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醫學,簡稱“維醫”。維吾爾族醫學有悠久的歷史和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維吾爾族醫學以“土、水、火、空氣”為代表的“四大物質學說”和“血津、痰津、膽津、黑膽津”的“四津體液學說”為基本理論,解釋人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創立了一整套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法。
四大物質學說又稱四要素學說。它是古代維吾爾族的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也是維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維吾爾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通過對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體驗,認識到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物質——火、氣、水、土,影響和制約著萬物的生、長盛衰。
火(太陽)位在高處,量為最輕,稀而無色,能發熱。火以升為特點,在一年四季、一日晝夜中,調節天地寒熱,能給萬物熱量,使萬物分解、成熟,能熔解或改變堅硬物質,能調節水、土之寒,使萬物成色。屬性為乾熱。
氣(空氣、風)
位于水火之間,量比火重,比水輕,因此在火之下,水之上。以動為特點,能調節太陽對水、土的強烈影響,填補空間,無孔不入,促進物質代謝,在萬物生存中起重要作用。屬性為濕熱。
水位于土之上,量比土輕、比氣重,以流為特點。在所有生物的活動中,水輸送和溶解所需要的營養,防止萬物由于太陽(熱)的影響而被分化、腐蝕,通過各種渠道排泄萬物所產生的廢物。屬性為濕寒。
土位于水之下,量為最重,以靜(沉)為特點。土能保持萬物的形狀,提供生存場面,保存營養物,調節水所引起的過濕和火所引起的過熱,從而保持平衡,還能對有些物質起到分解加工的作用。屬性為乾寒。
維醫學認為,人的四大氣質類型是由四大物質產生的,火產生膽汁質,氣產生血液質,水產生黏液質,土產生黑膽汁質。四大氣質又分別產生膽津、血津、痰津、黑膽津四津體。據此將人的氣質歸納為四大類型,即干熱型,屬膽汁質,易患精神病、肝病、消化系疾病等;濕熱型,屬血液質,為最佳氣質型;濕寒型,屬黏液質,易患風濕病、關節病、癱瘓等,但易治愈;干寒型,屬黑膽汁質,易患精神病、心臟病等,較難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