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名
從消逝的火柴說開去
火柴在100年前于中國露面時,被稱作洋火,洋也就是外國。清人孫玉璋《異聞瑣錄》有云:“道光間,英夷所貢雜物,多謠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以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廳昂,非豪商顯宦無力求之耳。”也就是說,當時的火柴很昂貴而且只有富人才能有財力使用。在整個民國時代,中國雖然可以自產火柴而且質量不錯,但是總產量卻遠遠不能滿足國人需求,實在是每個人每年都分不到一根火柴的窘境,只能依靠大批進口火柴來維持。
解放后,火柴工業得到了大發展,但是要滿足人們需求還是遠遠不夠,那時候大家買火柴還需要票,一個月定量幾包,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火柴工業達到了鼎盛時代,這時候已經不需要火柴票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打火機的大量普及和天然氣灶具的推廣,火柴的夕陽也如期而至,2012年,亞洲最大的火柴生產廠——泊頭火柴廠宣布破產。如今的火柴已經不再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資,在婚禮慶典或者一些偶然場合才會驚鴻一現。
另一個已經徹底消失的東西有點臟,那就是廁所里的報紙。從解放后報紙產業的大面積鋪開以及文字普及工作的蓬勃開展之后,國人的識字率在上升,報刊的普及帶來了另外一個福利——堆積在廁所里的報紙。這是真正的福利,在報紙展示廁所用途之前,在中國廣大農村,北方靠高粱稈子南方靠竹片來處理大小解之后的衛生問題,才是常態。雖然報紙上有油墨還有點硬,但是比起竹片木棍來說還是要進步許多。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1世紀初中國徹底普及衛生紙和產量上去之后,才徹底消失。那些報紙作業本之類的廢紙,歸宿從廁所變成了廢品收購站。不過隨著最近10年噴水沖洗馬桶的逐步普及,雄霸廁所的衛生紙地位也開始動搖了。
作為專屬于一個年代的物件,補襪板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這個外形像熨斗的物件,現在有一個保存在國家博物館,是警衛員為周恩來補襪子用的,從西柏坡一路補到中南海,標準的廉政文物。補襪板一度是過去嫁娶媳婦的標準新娘陪嫁,這一切都源自于襪子太金貴了,穿襪子又損耗大。過去,勤儉持家者用補襪板,圖快的直接上橡皮膏補洞了,后來一度還流行過尼龍襪子,跟如今已經消失的的確良屬于同一年代流行品,尼龍襪子也不便宜,破了就用專業補襪子的膠水來修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襪子的產量徹底滿足市場需求,價格和質量顯著平衡之后,補襪板連同補襪膠水和的確良才消失于我們的視線。
消失物件背后的生活變遷
20多年前,揣個BP機,酷;抓個大哥大,摩登?,F在這些東西已經徹底從公眾普及中消失。而它們曾經一度試圖取代的電話座機,仍舊在。
電話座機在20世紀90年代最初普及進尋常百姓家庭時,堪稱萬人空巷,大家都沖出來去電話局排隊,安裝費2000元~3000元之間,大致相當于半年以上的工資,大家一邊肉痛一邊瘋搶,爭的就是工業時代一個溝通你我的電流。
那時候電話必定放在客廳最顯眼的地方,大哥大不能隨便借(因為貴),去鄰居家借電話打一下是沒有問題的(出于電話機主的炫耀心理)。
如今,電話座機只能在辦公單位中找到了,而且往往添加了更多功能,移動啊傳真啊什么的,一個普通的座機電話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而在家庭里,除非電話線和寬帶網絡綁定,否則座機電話基本上已經被人手一部甚至兩部的手機取代。
由此帶來了回家才能實現信息溝通的家庭中心制的解體,手機不離手,隨時通全球,結果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絡更緊密,與此同時在家里打電話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另一個跟電話座機差不多命運的,就是電視。1979年時一臺黑白電視機售價要300元以上,相當于當時一個熟練工的大半年工資,一臺黑白小電視,全院子男女老少齊看電視的情景并不少見。
這種情況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電視一躍成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之一,再然后,以電視為中心的客廳模式確定下來,一直持續到21世紀第一個10年。在大部分國人的客廳里,電視取代了課桌和餐桌的中心地位,占據了最長最寬的一面墻,客廳最終成為了電視房。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舊的鄰里關系解體,新的樓房居住模式導致過去串門聊天消遣方式的徹底崩潰;一方面也是隨著電子工業和用電量的發展,電視成為新的主流消遣方式。這一切的結果就是,電視越大,這種以電視為中心的家庭布置方式越明顯。
而這一切在2010年之后戛然而止,電視收視率直線下降,取而代之的就是網絡收視率極大提高,與此同時,健身、戶外娛樂、人際交流等其他分散休閑方式的普及也在拆霸主電視的臺面?,F如今,新的家庭布置中,客廳的中心已經不再是單一的電視,可能是投影儀,可能是音響,還可能是健身器材或者是互聯網設備。
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VR技術等的推進,電視機的徹底退休也不是一件很漫長的事情。
如果未來沒有電視,一家人吃東西看電視帶來的氛圍,我們又該去哪里尋找呢?相信時間會給出答案。
(責編:石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