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東
蘇霍梅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處于疲倦下的頭腦,是很難有效地汲取知識的.”作為教師,要想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教學產生興趣,從而消除學生學習中的心理疲勞,使教學和諧融洽,互相促進.如何營造學生的積極心理氛圍?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物理的學科特點,教師應該做到以下方面幾點.
一、講究課堂教學藝術
1.重視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關鍵.如果教師設置一個好的導入點先聲奪人,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從而為整節課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講“氣體的壓強”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打開冰箱門比較費力?然后解釋:打開冰箱時,冰箱里的冷空氣出來,外面的常溫空氣進到里面,冰箱門重新關上后,將這股“熱”空氣也關在里面,但密度小了.之后,“熱”空氣冷卻、收縮,產生了一定的降壓,內外的大氣壓力產生差異,打開冰箱門時就要克服氣壓差異所引起的阻力,所以感覺開冰箱門比較費力.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電磁感應定律”時,教師可以介紹法拉第.1820年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善于思考的法拉第就想,既然電能產生磁,那么磁能否產生電,經過多次失敗,他并沒有退縮,堅信“電與磁是一對和諧的對稱現象,磁一定能生電”.經過十年的艱苦探索,終于在1831年8月實驗獲得成功,實現了“磁生電”,宣告電氣時代的到來.通過講解名人軼事,使學生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實現了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同時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肯鉆研,想方設法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索精神.
3.注重課堂語言的藝術性.首先,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語言表達要準確規范.同時,教師的語言要飽含激情,飽含對學生真誠的期待、對物理教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精辟見解,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其次,教師的語言語速快慢,聲音高低要恰到好處.語速太快,學生反應不過來;語速太慢,學生又提不起精神.聲音太高,精神容易疲勞;聲音太低,學生注意力難以保持.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速應快慢適中,聲音高低適宜.當然,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學生高度的責任心,也依賴于教師雄厚的知識底蘊和個人性格情操的魅力,等等.
4.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學習方法,教會學生學習,促使他們獲取新知識.教學過程實際上體現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習是學生主動求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遇到困難,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引導啟發學生積極學習、探索.有時,還要經過一段過程,使學生在設疑—質疑—釋疑的幾個反復中,逐步建立起正確的認識.在學生感到自己無法解決矛盾時,教師再適時予以引導點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和諧的語言氛圍是教學的關鍵.對于學生來說,當他們取得一定成績、有一定進步、有一些好的表現時,教師及時給予肯定、鼓勵、表揚,他們就會更加努力、刻苦地學習,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當學生有缺點、做錯了事、違反了紀律時,教師要適時、適地、心平氣和地指正學生的錯誤,而不是大聲地責怪、訓斥學生,他們就會非常感激、信任老師,并愿意對他們的行為進行深刻反省.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語言的情趣,做到語言準確、生動、形象、有趣,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與交流.物理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邏輯性、嚴密性和實踐性.表現在文字敘述比較嚴謹,學生有時能讀懂文字,并不理解其含義.學生開始學時感到不習慣,抽象思維多于形象思維,動態思維多于靜態思維,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易跟上,就會產生思維上的困難,自然感到物理難學.教師還要注重和學生交朋友,課間和課余時間,主動和學生談心,交流思想,解答疑難,熱情鼓勵,悉心教導,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營造積極心理氛圍,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思有方向,求有目標,獲有新知,用有創造.