問題不在于野生是不是變家種,而在于種植技術、種苗等多種原因制約。”田景振說,“種植很簡單,種好并不容易。中藥材從野生到規模化種植,很多復雜的技術環節有待研究。這也是我們中醫藥科研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異地種植,“李逵”頻頻遭遇“李鬼”
道地藥材,即功效地道實在,確切可靠。在中醫處方箋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藥名前標有“川”“云”“廣”等產地字樣,它們的栽培技術、采收、加工有一定講究,因此藥材品質佳、療效好。
但近幾年,許多道地藥材“李逵”頻頻遭遇異地“李鬼”。
平邑縣位于沂蒙山區西南部,土壤和氣候資源優越,是種植金銀花的理想之地。
據九間棚金銀花專業合作社社員張兆春透露,臨沂種植金銀花已近300年,占據了全國八成的市場。2003年“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時期,金銀花價格一路水漲船高。他發現,天南地北金銀花“遍地開花”,有的甚至還打起了“平邑金銀花”的招牌。
“對中醫藥種植和加工來說,門檻并不太高,這就意味著只要有利可圖,道地藥材便可以異地開花。更關鍵的是,異地種植的藥材,雖然藥效差別很大,但表面上差不多。這就給劣幣提供了驅逐良幣的空間。”
田景振認為,“只要條件合適,我們不反對異地種植,但一定要有規劃,不能盲目跟風。”他建議,藥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可以嘗試專營、專管的方式來種植。
GAP有規范無配套,老實人吃了虧
中醫診病的基本方法望、聞、問、切是戰國時期濟南名醫扁鵲發明的,但最近他的故鄉——濟南市馬山鎮卻遭遇了煩惱。
得益于山東中醫藥大學的技術和環球醫藥集團的財力支持,馬山鎮建立了中藥材種植科技示范園,并應用現代農業知識,科學規范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直至成為中藥材GAP種植基地(在中藥領域,GAP指代“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但這個鎮的煩惱是:中藥材GAP種植成本高,而國家卻并沒有給予優質優價的政策,這也意味著自己會因為成本高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這一點,和中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南方中醫藥從業者李明焱感同身受:比如“浙八味”中的麥冬,浙江的品種只能3年一采,產量低,價格高,臨床療效好。但在湖北、四川等地種植的麥冬,產量高、價格低。浙江的麥冬效果最好,在市場上卻不具有競爭力,這直接導致浙江種植麥冬的藥農越來越少。
田景振認為,GAP種植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優質不能優價,這導致雖然一些中藥公司建有中藥材GAP生產基地,但部分基地流于形式,采購的仍是基地周邊的藥材。
“不能讓中藥材的質量變差,毀了中醫藥事業。”盡管中藥材質量遭遇質疑,田景振相信這是發展中的問題。
最近,他所在的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和“中藥”兩個學科剛剛被納入國家一流學科,“5年內,每個學科將得到1億元支持”;該校的中醫專業群和中藥專業群也得到山東省2000萬的支持。而利用這些幫助,他們正在山東省布局8個基地,試圖改變“GAP有規范無配套,老實人吃虧的現實。”
“《中醫藥法》有望出臺,將從制度上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田景振說。
[寫在最后]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都曾使用草藥治療疾病,但是把草藥提煉升華,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治系統,中醫藥是唯一的。可以說,中醫藥融治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為一體的綜合防治模式已深入民族骨髓。
然而,近年來中藥及中藥原料品質不斷下降,野生中草藥資源日益匱乏,種植污染、炮制造假等問題頻頻出現,嚴重制約了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與此同時,日、韓等國卻通過嚴格的工藝控制流程生產出優質產品,提高國際中藥市場占有率。令人警醒的是,我國進口中藥大部分是高端中成藥和高質中藥材,國內高端中藥市場主要被安全有效、質量穩定、品牌信用高的“洋中藥”占據。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正本清源刻不容緩,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保護、扶持、推進中藥產業的發展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