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
有的餐廳貼告示“先購餐”,防止老年“相親團”蹭座;有的年輕人責怪老年人在公共空地上跳廣場舞,在公共汽車上搶座……老人們生活的意義是什么?怎樣得到更多理解和尊重?如何讓他們的生活更有滋有味?
筆者認為老年人應該做到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讓生活除了有意義,還要有點意思。就像某位電臺主持人說的: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太講究意義,活得過于宏大,結果,就差了那么點意思。
“意思”這詞很妙,就是那些能微微撥動人心弦的情緒。人過中年,可能不記得自己的高考成績,卻記得第一次走入大學校門的忐忑;可能不記得評職稱搞項目的緊張,卻記住孩子在晨光中的笑靨……當時覺得只是小事,之后回頭再看,卻件件是大事。
高壽不如高興
很多人因為沒有什么特別的愛好和追求,每天感覺光陰虛度,心態也一天比一天頹廢。如果每個老年人都能做到老有所樂,那么每天就會過得非常充實,心態也會一天比一天好,這樣不僅對老年人自己,對老年人所屬的家庭和整個社會都是大有好處的。
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老有所樂呢?
電視劇《劉老根》 里藥匣子說了這么一句順口溜:“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何苦久久地深陷傷感之中不能自拔而徒耗更其苦短的暮年。
老年人不能只有天倫之樂,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快樂,應該讓歡樂陪伴自己頤養天年。通達的老人善于通過養花弄草、習歌練舞、放情山水等轉移情緒,日久便帶來養情怡性的無窮樂趣。
有位老同志在歡送會上說及退休生活時,概括為“天倫之樂、知足常樂、老有所樂”。有人解析說,“天倫之樂”是一種氛圍,“知足常樂”是一種心態,“老有所樂”是一種動力,三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筆者覺得,上述概括和解析均很精當。至于何種樂法可各取所好,很多老人不是更喜歡扭秧歌、唱戲、放風箏、抖空竹嘛。
不妨聊發少年狂
人常說的“船靠碼頭車到站”,系指職業生涯而非人生道路。何況還有許多退休人員因工作需要返聘的,他們的職業“車船”尚未停靠“車站碼頭”。當然,對大多數沒有返聘的退休人員來說,雖然不能發揮工作余熱,但亦可發揮生命余熱,比如練書法、習繪畫、“爬格子”、上老年大學等等。
一提到“老有所為”,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大器晚成”,進而聯想到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物。像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80歲以后還從事科研,繪畫大師畢加索90歲還在作畫,唐代百歲醫學家孫思邈晚年撰寫《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蒲松齡古稀之年寫成《聊齋志異》,恩格斯74歲編完《資本論》第三卷,德國文豪歌德81歲完成《浮士德》的創作,英國小說家丹尼爾·笛福晚年寫成名著《魯賓遜漂流記》……這些人物都是鳳毛麟角,絕非普通人所能效仿,因而亦非大眾化的“老有所為”標桿。
一提到“老有所為”,人們還會聯想到后漢大將馬援的名言“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曹孟德的名言“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等等。其實,上述名人名言只是指一種精神狀態,并非真要老人老當益壯,真要老驥長途跋涉。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詩句,這“聊發”也不過是“稍為”的意思,并非鼓勵老年人與《水滸傳》中的“拼命三郎”石秀大比拼。倒是南宋詩人陸游的詩句“老人不復事農桑,點數雞豚亦未忘”說得比較實在,也不會誤導老人。不是嗎?老人干不了農活,可以干些“點數雞豚”之類的力所能及的活兒嘛,這才是大眾化“老有所為”的真諦。
然而,大眾化“老有所為”往往與“老有所學”連接在一起。
老有所學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可見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而且,學習不僅能充實頭腦,使自己的知識結構與時俱進;還能充實生活,使自己的心態年輕化。
學習不止于聽課念書,也不止于老年大學的課堂。細心想來,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人生需要不斷學習,學習并非漫無目的,而是有意識地積累。只有通過一筆一畫,才能寫完一個字;只有通過一句一句研讀,才能讀懂整篇文章;只有一點一點地學習,才能掌握生活的意思。“活到老,學到老”,不止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向上的人生態度。
有一位叫李淑芬的普通北京市民。在北京申奧成功后,年屆9旬的她聽說老外挺喜歡中國的剪紙,而這正是她的業余愛好,便精心剪出了20幅作品,并裝訂成冊。她打算給每個參賽的國家或地區各贈送一份,這就意味著總共要剪出200套左右,無疑工程浩大。她還擬當面贈給外國人,于是又大啃英語,人們都被她的故事所感動。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樂游原》中有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道出了古今多少人對晚景短促的迷惘和留戀。不過,也有樂天派反其意而詩之曰:“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這種曠達的老年觀值得稱道。竊以為,只要我們調適自己的身態與心態,注重養生與保健,踐行老有所樂與老有所為,我們就可以自豪而無悔地向世人宣稱:“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責編:美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